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护理学
国际护理学
《国际护理学》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中外护理学领域内最新研究及成果展示的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护理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ISSN: 3008-0274

《国际护理学》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 门诊妇科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对阴道炎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下载:86 浏览:891
  • 安荣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0期
  • 摘要: 目的:探讨在门诊妇科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对阴道炎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妇科门诊收治的阴道炎患者76例,采用带有病历单号的38名(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38名病历双号的(观察组)进行健康教育,并对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和1年内的疾病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阴道炎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X²=9.360, P=002);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X²=521, P=0.2)。与传统观察组比较,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降低(X²=5.016, P=0.0 20)。结论:对阴道炎病人进行真实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遵从度、复发率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 卵巢癌患者术后标准化护理效果研究 下载:89 浏览:934
  • 殷学颖 张红艳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0期
  •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化护理在卵巢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近期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卵巢癌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 1. 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心理状态:通过心理评估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心理状态更为稳定,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发生率较低。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化护理在卵巢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并有助于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卵巢癌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应广泛推广和应用标准化护理模式,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对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对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睡眠情况的影响 下载:92 浏览:957
  • 孙茹 殷学颖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0期
  • 摘要: 目的:对在我院实施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手段对患者的睡眠情况和负性情绪的实际影响展开调查研究。方法:选择近三年在我院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分段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都划分了40例患者。前者行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者行常规护理措施。结果:对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和负性情绪进行比较,应用围术期综合护理的观察组优势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来说,除了常规的治疗手段之外,妥善的护理干预措施也非常关键,对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和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有非常显著的应用效果。

  • 护理临床路径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88 浏览:904
  • 夏谢天 殷学颖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0期
  •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护理临床路径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7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护理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临床路径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护理人员配合危重病人抢救专题报告 下载:86 浏览:918
  • 侯松杰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0期
  • 摘要: 目的 分析护理人员在配合危重病人的抢救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的对策。方法 根据时间段将2020年1月~2020年6月份作为对照组,2020年7月~2020年12月份作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12月护理人员在配合危重病人抢救中的作用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整理出对策。2020年7月~2018年12月采用整理护理对策后的护理方案,将两个时间段的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展开对比。结果 研究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很多,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很多。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 护理人员配合危重病人抢救能够明显优化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十分值得持续临床推广与应用。

  • 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干预价值评估分析 下载:94 浏览:927
  • 徐鑫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0期
  • 摘要: 目的:探究人文关怀护理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救治的100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50人。对照组使用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观察组HAMD和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护理能够获得非常显著的效果,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值得在临床推广。

  •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护理 下载:84 浏览:960
  • 马思齐 马小琴 刘莉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0期
  • 摘要: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入心室性休克病患开展积极主动的紧急救护介入及功效。方式:挑选本院2019年-2021年12月份的78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入心室性休克患者,随机性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紧急护理评估医治,仔细观察2组病人的护理功效和品质。结果:通过护理评估,观察组舒张压力及收缩压的优化水平均更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手术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提升(P<0.05)。结果: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入心室性休克患者具体实施紧急救护,可以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提升患者应急满意率,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方法。

  • 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及舒适度的影响 下载:98 浏览:961
  • 刘莉 马思齐 马小琴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0期
  • 摘要: 通过研究急诊护理路径的优化对中风病人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住院的48例中风病人按照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即接受常规急救护理的对照组和实施优化护理路径的研究组,各组24人。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结果和舒适度情况。结果:研究组在治疗效果和舒适度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中风病人实施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的舒适性。

  • 人性化护理联合心理诱导在烧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下载:87 浏览:905
  • 韩艳阳 孟冬梅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0期
  • 摘要: 探讨人性化护理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对烧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烧伤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心理疏导,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应用 Barthel指数健康状态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两组患者Barthe指数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指数显著增高(P<0.05);干预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P<0.05),总体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实施人性化护理,可有效地提高烧伤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患者的满意度。

  • 优质护理及治疗性沟通在烧伤科中的应用意义 下载:86 浏览:884
  • 董小芹 李丽娜 《国际护理学》 2024年9期
  • 摘要: 目的:探讨高质量的护理和治疗性沟通在烧伤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烧伤科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从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共选择80名病人,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是观察组,对比分析他们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烧伤科护理工作中运用优质护理和治疗性沟通服务,可以有效地改善护理品质,改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

  • 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在老年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95 浏览:977
  • 张慧芸 周冬梅 《国际护理学》 2024年9期
  • 摘要: 目的:探讨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在老年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1月老年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件老年高血压患者分成对照组(n=40例)和观察组(n=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性护理,观察组进行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神经功能、肌力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出现中枢性高热、急性肺水肿、电解质紊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神经功能、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利于患者神经功能、肌力的恢复,值得借鉴推广。

  • 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的研究与效果评价 下载:96 浏览:983
  • 黄萍 李娜 《国际护理学》 2024年9期
  • 摘要: 目的:对血透病人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提高血透病人的护理质量,增强病人的安全和舒适度。方法:选择本院接受血透的7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名。两组病人在接受PDCA质量环护理治疗的过程中,会被医院的质控部门对护理质量的评分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护理安全、急救管理、基本护理、护理记录、病房环境及病情观察评分等方面,观察组的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PDCA质量环的持续实施,使各种护理评价的项目质量品质取得了明显的提高,病患遵医遵护率得到了改善,病患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都得到了缩减,病患对日常护理效果满意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表明,在血液透析的护理工作中,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质量,使护理的质量得到持续的改善。

  • 研究延续性护理在骨关节术后患者居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94 浏览:973
  • 王玲 《国际护理学》 2024年9期
  • 摘要: 目的:分析骨关节术后患者居家管理中运用研究延续性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骨关节术后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并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平均分为基础组和实验组,每组34例,基础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疼痛程度、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临床治疗后,实验组的疼痛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基础组(P<0.05);实验组较基础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实验组较基础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实验组较基础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将延续性护理用于骨关节术后患者居家管理中的价值较高,有助于缓解术后疼痛程度,改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 预防性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中的干预研究 下载:86 浏览:995
  • 任亚林 《国际护理学》 2024年9期
  •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性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选取了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2例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实验组(2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护理质量(涵盖医疗环境、工作效率及服务态度)评分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率。结果 实验组在护理质量评分上,包括医疗环境、工作效率及服务态度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率方面,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预防性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并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这一护理模式对于保障患者护理安全、促进康复进程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与应用。

  • 心理康复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 下载:98 浏览:949
  • 安静 《国际护理学》 2024年9期
  • 摘要: 目的 观察在直肠癌造口患者中采取心理康复护理的效果,为制订临床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直肠癌造口患者共计110例。通过随机抽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心理康复护理干预。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干预与心理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护理满意率及手术情况的变化。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55%(χ²=8.419,P<0.05),说明心理康复护理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实验组手术时长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理康复护理有助于优化手术过程,减少并发症风险。结论 心理康复护理在直肠癌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护理满意率,并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因此,心理康复护理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提高直肠癌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下载:86 浏览:920
  • 陈玉雯 《国际护理学》 2024年9期
  • 摘要: 护理专业学生在面对学业与职业压力时,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关键。通过现状分析、挑战识别与对策提出,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全面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能力,进而增强职业适应性。面对实施过程中的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挑战,本文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和建立长效机制等对策。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效果,为护理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展望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优化与创新将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坚实支撑,对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基于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模式在创面换药中的实践与优化研究 下载:89 浏览:915
  • 陈清云 《国际护理学》 2024年9期
  • 摘要: 目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的上门护理服务模式在创面换药中的实践与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2023年4月本院整形外科创面换药患者100例,依据护理服务模式分为基于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模式组(互联网+的上门护理组)、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组两组,各50例。统计分析两组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情况、瘢痕增生情况、日常自理情况、生活质量、创面愈合率、创面感染率、临床疗效、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外观等满意度。结果:互联网+的上门护理组患者的VAS评分、BWAT评分、VSS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组(P<0.05),ADL评分、SF-36评分、创面VEGF、EGF、TGF-β、PDGF、IGF浓度均高于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组(P<0.05)。互联网+上门护理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高于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组(P<0.05),创面感染率低于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组(P<0.05)。互联网+上门护理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组(P<0.05)。互联网+上门护理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少于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组(P<0.05)。互联网+上门护理组患者的外观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组(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模式在创面换药中的实践效果较常规护理服务模式好。

  • 系统性疼痛护理模式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睡眠质量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下载:87 浏览:916
  • 邓妍铭 《国际护理学》 2024年9期
  • 摘要: 目的:研究系统性疼痛护理模式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睡眠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3月至2024年4月之间我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6例为样本,采用随机的方式分组,对照组以常规护理为干预手段,观察组以系统性疼痛护理为干预手段,对比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疼痛程度、住院时间、恢复自理时间、生活质量。结果: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疼痛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恢复自理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系统性疼痛护理为主要干预手段,加强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睡眠和生活质量,加强预后的理想效果,可在术后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

  • 舞动疗愈护理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87 浏览:970
  • 赵玉香 《国际护理学》 2024年8期
  • 摘要: 目的:观察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应用舞动疗愈护理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到2023年12月收治的76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资料,应用随机数字表法给予分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舞动疗愈护理。结果:观察组焦虑症状(2.17±0.05)分,抑郁症状(5.43±1.04)分,积极应对(24.97±4.46)分,消极应对(10.14±2.29)分,睡眠质量(13.67±2.56)分评分更优(P<0.05)。结论: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通过应用舞动疗愈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积极应对方式,让身体积压的情绪得到释放,改善不良情绪,提升睡眠质量,通过身体反映心理状态,透过对身体的察觉以及一些即兴的探索,激发潜意识被压抑的情绪,达到宣泄或顿悟的治疗效果。

  • 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94 浏览:981
  • 陆小媚 《国际护理学》 2024年8期
  • 摘要: 目的:小儿高热惊厥是常见的儿科急症,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近年来,阶段性护理干预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本文旨在探讨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物理降温、遵医嘱使用抗惊厥药物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阶段性护理干预,包括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具体措施如下:(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2)生活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汗巾,避免受凉。同时,确保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饮食清淡易消化。(3)心理护理: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的心理需求,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支持。(4)健康教育:向家长普及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指导家长正确使用退热药物,告知患儿及家属在惊厥发作时的应对措施。结果:1.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惊厥复发次数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性护理干预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模式,其优势在于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本研究结果显示,阶段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小儿高热惊厥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减少惊厥复发次数,提高护理满意度。这可能与阶段性护理干预能够更好地关注患儿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关。因此,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国际护理学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81
访问量 120568
下载量 50249
总被引次数 669
影响因子 0.856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