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架构及其应用 下载:98 浏览:507

李林东 《电路系统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在仪器仪表和通信系统中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参考频率源产生多个频率的数字控制方法,即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DDS是一种采样数据系统,必须考虑所有与采样相关的问题,包括量化噪声、混叠、滤波等。例如,DAC输出频率的高阶谐波会折回奈奎斯特带宽,因而不可滤波,而基于PLL的合成器的高阶谐波则可以滤波。此外,还有其它几种因素需要考虑。

CMIP5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气候态和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评估 下载:78 浏览:291

林朝晖1 杨笑宇3 吴成来3 王雨曦1 陈红1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利用东亚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17个CMIP5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强度降水对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转折的贡献的模拟能力。从夏季不同强度降水占总降水的比重来看,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小雨和中雨占主导;而在华南和江淮地区,大雨和暴雨则相对更为重要。CMIP5模式可大致模拟出中国东部小雨、大雨和暴雨占总降水比重的空间分布,但对中雨占比的空间分布模拟较差。总体说来,多数CMIP5模式高估了小雨和中雨的比重,但低估了大雨和暴雨的比重,从而导致大多数模式高估东北和华北的总降水量,而低估华南和江淮的总降水量。对1970年代末我国华北和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年代际转折,观测资料表明该转折主要体现为大雨和暴雨雨量的年代际转折;仅有少数CMIP5模式能模拟出华北大雨和暴雨年代际减少的特征,使得这些模式对华北地区总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于江淮区域,由于大雨和暴雨的比重被严重低估,尽管部分模式能模拟出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增加的特征,但却多以小雨、中雨的年代际变化为主。多模式集合并不能显著提高模式对不同强度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

污染物源解析技术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的现状研究 下载:58 浏览:461

周建华1,2,3,4 李晓伟1 陈锋1,2,3,4 《航空航天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源解析作为当今环境污染问题中的研究热点,其方法众多,并构建了许多体系,形成一门学科。源解析结果的准确性、运行的难易程度都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作者对源解析中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近些年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源解析;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研究现状;

近30年来中国干旱生态区增暖放大现象及其与植被覆盖的联系 下载:82 浏览:413

黄清瀚 陈海山 华文剑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区,在此基础上分析夏季植被状况与不同生态区增暖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中国植被覆盖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1982年以来,植被稀疏的干旱生态区是夏季增暖最明显的区域,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增速大都位于0.6~1.0°C/10 a,而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达到0.8~1.4°C/10 a,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夏季气温的变化与其所处地区的植被疏密程度之间存在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即快速增暖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区,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夏季平均最低气温上最为显著。不同植被覆盖区中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受NDVI变化带来的地表反照率和云量变化的影响,但各生态区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植被稀疏的干旱生态区,植被减少,引起地表反照率增加,感热输送增加而潜热输送减小,加速了该地区整体的增温速率;而在植被茂密地区,植被增加造成地表反照率减少,同时由于蒸发冷却,其整体增暖幅度缓于植被稀疏区。所以,植被活动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干旱生态区的陆面过程上,地表辐射平衡和能量收支的显著改变放大了干旱生态区的增暖速率。

南京市和苏州市大气黑碳气溶胶污染特征比对研究 下载:53 浏览:434

陈诚1,2 王晨波1 秦玮1 花艳3 汤莉莉1,4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利用黑碳仪在南京和苏州两市开展大气黑碳气溶胶的外场观测,分析其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3全年苏州市黑碳浓度高于南京市,苏州市黑碳污染更为严重。通过分析风速风向对黑碳气溶胶的影响,在静稳天气形势下黑碳浓度较高,受西北方向的污染气团传输影响较大。同时对黑碳气溶胶与主要气态污染物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两市城区大气黑碳污染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

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与同期欧亚大陆地表感热的可能联系 下载:89 浏览:384

沈迪桑 陈海山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利用1960~2010年ERA-20C再分析资料和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与欧亚大陆地表感热通量的联系和可能影响途径。结果发现,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巴尔喀什湖以西及贝加尔湖以南区域地表感热通量偏弱(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弱)时,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呈现南少(多)北多(少)的反相分布特征。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弱,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时,春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位置偏北,我国东部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强,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强,而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弱,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弱。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强,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弱,我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情况大致相反。

电-气耦合系统概率Pareto最大负荷裕度及灵敏度分析 下载:68 浏览:457

秦佳倩 马瑞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针对含风电机组的电-气耦合系统在最大负荷裕度及其相互影响问题,考虑电力网络,天然气网络及能源集线器3部分等式和不等式约束,以电力网络与天然气网络的最大负荷裕度Pareto最优为目标,构建含风电电-气耦合系统概率最大负荷裕度多目标优化混合最优潮流模型。采用随机响应面法处理风电机组出力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结合牛顿法、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和最大满意度决策的模型求解方法;进而对电-气耦合系统最大负荷裕度的灵敏度进行分析。最后,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和算法正确有效,定义的灵敏度指标可识别系统薄弱节点及评估最大负荷裕度下系统耦合影响。

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能流的区间计算算法 下载:86 浏览:479

伍惠铖 王淳 刘宽 陈宇杰 丁梦妮 王巍璋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为描述电、热负荷不确定性对综合能源系统的影响,建立了电-热综合能源系统区间能流模型。首先,计及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负荷的不确定性,分别建立了电力网络区间模型和热力网络区间模型。然后,考虑热电联产机组、水泵和热泵建立了一种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电热耦合元件区间模型。最终,通过电热耦合元件实现了电力网络和热力网络的耦合,建立了电-热综合能源系统区间能流模型。针对传统的区间迭代法存在的计算结果区间易于扩张的问题,采用基于区间扩展的迭代算法对电-热综合能源系统区间能流模型进行求解。对IEEE33节点系统和32节点热力系统构成的电-热综合系统进行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所建区间模型和所提算法的正确性。

电力弹簧研究进展:原理、拓扑结构、控制和应用 下载:86 浏览:500

尹发根1,2 王淳1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可再生能源发电高比例渗透的电力系统容易因电力供需不平衡产生各种问题,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电力弹簧(electricspring,ES)作为一种新技术能够克服需求侧管理模式已有方法的不足,通过将波动的能量转移给非关键性负载确保电力供需平衡,提高电网的稳定性。文章通过回顾该领域已有文献,综述了电力弹簧的提出背景、模型以及稳态运行原理;探讨了限制条件对电力弹簧有效运行范围的影响;对不同版本的ES从拓扑结构和实现功能两方面进行了评价。详细阐述了电力弹簧现有的主要控制方法,并总结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存在问题以及适用范围。对已开发的ES功能和应用进行了分类总结和分析。最后,对电力弹簧技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基于鲁棒变结构的直驱风电机组单位功率因数控制 下载:89 浏览:474

刘军 周飞航 赵晨聪 张彬彬 《电网技术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针对直驱式永磁同步风电机组在控制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因机舱温度升高使得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固有参数发生变化以及风速变化引起的扰动等,提出一种鲁棒变结构的控制策略,结合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的单位功率因数控制,并依据电压锁相原理实现了定子磁链的位置观测。与传统的控制方案相比,不仅可以实现单位功率因数控制,获得较好的跟踪精度及动态品质,而且依据所提方法设计的鲁棒变结构控制器能够使整个闭环系统全局稳定,且具备较强的鲁棒性。

基于OLI和ASTER GDEM数据的云南昌宁县滑坡、泥石流易发度评价 下载:84 浏览:488

郑买红1,2,3 胡文英1,2,3 吴风志4,5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滑坡、泥石流敏感性是指区域在自然状况下发生滑坡、泥石流现象的可能性大小。以OLI影像、ASTER GDEM为数据源,选取强降水、地表坡度、地表植被覆盖和河流侵蚀等因子为评价指标,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云南昌宁县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结果显示:昌宁县滑坡、泥石流易发度分为不易发、轻度易发、中度易发和高度易发4个等级,各等级所占面积分别为:12.42 km2、2 055.61 km2、1 584.98km2、89.64 km2,比例为:0.33%、54.92%、42.35%、2.40%。空间分布上,中度易发区在田园镇中部、漭水镇中部和南部、鸡飞镇东北部、卡斯镇中部及东部、柯街镇西部、珠街乡东部和北部、以及更戛乡东部及南部地区分布相对集中;高度易发区则集中分布于北部黒惠江、中部右甸河及南部勐统河各支流上游山区,由北向南形成"川"字型分布。

基于MFOA-GRNN模型的年电力负荷预测 下载:79 浏览:482

李冬辉 尹海燕 郑博文 《电网技术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精确的年电力负荷预测为电力建设和电网运行提供可靠的指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电力负荷曲线呈现出非线性特性,因此年电力负荷预测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在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之上。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已被证明在处理非线性问题上是非常有效的。该网络只有一个扩展参数,如何确定适当的扩展参数是使用GRNN进行预测的关键点。提出了一种将多种群的果蝇优化算法(MFOA)和GRNN相结合的混合年电力负荷预测模型,用以解决上述问题。其中,MFOA用作为GRNN电力负荷预测模型选择适当的扩展参数。最后通过模拟实验数据分析,MFOA-GRNN模型的年电力负荷预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510%,均方误差为0.281。并且将其结果与差分进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DE-SVM)、粒子群优化的GRNN模型(PSO-GRNN)、以及果蝇优化的GRNN模型(FOA-GRNN)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文中所提出的MFOA-GRNN模型在年电力负荷预测中的预测性能优于上述3种模型。

谐振接地系统选线瓶颈及动态电阻选线方式 下载:27 浏览:206

易洲楠 朱文葛 李必伟 《电气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研究发现谐振接地系统在发生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时,受故障合闸角、过渡电阻以及各馈线零序电流无规律性影响,基于故障稳态和暂态信号的选线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佳。为突破谐振接地系统选线瓶颈,提出一种动态电阻选线方式,运用理论分析和ATP-EMTP仿真,确定了选线程序启动方式与动态电阻阻值选取办法。通过现场实验验证该方式在谐振接地系统发生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时,能准确识别故障发生,并通过阻性电流注入准确选出故障线路,且过渡电阻识别能力达3 500Ω,为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选线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

浅谈GPS技术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 下载:42 浏览:419

王浩宇1 张莉2 郄宏志3 《地球科学探索》 2018年8期

摘要:
GPS技术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这主要得益于其定位精度高、布点灵活、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将GPS应用于大地测量工作之中,能够有效提升测量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测量准确度,从而有效推进了我国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即着重分析了GPS技术在大地测量应用中的优势,并列举了其常用领域。

主从控制微电网的动态区间潮流计算 下载:77 浏览:496

彭寒梅1 昌玲1 郭颖聪2 李帅虎1 李辉1 《电网技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区间潮流是不确定参数为区间的潮流分析方法,只需知道不确定量的上下界。对主从控制微电网进行动态区间潮流计算,为避免传统区间潮流算法的区间迭代过程,提出一种新型区间潮流计算方法。首先结合区间数与仿射数,建立仿射泰勒区间扩展函数模型。再在建立间歇性DG装置有功出力动态区间的基础上,建立主从控制微电网的仿射区间潮流模型,提出基于仿射泰勒区间扩展函数的区间潮流法得到潮流解的动态区间,该方法实现了区间运算与迭代运算的解耦,可减少区间运算量及提高收敛性。最后,通过改造的微电网系统的仿真算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基于运动结构图的无人机序列影像三维重建 下载:59 浏览:531

吴宇豪 曹雪峰 彭锦超 徐连瑞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0年12期

摘要:
无人机序列影像具有重叠度高、拓扑联系强的特点。针对现有增量式三维重建算法在处理大规模无人机影像时效率低、输出不稳定的问题,提出基于运动结构图的无人机序列影像三维重建方法。顾及地理位置信息与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数据建立图像索引集,提高图像匹配效率,并使用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计算相对运动;使用运动结构图表示影像之间的"关联",采用闭环检测剔除错误边;借助李代数与李群的映射关系,融合L1范式与M估计一次性求解影像全局运动,期间只进行一次光束法平差,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实验验证本文方法在效率和效果上得到了提高。

气象数据驱动的架空线路载流动态定值分析 下载:79 浏览:493

王艳玲1 严志杰1 梁立凯1 韩学山2 周晓峰3 《电网技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架空线路传统的静态热定值采用固化的、苛刻的气象参数组合计算一成不变的线路最大热载流量,计算结果往往偏于保守。为此,采用气象数据驱动的统计分析方法,将全年恒定载流量转换为季节或月份载流量,缩短热定值的时间尺度。通过运行环境下实际气象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气象数据驱动的架空线路载流的动态定值。基于CIGRE标准热平衡方程,采用控制变量法识别影响线路热定值结果的关键气象参数;进而对关键气象参数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不同置信水平、不同时间尺度(按月、按季度和按年)气象数据子集内的气象参数阈值,通过各参数阈值计算相应时间尺度下的热定值;并利用当前运行年度的实际气象数据对各时间尺度定值结果进行运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根据电网允许的运行风险可方便地确定合适的气象参数置信水平和相应的热载流定值,基于气象数据驱动的架空线路热定值有效地挖掘了线路的热载流能力。

高压电缆接头压接缺陷下复合材料界面温度和应力变化规律的有限元计算 下载:36 浏览:259

梁振1 彭杰2 刘真1 钟淼龙1 孙浩天1 杨鑫1 《电气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目前针对高压电缆接头压接缺陷故障发展机制主要从接触电阻过大进而引起过热的角度展开,少有加入应力耦合。然而,高压电缆接头的故障发展涉及到电-热-应力场相互耦合的复杂过程。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220 kV高压电缆接头压接缺陷下的电-热-应力耦合模型,基于该模型主要研究了电缆接头压接缺陷等工况下复合材料界面温度和应力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电缆接头的温度和应力都随接触系数的增加而增加。相较于正常运行时,复合材料界面上的温度和应力均发生了二次畸变,其中应力畸变最明显,复合界面上靠近压接管处的应力值增长了63倍。结合220 kV高压电缆接头故障实例统计,认为压接缺陷引发复合材料界面应力的二次畸变是造成接头故障的重要原因。通过仿真计算得到了接头复合材料界面温度和应力随负荷电流和接触系数变化的多元拟合函数,可为存在压接缺陷故障评估提供经验参考。该研究对指导电缆接头的施工工艺改良和工程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基于深度学习序贯检验的电源车故障诊断方法 下载:64 浏览:494

李炜1,2,3 周丙相1,2,3 蒋栋年1,2,3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0年8期

摘要:
针对电源车健康维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间记忆LSTM(LongShortTime Memory)网络与序贯概率比检验SPRT(SequentialProbabilityRatioTest)融合的电源车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基于LSTM网络建立电源车的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并引入SPRT方法进行自适应多样本故障诊断。经在电源车仿真系统上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LSTM诊断模型有更强的学习和映射能力,LSTM-SPRT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显著提高了电源车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多精英采样与个体差分学习的分布估计算法 下载:68 浏览:487

喻飞1 吴瑞峰2 魏波2 张应龙1 夏学文1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0年7期

摘要:
提出了基于多精英采样和差分搜索的分布估计算法EDA-M/D (Estimation distribution algorithm based on multiple elites sampling and individuals differential search)。EDA-M/D利用多精英个体独立采样生成子代来提升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利用精英群体分布的σ2约束采样半径,实现种群从全局搜索逐步过度到局部搜索。当精英群体停滞时,劣势个体借助精英群体的?和种群历史最优解进行差分搜索,帮助种群跳出局部最优解。通过多精英采样与差分搜索的自适应协同实现种群宏观信息与个体微观信息的有机融合。实验结果表明EDA-M/D在稳定性和搜索能力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