引言
作为体育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白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对于田径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在明确田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同时应当设计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高校田径教学的优化进行研究。
一、全民健身的分析
全民健身政策是当前国家对公共体育服务提出的重要发展政策,对于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国民体育运动意识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社会建设过程中,人民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1995年提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希望通过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实现对国家体育文化的推广,推动人民的体育锻炼意识提升,推动国家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而在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是对全民健康政策的实施拓展,在社会治理视角之下,完成对国家全民健身的服务升级,确保体育企业等国家战略企业都能够参与到全民健身政策中,实现全民健身政策的公共推广,实现公共体育参与的升级,对于公共体育建设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实际的全民健身政策实施中,需要社会、政府以及公众的力量参与,是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升级,确保社会建设发展更加有效。
二、高校体育田径训练的必要性
合理适度的体育活动对于高校生的成长是必要的。高校体育田径训练的必要性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对于高校生自身来说,田径训练会促进身体健康成长,体质得到强化,从而身体抵抗力得到增强,同时体育活动也是高校生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一个途径。其次,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训练是“体”的一环,一个人如果只会学习,缺少了强健的体质是无法健康发展的,好的身体素质是继续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最后,高校体育田径训练有助于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也会在与他人沟通,协作等方面得到增强。
三、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田径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注重教学趣味,优化学生学习体验
在高校田径教学中增加趣味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不过要想有效增加教学趣味,教师还需要进行多个方面的思考。首先,不管增加什么样的趣味,田径教学的重点需要得到突出。其次,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趣味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不能将自己认为的趣味强加给学生,而是应当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他们会觉得有趣的内容与田径教学结合起来。第三,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有效的融入到趣味内容中,让二者进行高度融合,切实优化学生的田径学习体验。
(二)转变教学思想,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时代进步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在如今这个时代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对于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也积极响应课改的要求,对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田径教学需求的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摒弃,探索全新的田径教学模式。因此,在高校阶段的田径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必须实现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采用以兴趣为先导的田径教学模式,将激活学生积极性作为提升田径教学效率的前提。例如,在田径课上,教师可以借助50米起跑来练习学生的反应能力,通过特殊的练习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完不成的任务。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力与个性共同发展
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也要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激发他们对田径的兴趣,让他们在锻炼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感受体育的魅力。教师在教授田径理论知识时要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让他们知道体育的重要性。高校体育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养成体育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督促学生进行田径训练,让他们制定训练目标,以此来激励自己。在传统的田径训练中,通常是教师制定计划,学生在课堂中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因为这样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时,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主动锻炼,以自己的兴趣为基础选择训练项目。
(四)巧用游戏,丰富学生的体育课堂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爱玩则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本性,所以教师就可以将此作为契机,将游戏活动与体育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例如,在“实心球”一课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上肢的力量,所以教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利用“保龄球小组赛”的游戏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前让学生准备矿泉水瓶,并将其中装满沙子,放在5米以外的地方,让学生以打保龄球的形式进行比赛。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组织教学,极大的增强了田径课堂的魅力。
(五)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控制训练强度
科学的田径训练计划是提升田径训练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田径技巧以及技术要领的关键。如果缺乏科学的田径训练计划,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上面的章节安排来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却没有考虑课时安排、学生的身心情况等实际情况,那么势必会影响田径训练的有效性,甚至可能会因为训练强度过大而使学生出现受伤的可能性。因此,在开展田径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田径训练目标以及训练技能难度,综合考虑高校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力求可以做到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提升田径训练的效率与安全性。对于训练量和强度的控制,体育教师需要切实渗透因材施教的层次化教学理念,力求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宜他们的训练计划,避免过大训练量而影响他们的训练热情或者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不利影响,否则势必会给田径训练的最终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田径训练关系到高校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未来长远发展,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身体素质,又可以让学生在田径训练中养成坚强的心理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高校阶段是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的关键阶段,而田径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应当致力于提升田径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田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提升,在身体强健的基础上,获得精神意志的强化,进而以更好的身心状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孙顶.高校田径教学中健身内容的增加[J].田径,2020(05):23-24.
[2]郑进贵.新教学理念下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8):182-183.
[3]郭晓光.高校田径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研究[J].田径,2020(04):71-72.
[4]潘云磊.刍议高校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J].现代交际,2020(05):210-211.
[5]洪少峰.对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探讨[J].运动精品,2020,39(0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