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基于346份问卷的统计分析
丛林 韩璐 张焘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丛林 韩璐 张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基于346份问卷的统计分析[J]. 中国教育学报,2023.5. DOI:10.12721/ccn.2023.157047.
摘要: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重要路径和基础。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客体,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是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能的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此,文章通过SPSS和AMOS软件调查统计了H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满意度,并从三个一级指标对H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进行分析论证,最终从学生个人层面、学校层面、政策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满意度;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
DOI:10.12721/ccn.2023.157047
基金资助: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核心要素在于人才,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而人才的塑成起点则主要在高校。因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自上而下的需求导向,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则为加快建创新型国家提供了自下而上的供给支持。探究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衡量指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创新创业教育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界定,国内外学者或组织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但多数都是将其界定为在创新、创业二者本义基础上的一种教育形式体现。而且,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多是着力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实然性研究,较少的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环境下。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定位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由此也从需求侧丰富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职能。本文认为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标社会发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回归高等教育本质,通过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塑造创新精神,最终为国家、社会发展塑成能够应对时代变迁、承担时代使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新型素质教育模式。

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公共性、社会效益性、非直接生产性等特性。公共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按照俱乐部产品理论系统内所有成员都可以在非竞争条件下平等享有产品消费权利。因此从产品属性来看对于高校系统内的成员即高校师生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公共性。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非精英教育而是普适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所有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非一部分特殊团体,这就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客体的具有公共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效益性体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的一部分,其首要效益原则并非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即不追求生产产出的直接经济规模,而是追求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的质量普遍提升。非直接生产性体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生产的寻利过程,其寻利结果(劳动力质量提高)并未直接作用在第一轮生产(教育)中,而是作用于第二轮生产(各领域、行业)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特性的关系是顺承的逻辑演绎,公共性诱发了其社会效益性,而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社会效益本身就具有非直接生产性。

2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逻辑

2.1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实然选择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高等教育先后出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种职能演变,每一次职能演变都从需求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实践变革,并最终从供给侧带来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转移,这种转移又推动了经济形势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创新和经济中心的位移。这种转移有两个逻辑起点:其一,高等教育自身的创新;其二,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首先是教育自身的创新,外在表现则是服务社会发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4]。所谓经济新常态,意指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相对过去的高速将有所放缓。经济增速转变是新常态的内核也是其首要特点,除此之外还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水平,而社会生产水平又取决于社会生产结构组织、社会生产资源配置、社会生产要素质量。经济新常态对高等教育的服务社会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倒逼了高等教育自身创新。以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导向。因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实然选择。

2.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然期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间的既存在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也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关联。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导向之一就是为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而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又在内部体制和外部环境上同时给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保障和保护,二者呈双螺旋的相互促进的关联性。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要义之一。国家发展的现代化寄托于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创新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创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然期望。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实证分析

3.1指标构建

通过对相关文献中“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进行的文字性解释—学术性阐释—创新性构释的理论审视过程,本文将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界定为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期望满足程度和实际评价结果。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以及对H大学20名师生的访谈,并结合实际情况,凝练出H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评价量表的指标。本文选取个人品质、院校服务、国家政策等3个测量问项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满意度进行测量。

3.2问卷信度检验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线上发放电子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346份,以下推论统计均基于346份有效问卷进行。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利用spss软件,选择Cronbach α信度系数对问卷内容进行内在一致性信度分析,如表1所示。

1.png

由表1可以看出,量表的cronbach’s值为0.906>0.7。因而证明测量指标内在一致性信度较高的,调查数据可靠,可以进行相关推论统计分析。

3.3探索性因子分析

以相关性大小为评价标准将原始变量重新分组,以求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的变量位于同组内,并将相关性较低的变量互斥在不同组内。以若干个不可观测的假想变量——公共因子表示每组变量,公共因子可以反映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旨在用较少的综合指标来表示原有变量的大部分关键信息,方便推论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总结。

在因子分析前,首先对样本进行效度分析采用KMO和Bartlett样本测度检验数据的效度以及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KMO和巴特莱球形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2.png

由表2可见,KMO值为0.889>0.7;巴特莱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00<0.001,结果表明样本数据达显著性水平,适合做因子分析。表3为因子解释的总方差。

3.png

本文按照根据系统默认方法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提取前4个因子(累计方差为75.861%,远远超过30%)。证明所提取的公共因子对量表的解释度比较好,可以反映原有变量的大部分重要信息。公因子碎石如图1所示。

 4.png

图1  公因子特征值碎石图

基于保证尽可能提取原有量表的重要信息,以及方便对提取后的变量进行解释的原则,本文采用的是正交旋转法,结果如表4所示。

5.png

在表4中,因子载荷的绝对值代表该主因子与该变量的信息重叠程度,信息重叠度与对主成分概括解释能力成正比相关。要求指标在该公因子的载荷大于0.5,表4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由此证明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样本数据真实可靠,对样本进行合理的实证分析可以获得说服力强的研究结论。所有变量的水平分析如表5所示。

6.png

3.5验证性因子分析

使用极大似然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模型及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在对模型适配度进行评价时也考虑绝度适配度、增值适配度、简约适配度指标:

(1)卡方自由度比,以3为分界值,>3时说明模型适配度不佳,<3说明模型适配度良好;(2)RMR值,等于适配残差方程协方差的平均值的平方根,RMR值愈小说明模型适配度愈佳;(3)RMSEA值,与RMR值类似,值越小模型适配度越佳,通常以0.05、0.08、0.10为模型适配度的普通适配、合理适配、非常适配的分界值;(4)GFI值,以1为标准值,越接近1模型适配度越佳;(5)PNFI值,简约适配度指数调整指标,以0.50为分界值,理想值应大于0.50。

根据上述指标关系,将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构建如图2:

 7.png 

图2  验证性因子模型构建图

对误差项进行优化修正后模型拟合情况结果如表6所示。

8.png

9.png

从表7可知,对根据样本数据运算的结果显示,各测量题项的标准化因素负荷量值绝均大于0.5,临界比率C.R.均大于1.96,且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此外,各因子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7,表明模型组合信度良好;各因子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值均大于0.5,表明模型聚合效度良好;因子模型的适配指标结果中,卡方自由度等各项指标良好,模型拟合情况佳,在可接受的水平内,证明模型结果有较强说服力,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

3.6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测量模型(反应的是潜在变量与观察变量的关系)和结构模型(验证变量结构关系或模型假设合理性)两个基本模型,因其具有可同时考虑并处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均含有测量误差等优点,故而本文选取结构方程模型作为理论工具。根据研究假设,将各变量之间影响结构方程路径建构如图3所示。

10.png

图3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图

对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运算及结果梳理分析可得研究模型的标准路径系数如表8所示:

11.png

由表8可知,个人品质、高校服务、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92、0.286、0.317,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上述三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的优化路径

4.1从学生层面——“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首先,大学生要有“敢”的魄力。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敢于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桎梏,在认真审视新时代的社会人才需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背景基础上,积极面对新需求、迎接新挑战、接受新理念、培养新思维、树立新思想,主动培养创新意识,拓展创新视野。辩证看待创新创业路上的挫折,客观评价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勇敢克服对创新创业的畏惧,积极探索新领域。

其次,大学生要有“干”的能力。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局限于思维上的创新,更要有行动上的落实,在接受高等教育中自觉树立“专业为用,通识为体,创新为路”的自我发展目标,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提高通识高等教育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并在社会工作中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理论工具,以通识教育素养为基础保障,以创新服务为路径和导向,将“专创融合”的高等教育模式和“学以致用”的高等教育理念付诸实践。

4.2从院校层面——“全面教育、精准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其本质上是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全新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对大学生开展通识多维的全面教育和因材施教的精准培养,从以下路径打造“全面教育,精准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

首先,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性改革和战略性设计。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界定内涵,确定职能,分定主、客体,厘定运行体制,划定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站位,将其纳入到高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中。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打破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的实践壁垒、突破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科壁垒。

其次,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一方面积极聘请或聘任企业家、社会工作者、优秀创新创业实践者等人才来授课或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走向实践、走向前沿、走向社会。另一方面,建立针对在校教师的校企合作培训平台,鼓励专任教师到相关实践岗位开展专业技能实践,丰富教师实践工作经验,拓展教师社会服务创新视域,提升专业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其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最后,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产—政—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育人功能,提高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育人水平,发挥创业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项目中来,促进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4.3从政策层面——“营造环境,理解支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既是对社会需求的反馈,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需要营造“认知创新、理解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其一,是减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阻碍力”,其二是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推动力”。

减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阻碍力”,各级政府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顶层设计的制度框架内,审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然困境制定和提供一系列科学、合理、可行的配套措施和政策红利,提高政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微观层面的支持力度,减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压力和资源压力。

加大高校创新创业的“推动力”,从法规层面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从标准层面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从实践层面加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活动资源投入,从社会层面宣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提高和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10-18.

[2]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8-120.

[3]陈松友,王艳卓.新常态视域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必要性研究[J].党建研究,2016(08):4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