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护理与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张蕾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蕾,. 常规护理与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神经科学研究,2022.6. DOI:10.12721/ccn.2022.157509.
摘要: 目的:对常规护理与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护理措施实施后,精神科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按照随机分组法,将我院接收的50例(样本入选开始、结束时间分为2019年3月、2021年3月)精神科患者作为此次评估对象,将本次入选患者全部患者进行分组(两组),组别设置:对照组(25例:常规护理);研究组(25例: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对上述措施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评估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的有效性。结果:研究组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对比显示,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分析有意义(P<0.05)。结论: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可行性较高,在精神科护理中发挥了显著优势,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提升治疗及预后效果,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 常规护理;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精神科
DOI:10.12721/ccn.2022.157509
基金资助:

精神疾病患者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在病态心理的控制下,会发生严重的兴奋、自杀、自伤、回避伤害等现象,在意志、情感、行为、认知和行动等方面都有不同寻常的坚持[1]。精神疾病一般难以治愈,需要长期护理和心理疏导,才能有效改善精神状态,减少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干扰。防护措施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但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2-3]。因为精神病人在疾病中会做出一些危险的极端行为,增加护患纠纷的发生。所以在护理过程中还应搭配防护干预,才能有效降低其疾病危害,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4]。本文主要是对50例精神科患者进行分析,对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具体评估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50例精神科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段: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随机数表分组下,分为研究、对照两组。前者25例:病程区间:1-13年,平均为(7.23±0.18)年;平均年龄(64.10±0.45)岁(50岁-80岁);男性、女性患者分别15例、10例。后者25例:平均年龄(64.15±0.39)岁(52岁-79岁);男性、女性患者分别14例、11例;病程区间:2-12年,平均为(7.16±0.30)年。上述指标均纳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中,P>0.05,结果无意义,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纳入标准:(1)入选者均为精神科患者;(2)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临床资料完整;(4)患者及家属均自愿配合,并保持知情态度。

排除标准:(1)期间参与其他研究者;(2)严重肝、肾、骨髓等脏器病变者;(3)恶性肿瘤疾病;(4)依从性差;(5)凝血功能异常者;(6)中途退出研究;(7)自身免疫性疾病;(8)血液疾病;(9)酒精及药物依赖者。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于存在暴力或敌意时,采用暴力保护措施进行干预。

研究组:对患者实施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具体落实方案为:首先,评估状态,建立层次。在对患者进行管理之前,护理人员应首先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危急情况的不同程度,制定危机事件等级评估表,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其次,回顾分析院内发生的危机事件,总结原因,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护士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技能的能力,进而有效降低危机事件的程度。最后,在危机事件的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工作人员运用技能防止事态的恶性发展,为可能卷入事件的人员提供保护。在患者情绪平静后,医务人员会对患者的情绪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尽量进行口头沟通,加强信任机制的建,立认同患者的感受。事件解决后,及时分析事件的原因,进行讨论和沟通,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情况进行分析,用BPRS统计,以35分为标准,分数与画那种的改善程度之间存在反向向相关关系,研究时间为护理前、护理3、6、9月后;对两组不良心理状态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指标为紧张、愤怒、恐惧、迷惑。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软件统计(50例精神科患者),计数资料(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X2检验(%);计量资料(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T检验(x̄±s)。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反之为无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两组数据差异大,对照组高于研究组,对比分析有意义(P<0.05)。具体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统计学对比(分,x̄±s)

截图1741586133.png

2.2 不良心理状态发生情况数据差异对比:研究组迷惑、愤怒、紧张、恐惧发生例数分别为1(4.00%)例、1(4.00%)例、0(0.00%)例、0(0.00%)例,对照组迷惑、愤怒、紧张、恐惧发生例数分别为7(28.00%)例、8(32.00%)例、6(24.00%)例、6(24.00%)例,数据差异大,统计学对比有意义(X2=5.3571、6.6396、6.8182、6.8182,P=0.0206、0.0099、0.0090、0.0090,均<0.05)。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可能会受到幻觉、妄想和其他症状的影响,做出令人不安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危及照顾者的安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保护性干预措施,对各项医疗工作的实施、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5]

本研究中,研究组干预过程中患者负性情绪发生率、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较低。其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在干预过程中,,常规护理措施中的暴力约束虽有良好的使用效果,但易给患者造成困扰,不利于疾病康复。非暴力危机干预措施的实施更注重对患者心理需求的分析和解决,更能体现现代护理的人文理念,以非暴力的方式引导患者,提升患者依从性。因此,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也能更快帮助患者逐步缓解不良情绪,速地建立护患信任机器系统,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6]

综上所述,非暴力危机干预在护理精神障碍患者时风险较低,推广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涂亚婷,万建国,胡蓉,等.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0,26(1):9-11.

[2]高芳,史战明,陈俊杉,等. 暴力精神分裂症患者监护人自尊与社交自尊的特征及相关性[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1,21(7):473-476.

[3]代雨岑,郭易,秦小荣,等. 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20,47(16):2998-3001,3011.

[4]陈尚杰,陈健,谢滨浩,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与甲状腺激素及睾酮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21,18(11):153-156.

[5]夏辉.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哀悼与忧郁症的伦理逻辑——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解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44(2):135-141,157.

[6]赵金龙,汪林兵,李晓一,等. 男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倾向与血清甲状腺功能及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J]. 浙江医学,2020,42(22):2393-239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