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战时经济视阈下的《清明前后》 下载:56 浏览:360

廖海杰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被视为带有强烈政治性的《清明前后》亦是茅盾剖析40年代战时经济问题的长篇叙事作品,所揭示的不仅是"官僚资本及其爪牙的卑劣与无耻",还有恶性通货膨胀所导致的层层困局和经济大环境黑洞似的卷入效应。茅盾作为第二作者"帮助"宋霖写成的长篇小说《滩》与《清明前后》构成组合式结构,在战时经济问题上,前者对投机风潮的形成及其危害作剖析,用小说文体作尽量宽泛的扫描,后者则用戏剧的文体优势作集中批判。通过对《滩》的改进,经济主题被隐匿起来,《清明前后》建构成型了一种"阴谋式国难财"文学想象,压制了国民党官办剧团所试图制造的"奸商式国难财"模式,凝聚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获得了清晰的伦理正义。

移步换形的抗战书写与仓促换调的《清明前后》 下载:62 浏览:395

李永东 《中国文学》 2019年6期

摘要:
"移步换形"是茅盾抗战书写的基本特征,也是考察《清明前后》创作过程的有效视角。《清明前后》面世后,评论界对作品价值的评判存在明显分歧。剧本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失衡,很大程度上缘于茅盾在特定情势和个人心绪的触发下,仓促地、大幅度地改变戏剧的最初构想。从《黄金潮》的创作大纲到《清明前后》,话剧的思想主题、人物性格、戏剧冲突等方面都有所调整,而关键性的调整是在第一幕已发表的情形下进行的,仓促更换主题造成了戏剧艺术的疏漏。由此可见,对抗战文学的研究,不能只聚焦最后完成的文本,还应关注文本的生产过程。

抗战歌曲与中华民族精神 下载:86 浏览:479

汪洋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为抗战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抗战歌曲反映的不仅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伟大实践,更是名副其实的时代歌声、战斗号角和民族灵魂。抗战歌曲为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热爱家园、保家卫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一心、敢于胜利等为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战争叙事的探索及其突破——论张翎《劳燕》的抗战书写 下载:67 浏览:398

慕江伟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劳燕》是加籍华裔作家张翎以抗战时期美国援华海军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以"月湖"为小说叙事的空间,通过亡灵视角,讲述了一个名叫姚归燕的女孩坎坷曲折的一生。小说在战争叙事方面有不凡表现,特别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的设置,在增强艺术和升华主题的同时也为战争小说的写作提供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抗战时期的中国诗坛与西班牙内战 下载:64 浏览:394

曲楠 《中国文学》 2018年3期

摘要:
1936年7月爆发的西班牙内战,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持久的诗歌运动,处于东方战场的中国抗战诗坛,很快并入其中。诗人在诗歌内外、以不同方式声援西班牙内战,并将其"拿来"用作中国抗战诗歌实践、群众动员的场域或策略,大致呈现出两条路径:以胡乔木、力扬、田间、白薇等为代表的新兴左翼诗人,通过创作的方式,以期实现"声援战时中国"乃至"声援革命文学理念"的组织目的;而以戴望舒为中心的文学同人,则选择以译介的方式,探入抗战诗歌的跨国活动及其张力。两者所扭结的"诗史"与"心史"层面上的复杂争辩,不仅使得中、西对话双方获得了深层共鸣,中国诗坛在抗战时期转轨或展开的复杂图景与趋向,也借由国际战争视野得以显现。

“孤岛”何以孤,又何以不孤——上海“孤岛”文化空间的多样呈现 下载:48 浏览:333

妥佳宁 《文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孤岛"不孤的论断并非凭空产生,有其特定历史背景。而"孤岛"文学图景的丰富性却长期被这一论断遮蔽。事实上,孤与不孤,都可有更多的理解方式。战时的上海租界,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话语平台,"孤岛"不仅有左翼文人的抗战文学活动,还有以西风社为代表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各种文学活动。不同文艺思想与实践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且互相交错,各派势力都不能占据舆论主导。从而形成了与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极为不同的文化空间,孕育了丰富的文学实绩。

“西北联大”的文学教育与文学活动考述(1937—1946) 下载:56 浏览:396

姜彩燕 《文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本文以"西北联大"档案史料、相关原始期刊及诸多当事人的回忆、传记以及具体作品为依托,从文学课程与师资力量、文学社团与文学刊物、联大师生的文学创作等方面,系统梳理和总结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的文学教育与文学活动,认为"西北联大"虽然偏居一隅,但并非寂寞无声的文化贫瘠之地,而是与同时期其他地域文学与文化声息与共,呈现出抗战时期文学与文化多元性、流动性、开放性的特征。由"西北联大"生发而来的文学线索,延伸到延安文学、东北作家群、七月派、九叶派以及台湾文学中,因而成为观察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站点。

海外华文小说中的抗战叙事 下载:83 浏览:497

朱旭 《文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以《南京安魂曲》《沙捞越战事》《劳燕》为代表的海外华文小说,承接"十七年"时期抗战叙事的"小传统",又将中国的抗日战争置于整个反法西斯战场来思考,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疾斥战争的毁灭性。沟通英雄形象的传统要素与现代精神,塑造出指向当下的英雄主义式人物,使得英雄人物形象既展现民族品格、精神,又是人类精神谱系的重要注解。在叙事形式上,突破了中国当代战争小说叙事形式的陈规,展现出新的可能性。海外华文小说中对中国抗战的叙写,不仅从国家、民族利益的价值进行审美观照,更是从人类自身的价值体系去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丰富且良性的互动,呈现出当代抗战小说新的叙述可能性。

从小品文到“新俳文”:一场流产的文学运动 下载:97 浏览:513

袁一丹 《文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抗战前夕,周作人试图在"小品文"的金字招牌外另树旗帜,用张岱替换袁中郎,以日本江户时代的俳谐精神代替林语堂发明的"幽默"二字。周作人标举的"新俳文",其实是戴着俳谐面具的正经文章。从"小品文"到"新俳文",不全是新瓶装旧酒,周作人通过对中日两国滑稽文学的比较完成此次概念重组。这种概念的叠压及成分去取,无法从文学史的单一脉络去解释,而要结合抗战前夕的政治气候,在立说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中,从周作人"不合时宜"的发言姿态及与"青年"的紧张关系,探究这场运动流产的原因。

抗战时期的神鹰剧团及其戏剧活动 下载:63 浏览:348

王学振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2期

摘要:
抗战爆发之后,军队中的文艺活动十分活跃。其中隶属于航空委员会政治部的神鹰剧团,荟萃了文艺界的不少杰出人物,在空军戏剧运动等方面取得不菲的成绩,是研究军中文艺的典型标本。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近代战争遗址旅游资源潜力分析和发展评价——以南口战役遗址为例 下载:31 浏览:320

林津亦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9期

摘要:
近代战争遗址作为内涵丰富的社会文化遗产,拥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当前的开发十分有限。文章建立抗战遗址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南口战役遗址为例,借助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估遗址资源的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研究结果对该遗址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得出发展潜力良好的结论,并根据各指标的评价结果针对各方面提出发展建议,总体利用现代旅游模式创新战争旅游设计,从突出主题、明确定位、提升人文体验几个方面入手,构建新的遗址旅游发展模式。

近五年抗战时期我国音乐教育文献研究综述 下载:453 浏览:2447

杜司汝 《当代音乐研究》 2021年4期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民族矛盾上升到了重要位置,音乐教育也随社会背景的变化而不断革新。近年来,多篇关于抗战时期我国音乐创作的发展、音乐作品的特征探究和音乐家的贡献研究等论文不断问世。笔者在拜读了近五年发表的抗战时期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文献后,关注到陕甘宁、重庆和桂林地区的音乐教育。笔者对抗战时期这些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及本时期我国音乐教育发展革新的相关文献做了大致梳理。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内部校际分合的界限与争论 下载:56 浏览:509

严海建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2期

摘要: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三校共处,除合作的面相外,校际的分立与竞争也是客观存在的。三校合组西南联大,所谓联合实际仅限于教学,除此之外在经费、组织及研究上均保持并立分置的格局。由于在组织、经费及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清华在联大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由此触发北大的自尊心和危机感,导致联大人事与组织上的一系列争执,甚至有分校之议。北大因内部的空虚而有严重的危机感,屡屡提出分校以突出主体性,但蒋梦麟等人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认识到战时环境下即使独立也难有发展的可能,不如期之于战后。由于认识与期望的歧异,北大内部出现分裂,对学校发展的不满最终成为"倒蒋迎胡"运动的潜因。

抗战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下载:146 浏览:1881

朱喆 余丹丹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5期

摘要:
本文从抗战时期国内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以民为本”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意识形态观,为抗战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产生提供了思想源流;而《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推动了抗战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抗战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当前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抗战历史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研究 下载:85 浏览:973

​王科 《历史研究进展》 2024年11期

摘要: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指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日军占领区后方建立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不仅在军事上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