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重要教学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要求:小学生需要具备和掌握一定的基础计算能力及数学学科思维能力。计算是小学阶段最基础和最常用的学科技能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娱乐活动,激发学生计算兴趣;扩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计算能力;引入竞争模式,促进学生自主练习;营造课堂氛围,推进学生学习计算;针对性安排讲解,训练学生计算思维。
一、数学计算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发生根本变化,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学不 再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为中心,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养。然而,部分教师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仍然采 用反复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并且不断加大做题数量。这种反复训练的教学方式枯燥乏 味,加重了学习负担,学生不但不感兴趣,还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枯燥的数学训练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新课程改革需要,反复训练的教学方式难以有效提升 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反而让学生在训练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创新计算教学方法
(一)创设计算教学情境,让计算富有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之中,教师通常会将计算方式直接讲述给小学生,大量地布置数字计算练习,让小学生进行计算,未能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在此计算练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枯燥以及无趣的感受,多是不愿主动地、迫于完成任务的压力被动地去进行数学计算。 小学生大都意志力薄弱,好动、难以坚持,这是他们身心发展的突出特点,所以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较为薄弱,在此情况下若仍旧缺失良好的计算教学的情境,则势必难以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兴趣,甚至会对于小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不利影响,难以凸显出数学计算所具备的意义。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创设良好的数学计算教学情境,使得计算能够富有情境意义、现实意义,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课堂之中的学习主动性, 燃起小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以及热情, 使小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之下更为高效的进行数学计算,充分掌握数学计算的有效方式。 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情境中所具备的已知条件,而后将算式列出来,并去体会所列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价值。 计算的根本目标在于充分应对与解决相关的问题, 让小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之中产生 愉悦感,进而高效保障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工作的开展质量。例如,在进行《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的数学教学时,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计算教学情境:小熊猫有一家水果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在小熊猫的水果店中,都有哪种水果? 进而指引小学生进行良好的阐述:在水果箱之中有 4 个苹果,而在水果箱之外有 5 个苹果,而后再去提出相应问题:你是否可根据已知条件设计出加法运算的数学问题? 判断共有几个苹果? 之后小学生则能够主动的去进 行列式,即为 5+4,使小学生能够更为主动的投身至数学计算之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水平,以及保障小学数学计 算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二)重视知识探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时,发现小学生的计算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之中, 务必要引导小学生对于数学计算方式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探究,能够利用学具小棒、或者是计数器等,让小学生进行自主操作,也能够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小学生可切实了解到数学计算的整个过程,对此进行高效性探究。 应明确的是,在实施计算的过程之中,算理为其中心内容,若未能充分掌握算理,那么在计算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较多问题, 也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主动性,所以结于上述情况,更应注重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的操作以及积极的探究,提升小学生的参与性,如此就会很自然地促使小学生掌握数学计算的有效方式,更为充分的认识与掌握算理,而小学生的学习记忆也会更为深刻。 例如,在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的数学计算教学时, 教师可以特别重视指引小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提升小学生在计算课堂中的参与程度。 对于本节课内容来说,教师可以指引小学生利用小棒去进行自主操作,将 10 根小棒捆在一起,这样便于促使小学生深入明晰“凑十法”所表示 的意义,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并且,小学生在进行自主性探究与操作之后,也十分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升其分析能力,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课堂之中的实际参与程度。
(三)呈现计算错误,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不少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在易错题以及具备复杂性因素的题目上,均容易产生差错状况,而为防范此状况的发生,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重视归纳与整理学生作业、 练习同题型或错误类型,而后以适宜的形式,直接将小学生的错题进行投影,呈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让小学生思考、交 流、讨论其产生的原因,避免的措施等,让他们成为课堂中的 “小教师”,主动去了解错误问题,然后去解决错误问题。 让小学生之间能够针对错误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思考,在 最大程度上防范他们在日后的数学计算之中再产生同样的问题,触类旁通,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进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的数学教学时,对于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产生的错误,教师不妨将他们的计算错误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并充分展示出来,启发、引导让他们主动去思考改正问题、防范失误的有效方式。 这样,充 分创造机会, 尽量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课堂之中的主动 性,让他们参与、让他们体验、让他们反省,就能够使得小学生在往后的数学计算之中避免产生此种错误问题,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结语: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展强化练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笑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的现状调查[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蓝艺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6(06):51-54.
[3]张洪霞.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