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疏血通对脑梗死小鼠侧支循环形成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 下载:88 浏览:533

​杨佳1 邱占东2 邓刚2 方瑜3 李大勇3 张苏明2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探讨疏血通对脑梗死小鼠侧支循环形成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6)、疏血通组(n=26)及对照组(n=26),后2组用血管电凝法构建小鼠远端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dMCAO),造模后30 min分别经腹腔给予疏血通注射液(1.5 mL/kg)和等量生理盐水,每12小时给药1次,连续3d。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评估脑梗死后1 d时小鼠梗死灶体积;采用粘条去除实验评估小鼠脑梗死前及脑梗死后第1、3、7、14、21、28天的感觉运动功能;采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系统监测脑梗死前及脑梗死后第1、3、7天脑血流变化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以标准化区域脑血流值(SrCBF)为评估指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梗死后第7天侧脑室下区和梗死灶周边区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BrdU/人层黏连蛋白(Laminin)双标阳性细胞数目、微血管密度;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梗死后第1天总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疏血通组小鼠脑梗死后第1天的梗死体积明显缩小;脑梗死后第3天、第7天SrCBF值显著增高;脑梗死后第7天侧脑室下区和梗死周边区BrdU、BrdU/vWF及BrdU/Laminin双标阳性细胞数目、小血管密度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学实验表明,2组小鼠接触及移除黏附物能力逐渐恢复,脑梗死后第1天起疏血通组接触时间及移除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疏血通组小鼠梗死灶周边组织p-AKT及VEGF的表达均显著增高,MPO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能够促进小鼠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形成,增强脑血管储备能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对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下载:89 浏览:515

王颖 郭培培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对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95例行介入治疗的AIS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脑血管侧支循环代偿是否开放及其程度,分为无侧支循环开放组(35例)、一级侧支循环组(26例)、二级侧支循环组(22例)、三级侧支循环组(12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高脂血症、高血压、饮酒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01、16.974、15.361、10.707,均P <0.05)。各组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85,P <0.05)。相比治疗前,无侧支循环开放组、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患者治疗后1、3、12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减少(F=36.867、25.476、21.063、30.253,均P <0.05);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12个月NIHSS评分较无侧支循环开放组均明显减少(F=19.684、13.582、10.960、15.875,均P <0.05)。二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12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一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比无侧支循环开放组,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后6、12个月mRS评分均明显减少(F=11.681、14.766,均P<0.05);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后6、12个月mRS评分较一级侧支循环组均明显减少(t=3.891、4.356、5.052、4.837,均P <0.05);二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后6、12个月mRS评分较三级侧支循环组均明显减少(t=3.253、2.895,均P <0.05)。结论在行介入治疗的AIS患者中,有侧支循环形成者预后状况明显优于无侧支循环开放者,并且二级侧支循环形成者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改善预后状况方面明显优于一级侧支循环和三级侧支循环形成者。

基于CT血管造影的侧支循环评分方法比较研究 下载:94 浏览:506

​王国防1 李刚2 孔岩1 杨玲1 郝亚南3 丁意平1 刁珊珊1 徐耑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对临床常用的rLMC评分、Miteff评分和Tan评分进行比较, 为侧支循环评估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13年8月至2017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rLMC评分、Miteff评分和Tan评分评估所有患者侧支循环, 比较3种评分的信度及效度。随访患者出院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 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 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3种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3种评分的信度从高到低依次为rLMC评分(Kappa=0.871)、Tan评分(Kappa= 0.842)、Miteff评分(Kappa=0.752);复测信度从高到低依次为rLMC评分(Kappa=0.879)、Tan评分(Kappa=0.826), Miteff评分(Kappa=0.775)。效度从高到低依次为rLMC评分(rs=0.690)、Tan评分(rs=0.680)、Miteff评分(rs=0.650)。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 rLMC评分(OR=1.325, 95% CI=1.048~1.675, P=0.019)、Tan评分(OR=2.938, 95%CI=1.115~7.744, P=0.029)和Miteff评分(OR= 2.698, 95%CI=1.050~6.931, P=0.039)定义的侧支循环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rLMC评分、Tan评分和Miteff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从高到低依次为0.848、0.799、0.759, 三者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由大到小依次为rLMC评分、Tan评分、Miteff评分。结论 (1)与Miteff评分和Tan评分相比, rLMC评分的信度和效度高, 真实可靠, 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2)3种评分定义的侧支循环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基于TcPO2和血流值基础上的血管介入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者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409

付利红 王春燕 《中国护理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探讨基于经皮氧分压(TcPO2)和血流值基础上的血管介入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者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后测量仰卧位及患者抬高30°体位的TcPO2及激光多普勒血流值,比较两种体位状态下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变化。结果:(1)术后患者患肢抬高30°体位的TcPO2值及血流值均低于仰卧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术后的ABI值、TcPO2及血流值均高于术前(P<0.05),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行血管重建术后,可将患肢抬高30°进而消除术后患者下肢的水肿。

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 下载:94 浏览:526

​董丽丽 张斌升 韩红星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脑卒中事件中缺血区域可通过动脉再通或侧支代偿实现血流再灌注。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工作中对侧支循环进行全面的评估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本文围绕侧支循环影像学评估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下载:87 浏览:506

刘克明1 马林1 尤宏争1 李文雯1 张韦1 蔡超1 姜巨峰1 钱红2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为了评价循环水模式(工厂化)、半流水模式(池塘)和全流水模式(山泉全流水)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的肌肉营养成分,对3种养殖模式下2龄北极红点鲑(体质量平均为764.29~831.22g)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常规营养成分中,全流水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的水分(74.06%)、灰分(1.34%)和粗蛋白质(21.34%)含量最高;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氨基酸酸总量为54.92%~73.36%,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依次为半流水模式(81.20%)>循环水模式(80.47%)>全流水模式(80.42%),其中赖氨酸含量均最高,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肌肉脂肪酸种类与含量在各模式下有所不同,循环水养殖的脂肪酸种类、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总量最高,全流水模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高;肌肉微量元素中,全流水模式下锌元素含量最高(4.21mg/kg),循环水模式下铁元素含量(6.90mg/kg)最高。研究表明,无论哪种模式养殖的北极红点鲑均是一种高蛋白质、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的鱼类,3种模式下全流水模式的氨基酸总量最高,循环水模式的脂肪酸含量尤其是EPA+DHA含量最高。

经鼻导管加温湿化高流量吸氧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下载:81 浏览:500

韦柳炎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比较经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吸氧与无创辅助通气在心脏术后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48例心脏术后Ⅰ型呼吸衰竭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经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吸氧组(heated and 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 therapy,HHHFNC) 30例和无创压力支持通气组(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NIPSV) 18例。观察治疗后24小时患者血气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通气舒适度,耐受性;需有创辅助通气情况。结果治疗后24小时两组间血气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SV组治疗后呼吸频率控制稍好于HHHFN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HFNC组治疗舒适度、耐受性均明显好于NIPS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经鼻导管高流量湿化吸氧能有效改善患者氧分压,并有良好的舒适度、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

基于TcPO2和血流值基础上的血管介入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者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388

付利红 王春燕 《临床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经皮氧分压(TcPO2)和血流值基础上的血管介入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者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后测量仰卧位及患者抬高30°体位的TcPO2及激光多普勒血流值,比较两种体位状态下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变化。结果:(1)术后患者患肢抬高30°体位的TcPO2值及血流值均低于仰卧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术后的ABI值、TcPO2及血流值均高于术前(P<0.05),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行血管重建术后,可将患肢抬高30°进而消除术后患者下肢的水肿。

MIMO-OFDM系统同步方法的循环前缀结构及算法改进 下载:59 浏览:459

宋冬梅 颜彪 张锐 《天线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系统的同步问题,提出了一种对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结构及算法改进的同步方法。该方法将循环前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前一个OFDM符号的头部,二三部分采用当前OFDM符号的尾部;算法上对第二部分先进行求和取平均,再相关,对第三部分引入PN序列后再相关,最后结合二三部分推导出符号定时同步位置和频偏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循环前缀结构和算法,在计算量减小的同时系统的同步性能也得到了相对提高。

磁敏感加权成像不对称静脉低信号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91 浏览:524

​刘慧勤1 梅文丽1 黄月1 李永丽2 刘红明2 张杰文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不对称静脉低信号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在72 h内完成弥散加权成像(DWI)、SWI及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分析SWI不对称静脉低信号的显著程度与CTA软脑膜侧支评分(rLMC)分级及其他参数的关系,探讨影响卒中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有30例患者入组,根据SWI分为不对称静脉低信号稀疏组及广泛组各15例。不对称静脉低信号的显著程度与CTA(r=0.481,P=0.007)及侧支循环分级呈正相关(r=0.402,P=0.028)。与稀疏组相比,不对称静脉低信号广泛组CTA rLMC评分更高,DWI梗死体积更小[(11.62±9.07)ml与(95.77±91.12)ml,t=3.559,P=0.001],入院NIHSS评分[(6.47±4.34)分与(12.33±7.60)分,t=2.595,P=0.015]及出院NIHSS评分[(4.80±4.69)分与(9.60±7.03)分,t=2.200,P=0.036]更低。但卒中后3个月时的良好预后与丰富的侧支循环、较小的梗死体积、年龄及较低的NIHSS评分相关,与不对称静脉低信号的显著程度无关。结论广泛的SWI不对称静脉低信号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侧支循环,但不能等同或代替侧支循环。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与方法 下载:63 浏览:646

花东文 蒋红丽 庞喆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10期

摘要:
农业有机废弃物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很多途径和方法可以使其变废为宝。本文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详细阐述了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和材料化等方面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同时,深入剖析了各种利用方法的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此外,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国内外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成功实践,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对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医中药抑制肺炎支原体机制的研究探讨 下载:85 浏览:583

阚倩娜 姜之炎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2期

摘要: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发的肺部急性炎症,儿科常见病之一,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各年龄段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中医中药治疗该病疗效更为显著。就近些年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行综述。

PDCA循环在护理职业教育的应用 下载:134 浏览:1156

牛白永 田莉娜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11期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护理专业这一服务行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对护理品质的更高要求,也给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提升护理学校教育的质量,成为护理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PDCA循环是一种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在护理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总结。

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对降低手术器械感染率的影响 下载:253 浏览:2734

王莉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6期

摘要:
目的:通过 PDCA循环,规范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制度、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提高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为降低手术器械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间88例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及500件手术设备作为试验样本,根据医院管理年工作计划要求,对所有资料进行收集及筛查统计分析。最后按入职时间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n=44),采用常规护理管理,一组为观察组(n=44)采用PDCA循环管理,并对比两组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和医护人员自身工作满意度。结果:经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和医护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可明显看出,观察组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和医护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使消毒供应室各项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可有效减少手术器械感染发生,具备推广价值。

中药复方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微循环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31

吴姗姗1 王振常2 黎妍1 杨芳华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2期

摘要:
目的利用中药复方本身具有的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探讨壮肝逐瘀煎及其不同拆方组合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微循环的调控。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肝纤维化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VEGF、PDGF的含量;应用超声微泡造影评估各组大鼠肝脏微循环、微血管血流状态和速度。结果①C组及不同组合分组和G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与G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理模型组中各给药组对ET-1、NO、iNOS含量均有明显的影响(P<0.01或P<0.05),肝纤维化程度越高,ET-1、NO、iNOS的含量越高;VEGF、PDGF的含量也越高;各用药组HVAT、HA-HVTT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0.01)。③与病理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血清ET-1、NO、iNOS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其中C组(壮肝逐瘀煎全方组)下降最为明显;各用药组VEGF、PDGF的表达量均下降(P<0.05),而C组与G组(大黄■虫丸组)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各用药组HVAT、HA-HVTT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0.01),其中以C组明显。

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技术 下载:53 浏览:534

阮奕恕 《水产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广东地区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本文介绍对虾养殖的背景与现状;同时还分析传统养殖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接着,详细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原理与优势;然后,探讨广东地区应用该技术的可行性与潜在效益;最后,总结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技术的前景和意义。

探究PDCA循环联合健康教育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价值 下载:263 浏览:2589

李娜明 梁祥丹 蔡齐英 林曼君 张晓艺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PDCA循环联合健康教育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价值。方法:以脑卒中患者10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采用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50例为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50例为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联合健康教育,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92.00%)显著高于参照组(68.00%)(P<0.05)。研究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显著优于参照组(43.97±7.87、45.84±7.85)(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实施PDCA循环联合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消除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采取PDCA循环的应用效果 下载:314 浏览:2678

李治秀 贺秋菊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4期

摘要:
目的:探究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过程中采取PDCA循环所产生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21年7月到2022年1月需要进行消毒的医疗器械物品165件作为研究组,采取PDCA循环管理方式;而本院2021年1月到6月未进行PDCA循环管理时的165件医疗器械物品为对照组,对比行不同管理方式在消毒供应室护理中产生的差异。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和消毒质量明显优于实施前,且对各项工作意识的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应用于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可以有效提高消毒工作的质量,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概率,同时提高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循环内分泌的影响 下载:122 浏览:1475

郑金韬 傅德建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循环内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老年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40例)和试验组(常规治疗+重组人脑利钠肽,40例)。以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循环内分泌指标作为观察指标评估疗效,以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两组临床疗效,试验组为95.00%,对照组为82.5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TⅡ)、血浆肾素(PR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D、ATⅡ、PRA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D、ATⅡ、PRA对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5.00%,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重组人脑利钠肽应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治疗中,有利于改善患者循环内分泌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少。

循环经济下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设计模式研究 下载:45 浏览:502

陈政涵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购物渠道的多样化,潮流更迭速度的越来越快,和过去相比,服装的寿命大大缩短,每个人每一季购买的服装越多,家里闲置的衣服也越多,随之所浪费的也越来越来,对社会对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已是迫在眉睫。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是制造越来越多的东西,而是让物质循环,让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