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关于习近平教师终身学习论述的研究与思考 下载:68 浏览:473

刘珺珺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育和学习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其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终身学习思想,并分别对党员干部、教师、青少年和广大职工提出了新时代终身学习的新要求,尤其重视广大教师的终身学习。因为在终身学习思想推进的进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终身学习也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许多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精神,满足于当下,在自己的岗位上停滞不前。因此,学习习近平关于教师终身学习的论述十分必要。

基于联通主义的高校新教师TPACK发展研究——以邵阳学院为例 下载:84 浏览:451

王琼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TPACK是信息时代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而针对高校新教师开展的岗前培训是其掌握教育教学智慧、提升TPACK能力水平,实现由学习者向传授者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以邵阳学院岗前培训为例,分析当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引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并论述运用该理论进行新教师TPACK发展的可行性,进而构建TPACK知识发展方案,并对方案中的学习目标、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四要素进行设计,以期更好地促进新教师TPACK获得与增长。

西部薄弱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困境与路径突围——基于西南G市B区的深度调研 下载:52 浏览:22

周治燕1 蒋立兵1 解攀科2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全面提升薄弱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亟待攻克的关卡,如何破解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成为教师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西南G市B区的深度调研,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情况、课程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维度,分析了该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教师自我报告结果显示,该区教师的课程能力、教学能力的整体水平相对较好,教研能力与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平一般;但是课堂观察显示,教师的课程理解限于知识层面、教学时空依然由教师把控、教学过程忽视高阶思维、合作探究往往有形无质;质性分析发现,西部薄弱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教师发展内生动力枯竭、教师教学变革意愿薄弱、教师发展缺乏专业引领、教师培养亟需整体设计。基于该区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破解西部薄弱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突围路径:整体规划助推区域教师齐发展,搭建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常辐射,专业引领提升校长核心领导力,培养名师孕育教师发展领头羊,打造名校铸造示范学校排头兵。

习近平教师终身学习思想及其战略意义 下载:55 浏览:471

杨旭浩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终身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了更好地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加快实现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认识、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终身学习思想。本文通过整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要终身学习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发展维度这三个方面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终身学习思想的战略意义。

以强化使命感为指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重构 下载:51 浏览:389

王晶晶 陆少颖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使命感是近年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是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使命感的培育是薄弱环节。重构以强化使命感为指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可以使教师长期保持对学生的关爱,对教学的激情。为此,重构以强化使命感为指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需要做到:把握方位感、方向感和责任感;重构培训者队伍,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凝聚;重构培训物质文化,推进隐性课程的开发;重构培训形式,注重实践导向;重构培训对象分层,强化针对性。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下载:78 浏览:437

朱文辉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存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路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对中小学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特点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基础性素养、专业性素养和发展性素养三大素养体系。基于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文化通识课程、专业模块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三大课程模块。

基于创生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研究 下载:58 浏览:439

常海洋 张芳兵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创生取向下课程实施的过程即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创生取向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注重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强调师生之间的主体性交往,重视学习主体的反思性思维。当下教师教育课程面临课程内容封闭且理论性强,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相分离,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等问题。对此,需要践行课程实施的创生理念,形成开放的、生成的实践性课程,把握课堂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性关系,建立走向理解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注意行动与反思的有效联结,促进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辅导教师能力标准研究 下载:50 浏览:381

郭贇嘉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互联网+"时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进入了深层次发展阶段,互联网已经影响到远程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于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基础层的辅导教师来说,为了适应远程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辅导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必须重新进行能力的界定和提升。在制定远程教育教师能力标准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动态生成性和效能提升的原则。基于远程教育辅导教师能力标准模型,确定专业基础、教学能力、交互支持、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研究能力六大能力指标,可以分解13项关键领域,制定55项具体指标,从而推动我国远程教育辅导教师能力标准的早日建立。

高校教师在线教学经历对自我教学评价的影响——基于全国334所高校在线教学的调查分析 下载:47 浏览:495

吴薇1 姚蕊1 谢作栩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0期

摘要:
疫情期间我国高校在线教学大规模开展,许多教师积极参与在线教学。对全国334所高校13997名教师在线教学开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八成左右的教师在疫情发生之前没有开展过在线教学;教龄为1-10年的新手型教师和11-20年的熟练型教师在线教学经历更加丰富,且疫情期间开设的在线课程数量更多;理工农医学科的教师在疫情发生之前和疫情期间开设的在线课程数量均高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疫情发生之前有过在线教学经历的教师对在线教学的评价更高;教师对自身在线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和教学技术使用

我国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文献综述 下载:67 浏览:499

刘泽琳 马启鹏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从年度发文量、研究机构、研究者队伍和研究高频关键词四个方面对我国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内容分析,发现当前有关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存在研究视角切入点单一;研究领域集中,缺少多学科理论背景;研究内容同质性强;研究成果分散,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和理论系统等问题。今后的有关研究应重点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元学科融合;学习主体的参与动机、参与度、影响因素等主观因素研究。

中国高校长聘教师制度的战略选择与制度风险 下载:46 浏览:500

张端鸿 王晨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9期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将长聘教师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核心发展战略。对八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调研发现,长聘教师制度改革在制度的合法性审查、导向功能、制定与调适、执行以及评估层面存在教师权益受损、学术功利化、利益多元化、资源配置失衡、评价标准异化的制度风险。为规避这些制度风险,我国高校长聘教师制度改革应做好制度移植与本土法治的平衡,借助有效的同行评议破除制度功利化风险,运用增量改革平衡新旧制度适用人群的利益冲突,在资源约束基本框架下推进制度实施,采用综合评价以阻止评估标准异化。

“教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下载:14 浏览:164

黄芳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以研究者的专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为叙事线索,梳理由新手教师教育者到成熟型教师教育者的几个阶段:求生存阶段、自发发展阶段、高原期和自觉发展阶段。这一历程体现了教学、研究和学习三者相互融合以推动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师教育者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主要方法与途径是自我研究,而加强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创设支持性的发展空间则是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进行"教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旨在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并为相关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师转型提升之路 下载:66 浏览:330

陈静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供给侧改革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应用型高校必须顺应供给侧改革的形势,加强和推进应用型高校的供给侧改革。应用型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转型提升是新型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发展、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要求。从外在因素来看,应当为教师的转型提升提供政策减负支持、保证培训供给、建立激励制度、改进评价机制等保障机制。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师需要转变人才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应用性;提升实践能力,争做"双师双能型"教师;积极主动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发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行为分析与课堂转型策略研究 下载:54 浏览:527

张雨晴 张晶晶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范生的教学观念及其未来的教学行为,从而成为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缺乏大样本的量化研究。文章随机选取某综合性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视频为研究对象,利用CTBAS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框架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观察表等工具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理念陈旧落后;课堂时空由教师控制,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互动比率与类型偏少,互动质量整体不高;技术应用的层次较低,应用功能类型单一。基于此,需要采取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式转型的策略,以满足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对卓越教师培养的需要。

远程培训中辅导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为例 下载:45 浏览:469

王瑞娥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远程培训俨然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辅导教师作为助学者,在教师远程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活动引领、教学管理、学习评价等各个方面。以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为例,基于对教师远程培训中辅导教师角色定位及培养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培养辅导教师:通过培训者培训解决短期"上岗"问题;培训过程中提供工作"支架"素材;培训结束后提供跟踪指导。

提升教师职业素质 创建高效地理课堂 下载:65 浏览:367

高春梅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8年10期

摘要:
面对新课改、新课标、新高考,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地理教学语言,采取读书与思考相结合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建高效的地理课堂,从而适应课程改革步伐。

云南省高职院校新任教师及转岗教师培训问题探索 下载:44 浏览:482

白柯晨1 范玉2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高职院校新任教师和转岗教师的培训既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需要。实践中,云南省高职院校新任教师及转岗教师的培训存在着一些问题: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形式有限、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和缺乏多样化考核评价形式等。对此,需要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培训方式、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和考核评价形式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不断满足新任教师及转岗教师的现实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高。

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对国内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下载:78 浏览:442

陈燕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8年9期

摘要:
通过详细阐述《美国语文》这套教材编制中的特色和长处,可以找到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和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不同之处,而通过对比引发对于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思考,从而希望为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提供有效借鉴。

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实践探究——以十堰市第一中学为例 下载:92 浏览:395

刘荆陵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在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师队伍的重要渠道。而当下教师教育中通常的"经院式"培训日渐显现出不适应学校和教师个性化内在发展需求的问题,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进程中,"经院式"培训的种种弊端更加凸显,学校和教师个人迫切需要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的培训方式,十堰一中针对此种情况,结合学校自身教学实际,通过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等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之路。

嵌于单位的项目制: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支持 下载:46 浏览:510

王晋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环境是单位。20世纪90年代之后,单位制的影响力下降而项目制的影响力上升,项目制调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因为社会结构决定社会治理,项目制有被单位制同化的可能性。项目制在实践中表现出一些缺点,但项目制引发的问题和没有项目制所产生的问题是不同的。项目制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一定正向价值,不过需要其他制度设计补位。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