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成效的有效策略
韦凤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韦凤媛 ,. 浅析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成效的有效策略[J]. 计算数学学报,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106.
摘要: 一般来说,在数学问题上,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规则,这样才能提高计算结果准确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教育不仅关系到其今后的学习习惯,也关系到其个人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们制订科学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从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106
基金资助:

从目前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情况来看,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还不够强,且学生计算思维尚未完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地领会某些数学概念,导致在运算中经常会遇到问题。在面此现状下,小学数学老师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引导,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计算教学整体水平,在小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必须要把数学的基本功做得扎实,以便将来在数学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提升。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运算能力不足

小学是学生塑造基础运算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后续提高过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中与计算相关的能力,到学高年级时期,随着课程和知识的逐渐深入,小学生开始面临计算能力的提高。基础计算能力的搭建会对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产生决定性作用,而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年级小学生却是存在着基础计算能力弱的问题,对学生提高计算能力造成了阻碍。

首先,计算虽然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知识点,但并非唯一的知识点,这是数学学科的结构。面对数学学科中繁杂的知识点,教师必须按照固定的教学思路整合所学知识,且不同的教师也会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偏重于相应的知识点。比如,一些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一些教师则看重实操性内容的讲解。这样一来,侧重讲解理论知识点的教师就会忽略计算这一实操内容的重要性,从而在计算上花费的授课时间较少,没有为学生搭建好充足的学习数学计算的根基。其次,小学生的个体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建立运算基础能力的原因之一。

个体学习能力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消化有难度的数学知识,而对于一些基础稍弱的学生,他们可能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而且自己也不具备自学能力,难以独自解决数学计算问题。长此以往,面对数学计算难题,他们只会害怕和退缩,最终出现数学计算基础越来越差的现象。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越来越差,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脚步。

(二)欠缺计算方法和练习指导

教师传授的是学习思路和知识方法,对于数学计算而言,知识方法尤为重要。计算隐藏着数学知识的内部逻辑,它是数学算理和算法的表现,所以,数学计算的教学过程是算理和算法统一教学的过程,其中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表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数学教师只能兼顾其中一点而忽略另一点,比如教师只是结合具体的题目讲解算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掌握了这道题目的算法,但是对算理并不了解,导致学生在今后遇到同类型的题目时把握不住要点,还会出现失误甚至不会做的现象。此外,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传授上,一些教师也做得并不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深度以及广度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一些教师会尤为看重考试的情况,并将考试的题目出题范围作为衡量培养学生能力的标准。比如口算与估算虽然是数学的计算方法,但并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一些教师在讲解时就不会将此作为教学重点,但实际上,口算与估算能力是提高学生运算效率和正确率的方法之一。

二、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成效的有效策略

(一)掌握计算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数学学科的知识点虽然繁杂多样,但其中隐藏着体系和逻辑。这种体系和逻辑支撑起数学的知识框架,并给予学生数学思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把握数学本质。而基础知识则是这种体系和逻辑框架的核心,学生只有在牢固掌握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建立起完整的数学学科框架。因此,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数学计算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优化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技能的过程,并将基础知识为己所用。从以上分析结论得出,学生在计算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存在问题,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出发。这就要教师深入讲解计算知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而不应只停留在硬性的计算方法的讲解上。不过,在深入讲解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听不懂的情况,但是数学的知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当前的学习状态下不能理解,那么随着知识的深入学习,学生也一定会利用后面所学知识消化当前的知识,所以,数学教师要保证基础知识传授的完整性,不能忽略对知识逻辑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去理解基本概念、定理或者法则,并先为学生建立起基础知识的理论框架,让学生对知识的内在逻辑形成印象并掌握。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小学的数学计算教学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其计算水平。许多同学都以为,数学成绩好就可以了,其实,学习的习惯会极大地制约着他们的计算水平。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要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的学习行为:首先,在计算时要注意写得整齐。许多同学的计算速度都很高,可是在计算的时候,往往会写的乱七八糟,弄不好会造成最终的计算错误,所以老师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是在做运算时,老师要让同学们形成一种严肃的思维方式,无论是正规的作业,还是做的习题,都要重视,只有把这种态度铭记在心,才能让他们以后的运算速度和准确度更高。

(三)引导学生进行错题积累,通过错题本改正错误

数学计算最重要的不是计算速度和计算数量,而是计算的正确率。如果计算的结果不准确,计算思维不正确,那么学生做再多的计算训练也只是徒劳,甚至会让学生养成错误的数学思维,养成错误的数学计算习惯。教师在布置与计算相关的数学题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错题率,并指导学生进行错题的积累和整理,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错题本。错题本能帮助学生快速将错题分门别类,学生在错题旁边注释正确的思路,能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也能使学生提高警惕。

(四)注重多种运算方式,提高计算能力

数学学科具有灵活性,不仅包括众多的逻辑和理论,还包含许多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提高小学高年级计算能力上,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具备基础知识的根基,还有教授学生计算方法,让学生灵活应对数学计算的题目。运算方式包括口算、估算、笔算和简算。对于这些计算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统筹兼顾。同时,面对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计算方法的综合训练,让学生主动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别,思考每种算法体现的不同思维,并择优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育主要是挖掘和发展学生潜能,并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在教学中,数学是一门非常关键的课程,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使其学会并熟练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来训练及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其数学计算意识,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率的探讨[J].广西教育,2021(1):114-11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