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师承关系与叶公超“实际批评”的理论构建 下载:59 浏览:503

陶梦真 《文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叶公超的"实际批评"理念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的,当我们深入探究这种影响时不难发现,"实际批评"理念并不等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理论体系。这本是西方理论进入中国语境后一种正常的、必然的"错位",而叶公超的"错位"接受恰恰基于其对文学教育现状,尤其是文学批评课程设置弊端的认知。从师承关系的角度,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叶公超"实际批评"原则的理论构建:首先,"实际批评"的理念构想是针对文学教育的现存问题而提出的;其次,这一理念直接应用于叶公超的教学实践,并在师生互动中得以传递与完善;最后,学生对这一理念的传承才真正发挥其影响与效用,完成了"实际批评"的理论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律建构——规范论视角 下载:32 浏览:428

陈雷 罗洪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涵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在外延上从属于"人类共同体",可以划分为实体的命运共同体和抽象的命运共同体。从规范论视角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法治理念的引领和法律制度的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和发展赋予法治重要而又特殊的使命。在制度层面,应以推动联合国改革的方式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联合国的规范体系顺应人类共同体法的发展潮流。

论南北宋之交理学家诗论及文学史意义 下载:58 浏览:480

顾友泽1 袁昕澄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南北宋之际理学家学术上主要继承北宋诸子,论述诗歌也多流露出重道轻文的倾向,恪守儒家诗教观。然而,南北宋之际理学家论诗并非亦步亦趋于前人,而是有意无意偏离前人的传统:不仅仅研究《诗经》本体,还将《诗经》作为工具考量其他诗歌,张戒甚至提出《诗经》中不少诗歌属于爱情诗;论诗的视野突破前人,关注前辈理学家所不关注的文学体制与文本;开始在文学本体意义上讨论诗歌技巧等问题。南北宋之际理学家的诗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理学家开始对诗人身份的认同,为此后理学家与诗人身份合二为一的滥觞,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与学术史意义。

党政机构合署合设与行政主体理论的发展 下载:41 浏览:438

喻少如 刘文凯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党政机构合署合设改革使党的机构直接参与到了国家治理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党政融合主体,这对我国传统的"诉讼主体模式"的行政主体理论造成了冲击。实际上,党政机构合署合设是新公共治理时代党政关系深度调整的产物,其内在的逻辑是党政协同治理。面向公私合作治理实践和党政机构合署合设改革,宜采用"治理主体模式"发展行政主体理论,实现行政主体理论向组织结构、制度网络关系的必要拓展。研究作为塑造权责关系的治理主体法、作为规范组织场域的治理责任法,方能处理好党政机构合署合设改革所衍生的新旧问题。

走向传播深处:“后真相时代”思潮的哲学检讨 下载:41 浏览:428

荆学民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学术理论界新近对"后真相时代"的种种隐晦的、暧昧的赞许、宽容和追捧令人不安。从哲学深度剖析其可能性后果,多少能遏制以新闻传播学领域为甚的非理性的狂奔。"后真相时代"思潮是非理性要素的沉渣泛起、政治"异象"的兴风作浪、媒介传播的推波助澜。推动"后真相时代"思潮中"政治"不断偏离本性而沦落为"私域"和"私利"的权力工具的,是政治上的种种类型的民粹主义力量。新闻传播领域对"后真相时代"思潮的推波助澜,其思想深处是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我们需要把"后真相时代"思潮区分为"经验呈现"和"价值观作祟"两个层面。"经验呈现"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可以理解,但"价值观作祟"层面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则不可放纵。我们必须清醒,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所以,要不断澄明"经验呈现"层面,狙击其长期积淀而进入"价值观作祟"层面。

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于新文科建设之内在逻辑的思考 下载:79 浏览:484

操太圣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新文科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但理论界对其内涵的解读和相应建设策略的思考还不够清晰,多关注如何利用新技术和多学科交融等手段促进其知识生产,以及强调其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性"等。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政策的背景和文科发展的轨迹,讨论了文科在知识经济潮流中遭遇的冲击。认为新文科是知识生产与教人成人的结合体,其焦点在于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均需回归人的生活世界。通过对全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生活世界的分析,文章讨论了新文科在聚焦中国实践、进行主体性阐述和基于自身特质的国际对话等方面的建设之路。

“民族文学运动”与长篇小说《狂飙》 下载:59 浏览:478

宋剑华 《文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1942年,陈铨在抗战文学热情减退的历史背景下,发起了一场"民族文学运动",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狂飙》,其用意就是要弘扬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意识、鼓舞抗战士气。在这场运动当中,陈铨提倡"力"的文学和英雄崇拜,主张民族之上与国家之上,并对五四启蒙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毫无疑问,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无论"民族文学运动"还是长篇小说《狂飙》,都旋转升腾着一种十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绝不是什么法西斯主义的中国翻版,而是一个心系祖国、热爱民族的中国作家,在激情呼唤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正能量的文学意义是不容抹杀的。

高等教育扶贫:比较优势、政策支持与扩展路径 下载:59 浏览:449

孙涛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高等教育通过显著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实现扶贫脱贫的目标,相较于其他扶贫方式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以及高校定点扶贫是国家层面高等教育参与扶贫的几项主要政策。本文认为,在政府既定的扶贫政策之外,通过引导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农村贫困地区与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扶持贫困地区高校发展、扩大高等教育定点扶贫范围、提升贫困学生学业和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就业能力、增加贫困生家长培训以及完善高等教育扶贫评价机制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展高等教育扶贫的路径,发挥高等院校参与扶贫的能力。

谁在定义未来——被垄断的科幻文化与“未来定义权”的提出 下载:72 浏览:473

吴福仲1 张铮1,2 林天强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科幻文化是全球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强大的社会功能。本文聚焦当下全球科幻文化产业的现状,重点回答中国是否、以及为什么要深入参与全球科幻文化的生产这一核心问题。本文提出科幻文化的社会功能绝非止于单一品类的文化产品,而是在科技预言、社会批判与产业激活三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现实的全球格局来看,当前的科幻文化生产被西方世界所垄断,创造力、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失衡直接引致西方世界的"幻想垄断"。本文认为,从现实意义来看,中国参与全球科幻文化生产将推动科技创新、重塑核心价值并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未来议题提供中国方案。因此,中国进一步激活科幻文化生产具有充分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必要性。沿此逻辑,笔者初步提出"未来定义权"的概念框架,用以分析参与科幻文化生产的重要意义、权力逻辑与现实指向。

生态美学的情动转向——兼论生态美学的合法性 下载:41 浏览:442

张惠青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情动转向遵循从斯宾诺莎的"情动的起源和性质",到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感动和情动的组合体",再到加塔利的"变异的感动和情动"的思想脉络。变异的感动和情动从人类知觉的核心处将生态美学引向生成论,以一种全新的时间观(延绵的时间)、身体观(无器官身体)和事件观(降临事件),通过生成—他者开启了生态美学的潜在生态学面向。生成论视角下,人类的审美感知系统一分为二:变异的感动和情动逻辑下的审美创造模式,从先验的无意识层面在审美感知中获得优先权,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感的美感经验,将生态审美引向康德美学的"审美无功利",经由生成—他者使生态美学走向"因爱而美",从而使所有物种的生态公平成为可能;一般性感知逻辑下的审美再现模式,以生态知识和生态伦理等功利因素为基础助益于生态审美感知,从而确保了生态审美中生态价值的获得,将生态美学引向"因智而彰"。情动转向使生态美学走向一种伦理美学范式,它化解了"生态—审美冲突",赋予生态美学以美学自律和作为独立美学学科的合法性,并最终使生态美学走向一种面向后媒体时代的"分形的本体论"。

乡村文化复兴视野中的乡愁美学生成 下载:73 浏览:415

范玉刚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阐释乡愁美学生成的理论基础,并为构建现代城乡命运共同体及其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思想指南。在价值生成的意味上,乡愁的核心是家园感的迷失与追寻。乡愁美学的生成不仅有着内生的乡村自美的本体性结构和肌理,还有着外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投射与审美体验的共享交融,由此构成乡愁美学的双重结构。乡村文化复兴是乡愁美学生成的现实支点,"两山理论"的生态文明观和乡村文化场景的建构,是乡愁美学生成的外在支撑。乡愁美学的生成有利于在城乡良性互动中弥合对立性的割裂态势,进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推动城乡文化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环境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下载:41 浏览:471

孙永平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习近平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许多生态文明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首先,本文从时间、空间和污染物3个维度,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现实根源和时代背景;其次,本文从环境经济学视角总结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最后,总结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环境经济学的理论贡献。通过环境经济学的视角比较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能够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环境经济学的理论贡献,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贡献,将切实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战略向纵深发展。

中国集成电路贸易的结构特征、比较优势及增长潜力测算 下载:83 浏览:472

邵军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本文在对全球集成电路贸易发展历史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就中国集成电路贸易的特征事实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金融危机后全球集成电路贸易波动性上升,但增长趋势并未发生改变,东亚新兴经济体在贸易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国集成电路贸易规模增长迅速,但失衡状态长期持续存在,其中处理器产品是构成贸易逆差的最主要来源;中国集成电路的主要贸易伙伴集中于东亚新兴经济体,中美之间的贸易规模较为有限,但中国却是美国的重要出口市场;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虽然长期缺乏出口比较优势,但近年来呈现逐渐改善的态势,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集成电路贸易发展仍存在比较大的拓展空间,在既有增长趋势下贸易失衡状况存在着改善的可能性。集成电路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方面,要充分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力争通过掌控创新技术与新标准体系来打造新型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的自身特点,强化多方位的要素支撑。

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验证 下载:23 浏览:433

唐礼智1,2 邢春娜1 刘玉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包含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和R&D研发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开放经济模型,通过引入知识产权保护变量进行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中,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人力资本配置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在自主创新活动为主导的情形下,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增长;在技术模仿为主导的情形下,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进一步地,采用中国30个省份2002—2016年的统计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在现阶段技术模仿为主、自主创新不占优的情形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人力资本增长效应存在门槛效应,即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处于低门槛值时,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可以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时,人力资本仍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其增长效应低于低门槛时的数值;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超过高门槛值时,人力资本的增加反而会抑制经济增长。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而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安排应根据人力资本水平变动趋势开展相应调整。

“晦涩”论争与现代诗派的诗学构建 下载:61 浏览:484

尚婷 《文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1930年代的晦涩诗风论争,大大增强了现代诗派的理论自觉和流派意识。经由对"晦涩"诗艺的深入阐扬,现代诗派的诗学主张和艺术理想得到进一步完善、传布。论争的深层动因是,中国新诗所借鉴的诸多西方文艺思潮在本土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板块冲撞,其间涉及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等。论争过程中,现代诗派及其同盟者梳理、开掘了这些诗学资源的源流演变和丰富内涵,特别是围绕诗歌与散文的分界问题,着力区分了意象主义的"散文性"与胡适、梁实秋"散文化"理论的差异,有效修正了"诗体大解放"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遗留的种种积弊。

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中国货币之谜的理论审视与事实佐证 下载:83 浏览:442

唐弋夫1 张国林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线,而"中国货币之谜"是这一主线下的学术热点。货币超发引发通货膨胀习以为常,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似乎匪夷所思。本文旨在通过透视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的中国现象,跨视域、全视野、多视角下探究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背后的理论逻辑与现实依据。研究发现:货币分解理论、资产均衡理论、货币流向理论均能很好地解释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现象,是其理论支撑和逻辑依据;根据这个框架,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资产负债表的事实案例进一步佐证了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的应然性与实然性,是其现实支撑与实践印证。为了防范和治理货币超发下的通货紧缩问题,本文建议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金融市场开放性,加快市场竞争完全性,降低社会总体杠杆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土市场规模扩大一定有助于价值链攀升吗? 下载:23 浏览:429

金莹1 戴翔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本质是既定生产环节和阶段在不同区位的配置,市场需求因素是影响区位配置的关键因素之一。本土市场规模扩大会通过诱发价值链生产环节梯度转移的作用机制,影响制造业分工的地位。对于已经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国家而言,这种诱发作用体现为由高到低的梯度"回流",由于"回流"的部分"低于"其原有的生产环节和阶段,从而使其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有"下滑"趋势;对于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国家而言,上述诱发作用体现为由低到高的梯度转移,从而有利于承接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攀升。文章选取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美国,以及以"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中国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检验了上述理论假说的判断。本文的研究发现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认识本土市场规模扩大对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作用,而且对于如何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也具有重要政策意涵。

《百合花》中性情的隐潜与转化 下载:44 浏览:354

席建彬 《文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茹志鹃的《百合花》在战争背景与集体诉求之下隐现着身体性的情感波动,欲望表达与政治规约相反相成,内在的心理冲突与情感交织,孕育出审美张力。小说在男女遇对、乡土远景、奉献牺牲以及隐喻性的"百合花"等叙事环节之间演绎出了复杂的诗化关联。诗性情怀与政治意识的融合,政治正确与正常性情两难之间的"修辞处理",弥补了人性表达上的某些局限,形成《百合花》艺术上的独特性;隐约的欲望存在展现出政治话语中的某些文学可能性,昭示出小说经典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企业家灵性资本如何影响团队创新绩效?——基于独角兽公司创业导向的视角 下载:83 浏览:481

顾建平1 邓荣霖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企业家灵性资本是企业家高层次精神资本,是企业家在愿景、信仰、终极价值目标方面的素养,关系到企业家奋斗的源动力,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活动及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独角兽公司创业导向的视角,探讨了企业家灵性资本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企业家灵性资本积极影响企业的团队创新绩效,而创业导向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另外,环境动态性对企业家灵性资本与团队创新绩效、创业导向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推动包括独角兽公司在内的企业创新创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会变革中的人物成长故事: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下载:52 浏览:373

王永兵 吴倩 《文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农村青年的成长经历为核心,写出了人与历史共同成长的主题。小说遵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叙述了一代青年在绝望与希望、悲观与乐观、动摇与追问痛苦挣扎中艰难的成长过程,揭示新时期农村青年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合理性与社会给予之间的矛盾,体现作家路遥对时代、社会、未来的深入思考与美好期待。
[2/346]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