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整个小学阶段的计算学习,从一年级的个位开始,逐步发展到十位的计算,也是适应一年级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二年级逐渐过渡到百以内的加减法,并且接触到乘法口诀;三年级在二年级时基础上,进行千元以内的加减法,乘法由两位数乘以一位数过渡到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发展;四年级简单地小数加减,三位数乘三位数以及多位数除以多位数;五年级分数的计算以及小数的乘法除法;六年级分数的更进一步复杂计算。这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循序渐进思想,同时也是随着儿童智力心理的发展决定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一、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过程出现的问题
(一)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提高,主要是由于一些学生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数学概念记忆不到位。学生对数学知识了解不够全面,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在面对数学题的时候,缺少从容不迫的态度,产生了“赶鸭子上架”的错觉,觉得自己没有数学计算的天分,无法完成数学计算任务。学生的错误观念将直接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无形中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
(二)计算过程不够细心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细算过程不够细心,粗心大意,审题上出现了纰漏。有一些学生在进行数学题计算的过程中,都没能完全看出题目给出的条件,就开始进行计算,造成计算方向出现错误。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字迹潦草,书写缺乏规范性,容易让人误解,还有的是竖式计算没能对齐,导致计算结果出现错误。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图省事,不打草稿,全靠心算,严重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
(三)对数学计算缺乏兴趣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的过程中,可能对受到心理、生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对数学计算产生畏惧,缺乏数学计算的兴趣。学习兴趣的缺失会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一些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较差,无法在数学计算中找到乐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灵活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计算学习。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措施分析
(一)了解并掌握算法和算理
小学阶段作为重要的基础时期,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掌握算理,更好地解决“怎么算”和“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以此克服教学中的各种阻碍.教师要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完成这两项教学工作,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比如,在学习2/7+3/7=()时,分数的计算是在整数基础上的一个升华.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找到准确的教学切入口,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观察需要计算的等式,结合最简单、直接的讲解方式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算法,也就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再把分子相加.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其中的算理,也就是2个1/7加上3个1/7等于5个1/7,帮助学生理清计算的思路,找到解题的方向.当学生明白了算法和算理之后,教师就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完成更多同类题型的计算,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克服对算法多样化教学理念的片面认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次讲解算法和算理,从而让学生对算理的探究充满兴趣,能理清并熟练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运算性质、定律等,并在反复练习中学会简算.这样一来,才能帮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又“知其所以然”,进而使学生在计算中总结更多经验教训,确保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注重提高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
1.注意口头算术的学习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它是引导学生从口头算术到书面算术的重要学习阶段。教师往往缺乏理解,认为口头算术的内容过于简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忽视了口头算术的练习和学习。口算是学生初步接触书面算术的重要阶段,也是提高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口算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数学计算模型概念的重要基础。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前,先学习几十乘十、十乘十应用于乘法公式,然后看两个因子中有多少个零,最后直接加几个零。简单的口述算法有助于形成学生对数字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将来的二位数乘法运算增加两位数乘法的基础打下基础。
2.加强书面算术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结合具体的计算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体验对数学情境模型的理解,同时了解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例如,在二年级的“100以内加法”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算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注意垂直写作。每一个学习过程和环节都是层层联系的。垂直书写也为下一步相同数字的对齐铺平了道路,以便进一步引出。当位数增加到10时,应为1/10,以便学生充分理解书面计算的计算原理和算法。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书面算术的理论,而且使学生能够讨论和总结书面算术加法的计算规则。这样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还可以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计算规则进行描述和总结,提高学生对计算规则的概括能力、探索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对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重视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并不成熟,在接触比较复杂的运算时,就会由于难度过大想要放弃,教师采用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度就会更加高效。所以,教师在进行运算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营造生活化的情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强化。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原本比较枯燥的运算题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运算教学目标,对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运用,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对运算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解,最终提高对运算规则和条件的理解能力。生活化情境教学方式能够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有效的活跃,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举例和数学游戏能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使原本生硬枯燥的数学运算变得有滋有味。同传统的题海战术教学形式进行对比,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结论:总而言之,计算能力是数学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是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基础.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把计算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计算能力的提高,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的数学素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单纯让学生牢记计算法则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把握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建立学生长久学习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杨立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学周刊,2016(8):199.
[2]孙炳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学周刊,2018(9):86-87.
[3]张观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科普童话,2017(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