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品管圈活动在改善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效果的作用 下载:245 浏览:2464

李淑萍 许海燕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在持续改善髋关节置换病患术后康复训练的实际效果。方式:选择2021年3月--6月受到髋关节置换病患102例当做对照组,20121年6月--12月受到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96例急对照实验组,根据品管圈活动,对比2组病患术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准确率。结果:通过组织品管圈活动,对照组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准确率都较之前拥有显著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充分调动整体圈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制订康复训练相对路径等方式,优化了髋关节置换病患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实际效果。

保护动机理论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对并发症发生率的改善探讨 下载:101 浏览:1162

朱丽 王雨婷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3期

摘要:
目的:探究脑卒中病患接受保护动机理论的康复护理对改善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60例脑卒中病患,时间区间段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经计算机抽样分组,参照组推行常规康复护理,归入30例,实验组推行以保护动机理论为基础的康复护理,归入30例,对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自我护理能力评估进行比较。结果:在自我护理能力评估方面,比较参照组与实验组,后者在干预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评估结果更加优越,差异对比P<0.05;在统计并发症发生方面,比较参照组与实验组,后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6.67%VS33.33%)更加优越,差异对比P<0.05。结论:在脑卒中康复护理期间,以保护动机理论为基础,能够强化病患的自我护理能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康复护理联合热敏灸对改善髌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僵硬的效果观察 下载:244 浏览:2405

周婷 胡婷 柳絮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12期

摘要:
目的:在髌骨骨折患者护理中,探究康复护理联合热敏灸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在2018.01~2020.01本院髌骨骨折患者74人,按照护理应用手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康复护理联合热敏灸(观察),常规护理(对照组),然后探究两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论证护理优势。结果:不同护理影响下,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指标评分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膝关节伸直缺失程度、膝关节稳定度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为(8.53±0.37)、(7.83±0.73)、(93.86±2.86),对照组为(13.68±2.76)、(10.82±1.67)、(82.75±3.62),差异P<0.05。结论:在髌骨骨折患者护理中,对患者采取康复护理联合热敏灸干预,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护理效果,使患者膝关节症状得到缓解,尽快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下载:173 浏览:2701

武永霄 《中国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摘要: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教学资源是相当匮乏的,城市的孩子在很早就可以接触一些信息化技术,他们的生活中有网络、有各种电子设备,这让他们可以进行线上学习,他们获取知识的平台也不只是在课堂上,可是农村的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国家政策以及社会扶持应该给这些农村的孩子更多的关注。而从教育来说的话,教育对于农村孩子的渗透是不足的,而其中农村家庭的教育习惯问题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需要改进农村教师教学的方法,纠正农村家庭教育的观念,这些都是刻不容缓的。

运动康复结合情绪管理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对其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探讨 下载:205 浏览:2019

黄静希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9期

摘要:
目的:探究在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应用运动康复结合情绪管理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22年2月-2023年3月在我院收治慢性心衰患者60例,以随机法分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护理,研究组30例予运动康复结合情绪管理,对两组心理状态、运动能力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6min步行距离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SDS均低于对照组,而6min步行距离则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MLHFQ量表中体力限制、症状评分、情绪以及社会限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应用运动康复结合情绪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患者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效果分析 下载:152 浏览:1878

高国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9期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0例慢阻肺患者,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实验组常规治疗+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情况,生活质量,运动能力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FVC(用力肺活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和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mMRC评分(呼吸困难指数)和CAT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方面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表明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效果。结论:针对慢阻肺患者选择呼吸功能康复训练效果更好,可明显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乳腺癌护理中对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分析 下载:156 浏览:2024

彭越月 冯娅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7期

摘要:
目的 分析对乳腺癌患者开展优质护理的价值。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从中抽取42例,研究时间范围:2022.03-2023.03,并将抽签法作为分组依据,设置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对比不同的护理价值。结果 康复效果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对比差异明显(p<0.05),其中观察组的评分更高。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开展优质护理的价值显著,可推广。

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探讨 下载:67 浏览:756

王娇 金文娇 《中国护理学报》 2025年4期

摘要:
目地:探讨对老人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展开干预模式的治疗效果及意义。方式:挑选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在我院住院50名老人脑卒中病患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化的方式将病人分成两组,每组25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有针对性的吞咽功能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前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0%和68.00%。结论:对老年人脑卒中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以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饮食,提高病人的预后。

超声波治疗仪在骨肿痛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65 浏览:708

华伦海 《中国护理学报》 2025年2期

摘要:
骨肿痛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本研究主要关注超声波治疗仪在骨肿痛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机制。近年来,超声波治疗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被证实在骨肿痛的护理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通过科学试验和临床观察,我们研究了超声波治疗仪对骨肿痛患者护理的具体应用与机制,建立了超声波治疗与骨肿痛关系的理论模型。结果显示,超声波治疗仪可通过诱导硬组织再生,降低疼痛感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作用,从而有效地改善骨肿痛症状。而且,超声波治疗的安全性也得到了科学证实。此外,超声波治疗仪在骨肿痛护理中所产生的生物效应,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和治疗方法,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超声波治疗仪在骨肿痛患者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细味其形态 善解其神韵——例谈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主观性试题的设问特点及立意 下载:72 浏览:435

何静蕊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20年9期

摘要:
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主观性试题的设问方式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基于情境,活于教材,让知识落地生根;限定具体,指向明确,让思维方法根植于心;主题统领,开放综合,注重关键能力考查;灵活多样,突出探究,让思维之花绽放;着眼品格,关注精神,实现价值引领。这样的设计思路,强调了核心素养的考查,突显了试题立德树人的功能。

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基于重庆市探索实践的思考 下载:88 浏览:515

张鸿 王纬虹 刘玲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8期

摘要:
基于重庆市探索实践的"课余训练""留守儿童之家""托管家园""还原家庭教育""志愿者帮扶"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提出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需要遵循被动服务向主动引导、各自为战向统筹整合转变,着力行动主体、服务内容、组织管理等三个统筹,把握健全组织领导机制、优化关爱服务内容、创新关爱服务模式等三条路径的主要原则,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物质补偿、精神引领、思想文化输血补钙相结合,明确职能职责,强化家长责任等的对策建议。

脑梗塞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的价值及对改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的影响 下载:13 浏览:356

郑芳丽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脑梗塞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的价值及其对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对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临床收治的患者做筛选比对分析,从中选出符合条件者共80例邀请参研,利用抽签法将其均分两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模式,研究组应用早期康复干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水平的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NHISS评分在干预后低于对照组,ABC评分则高于对照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均在干预后相对更良好,负性情绪不如对照组明显,生活质量水平更优,与对照组的数据比对结果提示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对改善其肢体、语言功能都具有出色的帮助效用,建议临床参考应用。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分析 下载:32 浏览:465

陈晓丽 高越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12月期间在本院医治脑梗死偏瘫的120例老年患者,为其开展回顾研究,将实施常规护理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早期康复护理的6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致残率、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比较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两组均有所改变,且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研究组的致残率(20%)低于对照组(50%),统计学对比有差异(c2=11.868,P=0.001<0.05)。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98.33%)高于对照组(83.33%),统计学对比有差异(c2=8.107,P=0.004<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受损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效果。

大学内部规则创建的制度困境与策略选择 下载:67 浏览:488

廖湘阳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2期

摘要:
随着大学章程的实施以及大学内部规章制度的废、改、释、立,我国大学内部规则创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目前我国大学内部规则的议题启动、形成过程和最终文本在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关联性和文化性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是由大学内部规则创建中的利益博弈、路径依赖和文化缺失所造成的。因此,大学内部规则创建要坚持问题导向,融入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制度性和规范性合力,彰显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促进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

构建和完善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国家制度的现状与展望 下载:63 浏览:420

卢海弘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本文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引,对构建和完善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的国家制度进行现状与展望的研究。文章首先明确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国家制度存在旺盛的现实需求;然后对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的制度供给进行分析;接着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匹配的角度出发,剖析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制度面临的主要矛盾;最后提出了构建和完善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国家制度的基本思路。

创建使学生能够自学、乐学、善学的音乐健康课堂 下载:90 浏览:508

金俊玲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8年4期

摘要:
健康课堂是很多学校一直在大力倡导并付诸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的课堂形式。经探究可知为创建使学生能够自学、乐学、善学的音乐健康课堂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课上养成自学的好习惯;二是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自学、乐学、善学,从而让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并对音乐感兴趣。

院校研究的组织资源及其管理 下载:54 浏览:500

常桐善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3期

摘要:
院校研究部门是高校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证性证据研究支持高校的决策工作,其运行模式与高校的其他行政机构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特殊性。因此,院校研究部门在组织资源的需求上与高校其他部门不尽相同。院校研究的组织资源及其管理包括组织机构、环境与关系、人力、经费、数据、技术设备等六个方面。基于院校研究功能的独特性,数据资源和设备技术资源对院校研究机构完成工作任务十分重要。为加快中国院校研究的发展进程,中国高校应加强院校研究授权等无形资源的供给,解决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技术设施资源短缺等问题。

民办高校实施分类管理政策面临的困境及其完善策略 下载:56 浏览:519

别敦荣1 石猛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3期

摘要: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已完成从积极探索到必须贯彻落实的演变。该政策出台的目的主要在于理顺民办教育管理体制,便于政府财政资助民办学校办学,打通金融资本进入民办教育的通道。然而,政策出台后,我国民办高校陷入了举办者的"营非选择"困境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主体责任困境。对此,需要制定明确而有吸引力的鼓励和奖励政策,引导举办者选择"非营登记";延缓"营非登记",维护民办高等教育的稳定;开展混合型民办高校发展试点,打通民办高校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儒家语境中“知”的道德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下载:56 浏览:461

蔡剑桥 2019年3期

摘要:
在儒家语境中,"知"是一个超越具体知识而指向人生意义的道德概念。"善"是儒家学者的最高道德追求。儒家学说以"知"为载体展开的一系列话语讨论,都围绕着"善"并指向"善"的最高目标,由此形成了一套以"明善之知"为特征的关于"知"的完整道德体系。即目的与内涵上的明道致善,成己成人;方法与过程上的学问思辨,博学笃行;态度与原则上的诚恳谦虚,知耻有为。站在当下教育和知识的立场来审视儒家"明善之知"的道德体系,从中可以得到一些针砭时弊的有益启示。

以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小学科学教学—基于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相貌各异的我们》的分析 下载:66 浏览:517

邹兰 何善亮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可以为人类学习行为研究提供新视野。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人的心智植根于身体,身体植根于情境,个体的认知是心智、身体与环境交互协同作用的结果。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进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学习,在参与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