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一种双模式氨气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12 浏览:416

徐光1 赵全1 马德常2 许宏1 《传感器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针对传统氨气传感器使用有线供电及信号传输的局限性,设计了一种双模式氨气传感器。介绍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以MSP430AFE253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硬件电路,有线供电部分基于AD5420芯片设计,可实现4~20 mA信号输出;无线部分基于ZM5161-P1型无线模块设计,采用Zigbee通信协议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电路在软硬件上进行了低功耗设计;传感器可实现工作模式自动切换,对传感器进行了无线通讯距离测试及标准气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实现工作模式自动切换并具备测量精度高、传输距离远等特点。

理工科高校中数学建模通识教育课程的几点经验 下载:47 浏览:363

何国良 黄廷祝 《数学应用》 2019年11期

摘要:
数学建模是大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本文主要介绍电子科技大学面向一年级下册本科生开设《数学建模》通识课程的情况.从课程设置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来介绍该门核心通识课程在课程设计方面的一些经验,以供大家交流、参考.

理工科院校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研究 下载:72 浏览:411

张凯1 赵玉梅1 代秀峰2 杨曰健3 《航空航天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思想,培养家国情怀是可着力的点。我校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亟待提高,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对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育和实践路径进行研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从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校教育、自强教育、法制教育的意识开始,逐步构建家国情怀来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和爱国热情,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对高职院校工科学生顶岗实习过程有效管理的实践研究 下载:44 浏览:417

高玉芝 王国权 《航空航天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本文以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之间应如何加强联系和沟通,用实际事例进行了说明和分析。特别指出的是,学校作为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连接纽带,在三者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即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学校所应注意的事项和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析和探讨,为其他同类院校的实习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应用Python改进信号处理类实验教学 下载:64 浏览:494

高志斌 林和志 冯超 《计算机研究与应用》 2019年11期

摘要:
信号处理类课程具有概念抽象、推导复杂、内容枯燥等教学难题,实验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软硬件实验配套理论课程的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而随着新工科建设的需求,Python在信号处理类实践应用教学方面应当引起关注。分析信号处理类实验课程的发展,给出Python信号处理类实验教学案例,希望能促进此类课程的改进,做好新工科学科建设,增强学生应用设计能力。

锻态TB6钛合金β相区压缩变形行为和动态再结晶 下载:55 浏览:406

欧阳德 来崔霞 鲁世强 徐勇 《材料科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使用圆柱形试样在Thermecmaster-Z型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锻态TB6钛合金β相区的热压缩实验(变形温度950~1100℃,应变速率0.001~1 s-1),研究了合金的高温压缩变形和动态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这种合金在β相区的变形激活能为246.7 kJ/mol,其热变形机制是动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新晶粒的主要形核机制是弓弯形核。当应变速率为0.01~0.1 s-1、变形温度为<1000℃时动态再结晶的发展比较充分,变形组织明显细化;当变形温度高于1000℃、应变速率低于0.001 s-1时,动态再结晶的晶粒明显粗化。在动态再结晶的晶粒尺寸D与Z参数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其函数关系为D=6.44×102·Z-0.1628。

基于CDIO理念构造工程教育层级式创新能力课程 下载:32 浏览:459

罗永顺1,2 李刚2 许玲3 肖苏华1 陈泳竹3 林凌2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工程创新能力是工程教育质量的综合体现。目前工程创新能力不足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是在新技术教学中,基于传统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表现为碎片化的知识体系。CDIO工程设计理念要求逐步开展设计工作,对应于工程教育则是逐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最终具备工程创新能力。文章依此提出层级式的课程规划方法。依此方法设计机器人技术课程体系,结果表明通过逐级规划后课程体系能达到较好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线传感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 下载:68 浏览:478

李孟 周荣艳 《计算机研究与应用》 2018年1期

摘要: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工科"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科技人才。从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设计、项目选择、考核方式五个方面对物联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无线传感网络》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OBE理念下理工科实践教学研究 下载:37 浏览:448

赵健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针对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基于OBE教学理念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创新途径,从提升实践教学理念内涵、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学生的目标能力指标有机地导入实践教学体系中,进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

集合住宅的工业化可变设计研究 下载:69 浏览:482

陈光1 盛珏2 孙亚军2 《中国建筑》 2020年7期

摘要:
通过分析工业化住宅与可变空间的发展历程,研究对居住空间的根本需求,在建筑工业化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居住建筑,利用工业领域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和空间的可变研究,提出了空间灵动家概念设计和新的住宅系统及理念,用工业化的方式实现大开间极简结构承载自由灵活的空间布置。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信息安全专业为例 下载:53 浏览:199

丁有强 孟琦 高立丽 孙向群 《中国教育学报》 2025年2期

摘要: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新工科”要求各高校对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我单位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大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内容创新、特色明显的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学研合作全方位育人机制,取得一定经验,为高校深入开展协同育人提供借鉴与参考。

“新工科”背景下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探讨——以重庆科技大学为例 下载:33 浏览:362

​黄敬霞(通讯作者) 张丽萍 王刚 柴森森 王纯祥 张鹤鹤 《国际教育论坛》 2025年1期

摘要:
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育的收官之作,其质量把控是完善教育体系的基石,也是前端教育成效的延续。面向“新工科”建设,焊接专业毕业设计面临选题陈旧、不满足行业需求,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的协同理念,毕业设计时间短、投入不足,经费与平台支撑不足等问题。本文结合重庆科技大学该专业的培养要求,探讨了如何从更新毕业论文选题、培育创新精神与实践教学模式、拓宽毕业设计时间跨度和构建毕业设计导师团队四个方面优化毕业设计体系,进一步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以期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高校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工科研究生职业发展质量的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78 浏览:483

程春兰 严长征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2期

摘要:
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质量和高校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机制等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对上海某高校的工科毕业研究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研究生的主观职业满意度和客观职业成就度受工作时间长度、职业与专业的相关度、本科阶段就读的学校,以及在校期间的计划和实践情况、学术能力、综合素质、社群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高校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调研合作,强化实践育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融合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提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能力提升平台的建设;提升教师综合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拓宽就业渠道,发展学科交叉,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三创”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 下载:59 浏览:514

肖荣辉1 王爱景2 孔佩伊3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4期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对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为此,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新工科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新时代、新技术要求的现代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三创"能力及培养"三创"意识为前提,是学生科研能力、适应社会、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基本保障。因此,合理构建"三创"教育体系,应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完善"三创"教育顶层设计、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和评价体系建设,以促进我国新工科教育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新工科战略的价值维度与实现路径 下载:68 浏览:482

方建强1 崔益虎2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2期

摘要:
新工科战略的内涵主要包括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的目的性,新兴工科建设和传统工科变革的统筹性,以及理念、结构、模式、质量和体系上的创新性。新工科战略蕴含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和个体层面的价值维度,实现其价值维度的基本路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推进机制创新与变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塑造新工科文化。

高水平工科类行业特色高校实施STEM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下载:46 浏览:575

白逸仙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2期

摘要:
当前,高水平工科类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从"基于学科的教育"向"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的战略转型。在此背景下,STEM教育理念被引入高水平工科类行业特色高校的教育改革中。然而,从实施情况来看,我国高水平工科类行业特色高校仍存在所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水平工科类行业特色高校应在专业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推进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实施项目式教学,建立基于循证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STEM教育改革体制机制。

在哪里延续科研之路——理工科博士生就业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81 浏览:510

徐贞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2期

摘要:
本文基于35所研究生院高校1906名理工科博士生的调查数据,结合对35名博士的访谈,分析了理工科博士生就业偏好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理工科博士生的就业偏好总体呈多元化趋势,个体呈动态变化特征;七成博士生期望在北上广深及东部城市工作,就业选择最看重行业前景、职业发展空间和薪酬福利;性别、读博动机、学术发表情况、期望工作城市、父亲职业等因素对理工科博士生的就业偏好有显著影响;婚姻状况、导师及指导情况、母亲职业等因素则影响不显著。

新工科教育的融合创新与路径突破——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案例研究 下载:72 浏览:505

秦炜炜1 王穗东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3期

摘要:
新工科教育普遍面临无既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分离、课程体系单一和教育资源国际化不足等问题。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作为新工科学院的典型代表,通过创建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机制,建立学段贯通、学科交叉融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成多方协同的国际资源融合平台,构建形成了纳米科技创新人才"三融合"培养模式。其"学科先行、专业后发再并行"的发展思路,超前把握学科增长点、快速占据学科制高点的办学路径,全方位开放和深度自主的办学机制对新工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酶解海洋壳寡糖和褐藻寡糖对鲢鱼糜热稳定性、化学作用力及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下载:54 浏览:346

杨天1,2 郑志红1,2 张紫薇1,2 耿文豪1,2 常珂欣1,2 汪秋宽1,2 丛海花1,2 陈胜军3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1期

摘要:
为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1.0%、0.5%的酶解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 CO)和酶解褐藻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 AO)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鲢鱼糜品质的影响,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酶标仪对鲢鱼糜冷冻稳定性、冰点、热稳定性和化学作用力进行分析,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对肌原纤维蛋白(MP)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鲢鱼糜中添加1.0%和0.5%的CO和AO后,CO组鲢鱼糜比AO组有更好的冷冻稳定性,且0.5%CO组效果为佳;CO组鲢鱼糜的冰点与CO含量呈正相关,而AO组呈负相关,CO组鲢鱼糜的可冻结水含量降低,AO组鲢鱼糜可冻结水含量升高,均与添加的寡糖含量呈正相关;AO和CO组鲢鱼糜热稳定性提高,且经1.0%含量寡糖修饰后的鲢鱼糜样品热稳定性较强;0.5%含量寡糖修饰对鲢鱼糜蛋白质离子键具有保护作用,但寡糖修饰对蛋白质的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两种寡糖与肌原纤维蛋白之间均为静电相互作用,且改变了MP的二级结构;荧光光谱分析显示,CO更容易使色氨酸(Trp)埋藏于疏水基团中;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发现,经寡糖修饰后酪氨酸(Tyr)易暴露。研究表明,两种寡糖均改变了鲢鱼糜的性质与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1.0%组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中CO能更好地维持鲢鱼糜的冷冻稳定性组。

论我国理工科高校美育发展现状及解决途径 下载:426 浏览:496

罗黛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高校美育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教育之一,不仅是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和创造力,同时更是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努力追求人生理想和情趣。理工科高校中一直缺乏美育,本文将从理工科高校美育的现状及问题方面着手,浅谈美育的意义与重要性,同时提出笔者自身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思考。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