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近十年国内“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下载:58 浏览:399

徐凤婷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备受关注。为更清晰地把握国内近十年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发展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10—2019年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的345篇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年国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研究集中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研究关注度较低。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的四个热点研究主题:技术应用、智能环境、教育体系、学习路径。基于LLR聚类方法,对聚类的时间跨度、节点连线及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形成三个研究演进趋势,分别是人工智能的教育形态、智慧教育的学习探索、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渗透策略 下载:64 浏览:511

赵鑫1 王静2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通过深入剖析人教版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巧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抽象具体表象中的本质、激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策略,培养学生初步的模型思想和相应的建模能力。

基础教育国际化语境下英语师范生超学科培养路径 下载:88 浏览:387

朱荣华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1期

摘要:
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语境下,高校需要从超学科的视角重新思考英语师范生培养方案,打破长期以来以单一学科教育为导向的培养路径,培养具有融通多学科思维能力,又能用英语娴熟讲授至少1门非英语课程的师范生,以满足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师资需求。超学科是指一种融合各学科信息的创新理念,旨在解决现有学科结构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英语师范生超学科培养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跨学院合作,走合作共赢之路;二是创新培养模式,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三是超越学科界线,打造超学科课程方案;四是多部门合作,完善超学科培养体系。在对英语师范生实施超学科培养方案之前,相关职能部门应从前期调研、组织管理和师资力量的整合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为超学科人才培养扫清思想障碍、体制障碍。

培育“整全人”:美国基础教育发展新导向——基于《从处于危险中的国家到充满希望的国家》解读 下载:61 浏览:402

李政云 孙明星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0期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基础教育的天平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但近年来,美国教育理论、实践与决策界已意识到过度注重学业成绩会偏离教育培育"整全人"的目标。由此,2019年1月,阿斯彭研究所(The Aspen Institution)发布报告《从处于危险中的国家到充满希望的国家》,认为美国社会需求的转变、学习理论的发展及社会情感学习研究的推进等,都表明美国基础教育需要重新确立以关注学生的社会性、情感与认知能力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整全人"培养目标,并从多方面提出实施建议:多方协同达成培育"整全人"的愿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整合社会、情感和学业发展并系统融入学校工作;基于"整全人"视角改革教师教育;实现理论成果向实践指导转化;团结一切力量培育"整全人"。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逻辑 下载:76 浏览:518

赵长林1 梁红梅2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面对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未来科技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路向和目标。在实践逻辑上,需要急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应然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转化为每位学生"实然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需要系统解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到学科课程与教学的转化机制,进而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理念、政策到学校教育课程层面的教与学的实践行动。

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与热点领域——基于CSSCI数据库(2002-2016年)的知识图谱分析 下载:88 浏览:519

周琴 舒秋明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10期

摘要:
以"移动学习"为关键词在CSSC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得到301篇学术文献,时间跨度为2002至2016年。将检索到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Ⅴ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发现国内移动学习研究大致经历了始发阶段、发展阶段和拓展阶段。通过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数据统计分析,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移动学习的具体形式、移动学习的主体和载体、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以及移动学习技术支持四大板块。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未来移动学习研究将沿着加强移动学习个性化服务、转变移动学习设备性质和深化移动学习研究内容三个方向发展。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知识权威的时代转向 下载:80 浏览:471

李荣华1 田友谊1,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9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知识垄断地位的丧失"正在稀释教师知识权威的滋养沃土,"知识话语权的受限"正在淡化教师知识权威的核心指征,"学生信任感的减弱"也在消解对教师知识权威的外在认同。面对这些挑战,教师知识权威不得不进行时代转向,即外部舆论空间由知识垄断转向平等对话,权威特征由绝对意义转向相对意义,知识构成由注重显性知识转向兼顾"缄默知识",权威塑造的方式由单一控制转向多方重塑。

基于学生学习起点分析的几何教学研究——以人教版“认识图形(二)”一课为例 下载:72 浏览:448

韦欣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基础和学习知识起点的研究分析,分析在一年级"认识图形(二)",针对形成正确图形表象的学习途径进行教学改进研究,总结得出认识图形的一般教学启示:因学定教,准确定位要求设计活动;重视直观,初步形成几何图形概念;呈现变式,建立正确几何图形概念;利用语言,理解几何图形概念特征;合理想象,深化概念培养空间观念。

多种方法联合检测附红细胞体的应用 下载:82 浏览:504

路凌怡1 王剑飚2 姚玉峰1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通过多种方法联合检测以提高人附红细胞体检测的特异性。方法选取223例血液病患者,分别用瑞氏-吉姆萨染色和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测附红细胞体,比较2种方法的附红细胞体检出率。对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阳性的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对PCR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和GenBank比对分析。结果瑞氏-吉姆萨染色附红细胞体的检出率为46.19%,吖啶橙荧光染色附红细胞体的检出率为28.25%。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阳性的40例标本中有10例PCR检测结果阳性,取其中1例条带较深的标本进行基因测序,测序结果与猪附红细胞体、牛附红细胞体和羊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5.84%、86.84%和87.33%。结论多种方法联合检测可提高附红细胞体检测的特异性。

美国翻转课堂发展脉络及其启示 下载:80 浏览:504

刘许燕1 王天平2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翻转课堂是对教学结构的颠倒安排,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具有新颖的教学手段、良好的课堂效果、广阔的适用范围。美国翻转课堂的发展背景是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创新性文化的驱动和个性化教育传统。我国翻转课堂的发展,需加强教育信息化意识、培养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培育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培育混合式的教学观念。

基于地方高校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以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博雅型”实践教学体系为例 下载:90 浏览:522

陈巍1 周建平1 蒋婷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6期

摘要:
受教师教育大学化和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思想的影响,探索和研究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践逐渐兴起。基于地方高校与中小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探索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和在职一体化培养的新模式,首先要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宏观制度和提供组织保障;其次要构建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包括设计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和实现教师教育过程的一体化;最后要完善教师教育的质量监控系统,包括建立教师教育的师资保障体系和教师教育的过程评估体系。

师范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策略——来自实证研究的启示 下载:84 浏览:459

陈富1 孙雁娥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5期

摘要:
学习满意度测评对于及时了解和评估大学生学习体验和收获、改进高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等具有十分直观而重要的参考价值。采用专业测评工具对山西师范大学1 248名师范生的学习满意度进行了系统化测评。结果表明,师范生的整体学习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部分测评指标评分均值严重偏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也已探明,既有来自师范大学内部可控的原因,也有来自学校外部的不可控的原因。以此作为主管部门的省级政府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大师范教育投入力度和加大对师范院校扶持力度的教育政策,师范院校应用好用足现有办学条件和资源,引导和支持更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学习经验和学生需求的调查评估,从而提升师范生的学习满意度和培养质量。

基于实践误区的翻转教学新探 下载:44 浏览:511

周倩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翻转教学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沟通了教学的课前和课上环节,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无疑是一种教学创新。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翻转课堂被简单解读和机械套用,逐渐走向固守流程、囿于形式的实践误区。因此,有必要对翻转教学进行新的探究,通过资源整合、数据库资源平台建设和课程创生进一步催发翻转教学的活力,使其真正促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生长。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框架》探析 下载:90 浏览:488

许立新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3期

摘要: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推出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框架》界定了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描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二项专业实践活动及其具体要素。完备的专业发展内容、反思性的专业发展方法、责任驱动的专业发展角色为其鲜明特点。这一教师专业发展框架内容全面、要求具体,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亦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办学校课程建设探究 下载:92 浏览:292

代薇1 涂丹霞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9期

摘要:
基础教育合作办学是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师范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加强课程建设及管理是合办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合办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办学校课程建设应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教育环境现代化。在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提下,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办学校课程建设应坚持几项基本原则:核心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特色化原则、校本化原则。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办学校课程建设应包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发展性课程三大领域课程。

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 下载:76 浏览:500

韩云洁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5期

摘要:
在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实践中,多民族文化是一个需要管理者和教育者共同充分考虑的特殊因素。这不仅是由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与多民族文化的关系所决定的,更是由双语教育模式的内在本质和教育价值所决定的。基于多元文化的理念对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从文化层面剖析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出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应坚持平等、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

立意:在把握材料含义的基础上做深度思考 下载:79 浏览:476

陈金辉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材料作文,不仅要准确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而且作文的内容也不能脱离材料。然而,若能在此基础上对现实做深度的思考,会使文章立意更深刻,感染力更强。

改革开放4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知识立场及其意义阐释 下载:77 浏览:395

张良靳 玉乐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2期

摘要:
知识问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基于知识立场审视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发现其集中体现为:从地方课程的引入到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用以增强知识的地方性;从增强学科间的联系到综合课程的创设,借以提升知识的综合性;从注意年龄特征到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得以彰显知识的个人性;从学科价值到育人价值的转型,旨在充盈知识的价值性。

基于粒子群算法无线传感网络优化研究 下载:38 浏览:561

张江山 《无线电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利用基本粒子群算法对移动无线传感网络覆盖进行优化时,存在容易陷入局部最优问题,网络覆盖率不能达到全局最大最优值。本文从粒子群算提出了两种优化方法,一方面从算法权重自适应进行优化,另一方面从算法的粒子位置速度更新加入干扰分子进行优化。经MATLAB工具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前后移动无线传感网络覆盖率增加6%以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农村幼儿园语言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下载:75 浏览:584

仇惠娟 孙海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新课改要求,幼儿要在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大胆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与教师和同学沟通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词汇进行表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师生间的对话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课前就要对可能会出现的对话进行归纳,保证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幼儿从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增加对情感的理解以及对目标的感知。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