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初中数学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实践,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加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抓住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
通过对初中学生的了解发现,在一开始的学习中,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较高,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比较容易磨灭他们对于此门学科的热情,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排斥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即可,比较侧重于对其中知识的讲解,弱化了此门学科的趣味性。对此,教师要多观察和了解学生,尤其是要了解他们在生活中比较关注的话题,或者比较熟悉的事情,与新知识的学习之间建立联系,将其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知识时,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从而对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产生探索的欲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1]。
比如,在学习《平行线及其判定》这部分的知识时,在上课正式开始时,教师发现有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回过神来,学习状态较差。对此,教师用谈话的形式引出了以下内容:“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与平行线的应用有关的例子,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下什么是平行线?”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任何难度,一些学生说,有电梯的应用,还有一些学生说,有快递的传送带等等。通过真实的案例,教师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已经将目光转移到了课堂中,并且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了好奇,教师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处于主动思考问题的状态,带领学生探索未知的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随着知识点难度的不断提升,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的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上时间的安排比较紧凑,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为了避免对时间的浪费,通常会讲其中的知识点详细的进行讲解。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必要进行思考,导致思考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很难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发展。对此,在提问环节,要避免直接为学生提供答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其正确的解决问题,通过思考来解决自己的疑惑,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有发展的空间。
比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时,本节课涉及到概念类知识的讲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在经过一定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这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自己掌握了几个概念,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表述一下?直线还有哪些性质?可以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先自行进行思考,对于自己实在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身边的其他学生求助,也可以与身边的学生进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巧设问题,通过不断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善于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使他们能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创设互动情境
通过有关学者的分析之后发现,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教育环境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此门学科的负面心理,并且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自我消化。对于教师而言,要根据新知识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此门学科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难理解,是一门有意思、充满魅力的学科,进而积极参与到互动中,彼此之间实现思想上的交流,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2]。
比如,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正方形》时,本节课为实验探究课程。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不少与图形相关的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为学生提供实物图形,使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展开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每个小组都要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对于积极互动、探究结果合理的小组,可以将其评选为本次探究活动的“学习之星”。此外,还可以开展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关学者通过实践之后明确提出,这种教学形式的应用优势十分明显,学生的接受度更高,可以使他们探究欲望大大提升,在互动中解决问题,将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挥到最佳水平。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对此,教师要积极寻求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初中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都可以收获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在扎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亚萍.发展创新思维,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8):98-99.
[2]姬映斗.造氛围、搭平台、蓄动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3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