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王向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向华 ,.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 计算数学学报,2021.9. DOI:10.12721/ccn.2021.157088.
摘要: 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让枯燥乏味的计算学习过程变得富有情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出提升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必要性,并给出提升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 计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DOI:10.12721/ccn.2021.157088
基金资助:

有不少学生在计算时为减轻计算负担而使用计算器或者手机计算。对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能力之强弱取决于小学时期的训练与积累,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计算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而提升其数学综合素养。

一、提升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必要性

计算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学方法。小学阶段的计算主要有整数计算、小数计算、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等。而学习计算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数和计算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间均有联系,数学概念、法则与公式的引入,是一个抽象、概括、判断以及推理的思维过程。数学知识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比如,整数计算方法都未能学好,那么小数的计算就难以学好。因此,计算教学应以新旧结合为基础进行讲授,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提升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路

(一)夯实数学计算基础,培养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内容较多,包括整数计算、分数计算、小数计算等,不同的计算内容遵循的计算规则也不同,学生年龄较小,有时无法区分清楚。因此,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做好计算基础知识讲解工作尤为关键。教师可以按照整数计算、分数计算、小数计算的教学顺序,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1)整数计算是学生最先接触的知识点,也是数学计算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其中加法的进位及减法的退位是整数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解释整数的含义,再演示整数的具体运算过程,并做好课堂训练,调动学生学习整数计算的积极性,并及时进行巩固,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一知识点。(2)在分数计算中,异分母加减教学是难点,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计算时无从下手,主要困难是不知道怎样找公分母。此内容涉及四则运算的综合运用,所以对学生来说,分数计算的难度又上升一个台阶。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解题的逻辑思路及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计算中所遵循的规律及注意事项等,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分两步,应先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同时,教师应讲解一些不同难度的例题,并给学生留有一定思考和动手锻炼的时间与空间,这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知识的印象。另外,教师在课后要布置一些由简至难的习题让学生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3)在小数计算中,教师不仅需要讲解基本运算知识,还应传授给学生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计算时少走弯路。比如,在小数乘除法计算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一个数乘(除以)另一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乘)与另一个数乘积是1的数,如:1.5×0.5=1.5÷2=0.75、1.2÷2.5=1.2×0.4=0.48。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在授课中应注重板书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这个知识点,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提高解题效率,进而提高计算能力。

(二)传授相关计算技巧,培养计算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计算时不注重技巧的应用,虽然能得出正确答案,但花费时间较长,而且容易出错,既麻烦,又不高效。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正确地解答计算题,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要眼高手低,在学习完知识点后一定要动手实践,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动手练习,脚踏实地地动手实践。只有不断练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才能不断积累计算经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一些计算技巧,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计算。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常用算式(如25×4=100,25×8=200,125×8=1000等)让学生进行记忆,以便计算相关题目时可以直接应用。(2)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运算律应用意识,如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等,并深刻理解这些运算律的本质。同时,教师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以锻炼学生应用这些运算律的灵活性。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习题让学生作答:3.2×12.5×25。这道习题属于典型的有复杂运算过程、直接计算难度较大、出错率较高,但是可以运用四则运算及常见的乘法计算结果进行化简的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3.2进行拆分,然后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计算,如3.2×12.5×25=8×0.4×12.5×25=8×12.5×0.4×25=100×10=1000。(3)教师应为学生讲解一些其他的计算技巧,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如计算时可先凑整,而后减去多加的部分。可以如下习题为例:999+99+9=999+1+99+1+9+1-3=1110-3=1107。该习题看似数目较大,计算复杂,但只要找到其规律进行凑整,而后减去多加的3,便可高效解题。

(二)做好计算总结,培养计算能力

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水平,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计算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计算时,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需要运用到小数除法计算的问题,生活中常见的买东西付钱都会用到小数除法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时,在班级开展跳蚤市场的实践活动,请学生把自己闲置的玩具和学习用品带来学校,在跳蚤市场上进行售卖,商品价钱由学生自己定价,学生一开始可能不知道怎样给商品进行定价,教师可以给一个商品定价,做出示范,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各种带小数的数字给商品定价,之后学生将定好价格的商品进行出售,学生之间互相买卖商品,将所学到的小数计算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商品买卖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了小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小数的计算在生活中的运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接着教师再提出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跳蚤市场商的商品进行讲解,学生学习难度降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更高,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学生也能灵活的使用学到小数除法知识购买商品,解决各种实际生活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培养。(1)在课堂计算训练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允许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而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可以请每个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讲解讨论结果,也允许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补充或反驳。小组展示汇报完成后,教师应鼓励表现出色的小组。课后,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做好计算总结,反思自己计算中的不足,为以后更好地解答类似题目打下基础。(2)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作业总结。作业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应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真做好作业的解题思路总结。比如,针对计算正确的题目,学生需要反思解题方法,尝试寻找另外一种计算方法,或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针对做错的题目,学生需要分析出错原因,并及时更正,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

总之,计算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要善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发散联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得更加灵活牢固,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知识重难点讲解,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静.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88-89.

[2]蒋敏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的结构分析及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37-42.

[3]赵春玲.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3):131+133.

[4]谭劲,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8):58-6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