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数感,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一、小学生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一味追求学生分数的最大化,为此采取题海战术,追求题目的结果,忽视针对学生审题习惯、审题能力的培养,甚至对学生读题、审题以及分析等环节采取包办代替,使学生有了严重的依赖性。
2.教师在教学中轻视算理,盲目练习。让学生掌握并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灵魂。但教学中存在重法则、轻算理的教师大有人在。例如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数位时,学生出现未对齐现象,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简单地指出未对齐小数点,以法则来对标学生“违法与否,寻找深层原因,很少从算理方面归咎其原因,乃至避而不谈”。在教学当中这种重算法轻算理,不得门径的做法,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特别是碰到变式训练时,无从下手。
3.教师的评价只看结果不分析错误原因。 针对学生出现不正确计算结果时,教师一般只用红笔打个“叉”,点评时只用“粗心”两个字了事,只要求学生改错即可,学生也是机械地改过来就算完成,始终没有弄清楚错误的原因,以后又重复出现类似错误。
二、提高小学计算教学的对策
1.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促使学生明白算理
①通过教具演示说明算理。可以采取操作和教具演示等方法解决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如讲解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30×2 时,大多数学生很容易如此总结算法:首先不管0,用 3×2=6,然后在其后缀上一个0。教师可以摆一摆小棒,将小棒每10根捆在一起,为何首先计算 3×2 呢?由于这里视10根小棒为一个整体, 表示一个十。2个3捆是6捆,因为一捆是10根,也就是2个30是 60,因此不能忘记在其后缀上一个0。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弄清楚了算理的教学才算真正明白了计算教学,否则就陷入灌输的嫌疑。②通过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在讲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可以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2只猴子如何分48个桃子问题被提出后,学生不难列出算式,然后探讨“48-2”的算法。学生可以采取摆学具进行体验这种分法,从而让学生实现对其直观认识的目标,再让学生将分学具的过程用算式进行表示,从而铺垫好了竖式计算。当展示竖式计算时,侧重让学生弄清楚十位上的商代表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代表什么意思?紧密将图与算式相结合,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算理,达到了难点的突破。
2.探索计算规律,强化计算技巧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计算规律,强化自身的运算能力。利用教学助手,为学生呈现思维导图,将总结出的方法以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对重点部分进行标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十二棱柱时,教师可以用软件制作或下载动画展示透明长方体的十二棱柱,通过十二条棱柱,教师可以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长方体的构成,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新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棱柱的闪动效果,教师可以将“长、宽、高”三条棱柱标红并令其同时闪动,让学生了解体积计算的核心要素。有了切实的体验感,顺势引导学生在计算体积时找准要素,并适时引入乘法计算技巧,包括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拆分组合、公因数提取等,在渗透计算方法时呈现出趣味性效果,让学生学会快速计算的方法。
3.加强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首先,进行经常性的基本口算练习。我们知道计算能力的培养,要从口算的练习切入。当然口算教学时也不能忽视教学算理和算法,如进行“20 以内进位加法”教学时,采取摆圆片活动可以使学生亲自找出“9+□”的算式,在移动1 个圆片凑“10”的计数过程中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获得“凑10法”的体会,从而实现迁移算理,学习“8+□”“7+□”,以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其次,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计算方法给学生,使其学会计算法则,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练习时间,争取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尤其是在计算中学生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应及时指导。最后,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变练习过程为小竞赛,让学生挑战自我;变练习为规律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变练习为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等等。
4.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①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培养学生工整、规范的书写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书写要做到对数字、小数点以及运算符号等的清楚、规范,数字间的间隔疏密程度要恰当;作业要保证干净整洁,就是打草稿,也不能掉以轻心,做到竖式条理清楚,对有利于自己做题时能够看清题目,减少发生错误。②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题环节中,审题是其第一步骤。因此,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不可或缺。不论遇到哪种类型的题目,首先不急着去做。应该认真读题审题,做到对题目的有关条件和要求全部掌握, 弄明白题目中涉及到的有关数据和运算符号。 一定要心中有数。 ③养成认真打草稿的习惯。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内容不断扩展,知识难度也随之有所增大,思维层次理应升级,部分题仅仅依靠口算、心算是难以得到解决的,要求表现借助草稿才能有效,学生需要进行认真地打草稿计算,开展反复的演算与验算,这样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④养成及时检验的习惯。学生检验习惯的养成是计算正确的又一保证。验算不仅仅属于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
结论:总之,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是顺利完成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师应结合素质教育与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计算情境,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算、高效算、有效算。
参考文献:
[1] 凌镜.计算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8):68-70.
[2]顾英.追根溯源探算理——浅谈小学计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70.
[3]薛效强,刘迎萍.谈信息技术在小学中高段计算教学中的应用[J].宁夏教育科研,2020(02):60-61.
[4]石光.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进行GRACE教育的策略[J].华夏教师,2020(1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