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急性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92 浏览:451

​黄红涛 邱建博 陈广浩 王薇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探讨急性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进行MRI检查,收集扩散加权成像(DWI)梗死体积、血管再通程度[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评分方法评估]、功能预后(3个月mRS评分)和其他临床数据。比较不同血管再通程度间各参数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及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血管完全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完全血管再通组发病至MRI检查时间、发病至开始取栓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明显快于不全血管再通组(t=13.049,P=0.004;t=13.774,P=0.003;t=13.105,P=0.002)。与不全血管再通组相比,完全血管再通组DWI梗死体积更小(t=-2.520,P=0.014)、心房颤动(房颤)比例更低(χ2=10.070,P=0.002)、预后更好(t=-2.550,P=0.013)。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发病至MRI检查时间、发病至开始取栓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及DWI梗死体积与血管再通呈正相关(r=0.310,P=0.008;r=0.339,P=0.004;r=0.344,P=0.003;r=0.308,P=0.008);房颤与血管再通呈负相关(r=0.498,P=0.000);血管再通与预后呈正相关(r=0.293,P=0.013)。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OR=1.376, 95%CI:1.027~1.844,P=0.033)、DWI梗死体积(OR=1.034, 95%CI:1.004~1.065,P=0.028)、房颤(OR=0.031, 95%CI:0.005~0.197,P=0.000)为预测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血管再通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前评估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DWI梗死体积及房颤史可有助于预测血管再通程度。

低浓度对比剂CE-MR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81 浏览:497

​符艳梅 陈首民 彭川 张志富 阚豫波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探讨低浓度对比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RA及灌注成像(PW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临床怀疑卒中且需做MRA及PWI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浓度组(20例,对比剂浓度0.5 mmol/ml)和低浓度组(20例,对比剂浓度0.25 mmol/ml)。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信号差异及缺血半暗带情况,并以DSA为金标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低浓度组与常规浓度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0.64)vs.(3.85±0.67);t=-0.483,P=0.632]。低浓度组颈总动脉分叉处信号强度(SI)(1198.30±43.52)低于常规浓度组(1222.95±54.47),信噪比(SNR)(201.85±28.71)、对比噪声比(CNR)(197.95±24.53)稍高于低浓度组[(191.15±16.58),(180.80±22.4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浓度组大脑中动脉起始处SI(1535.70±69.97)、SNR(230.25±16.86)、CNR(211.05±21.13)均低于常规浓度组[(1543.61±93.38),(307.85±15.82),(279.10±14.94)],两组间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SNR、CN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浓度组CE-MRA诊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4.92%,低浓度组CE-MRA诊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4.34%。两组DSC-PWI诊断缺血半暗带观察者间一致性均较好(k=0.87;k=0.86)。结论低浓度对比剂CE-MRA和PWI扫描在不影响图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对比剂注入量、减少对患者的损害,是一种可行的急性脑卒中的MRI扫描方案。

高分辨磁共振在青年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病因诊断的研究 下载:81 浏览:506

​何桂香1 钟建国1 王雪扬2 宋维根1 王根娣1 陈敏1 陈明珠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回顾性分析青年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高分辨MRI(HR-MRI)血管壁成像对青年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病因的诊断。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缺血性青年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病程14 d内进行HR-MRI扫描的80例患者(实验组),以及同期内行CTA检查,而未行HR-MRI或DSA检查的189例患者(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实验组中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52例(65.00%),动脉夹层12例(15.00%),血管炎性病变7例(8.75%),烟雾病8例(10.00%),病因不明1例(1.25%)。对照组中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146例(77.20%),动脉夹层10例(5.30%),血管炎性病变4例(2.10%),烟雾病25例(13.20%),病因不明4例(2.10%),实验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夹层、血管炎性病变诊断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烟雾病、病因不明的诊断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R-MRI血管壁成像在青年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提高病因诊断的准确率。

烟雾病患者大脑中动脉始端血管壁MRI表现的随访研究 下载:81 浏览:506

王可颜1 程敬亮1 韩晶1 李舒曼1 管生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探讨烟雾病患者自然病程中大脑中动脉始端血管壁MRI表现及其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9例烟雾病患者, 随访观察每例患者单侧大脑中动脉始端血管壁MRI表现及其临床症状。结果收治时, 19例患者中铃木分期Ⅱ期2例, Ⅲ期9例, Ⅳ期8例;血管最大横截面积为(5.7±1.4) mm2, 血管壁最大厚度为(0.9±0.2) mm;血管壁无强化15例, 轻度强化2例, 明显强化2例;血管壁向心性增厚17例, 偏心性增厚2例;2例Ⅲ期患者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轻度强化, 2例Ⅲ期患者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显著强化, 1例Ⅱ期患者及1例Ⅳ期患者呈偏心性增厚、血管壁无强化, 1例Ⅱ期患者、5例Ⅲ期患者及7例Ⅳ例患者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无强化。平均随访38.7个月后, 19例患者的血管最大横截面积为(5.5±1.2) mm2, 血管壁最大厚度为(1.0±0.3) mm, 与之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Ⅱ期患者进展成Ⅲ期(血管壁分别从无强化发展成显著强化或轻度强化), 余患者的铃木分期、血管壁强化程度及增厚方式未见明显变化。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脑缺血症状再次发作, 其中血管壁强化者4例, 无强化者2例。结论Ⅱ~Ⅳ期烟雾病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始端多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无强化。烟雾病进展缓慢, 少数患者的血管壁可从无强化发展到强化, 且血管壁强化者脑缺血症状再次发作的可能性更高。

首发单相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注意网络功能连接研究 下载:67 浏览:500

​胡键浠 陈浩博 李泽 周进 郭爱华 胡蓉 陈浩扬 胡桂和 潘小平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首发未服药单相抑郁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注意网络的功能连接情况,探讨患者注意功能障碍可能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 收集自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发未服药单相抑郁症患者18例(抑郁症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6例(对照组),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3.0 T MR成像系统行静息态fMRI检查,分析任2个感兴趣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强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左侧注意网络中的前扣带回与辅助运动区(z分:0.21±0.10vs. 0.13±0.09),右侧注意网络中的基底节区与背外侧前额叶皮质(z分:0.18±0.12vs. 0.10±0.08]、额叶动眼区与顶内沟(z分:0.19±0.12vs. 0.10±0.05)、额叶动眼区与蓝斑核(z分:0.18±0.13vs. 0.09±0.07)的功能连接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静息态下首发未服药单相抑郁症患者脑注意网络功能连接存在广泛异常,可能与抑郁症患者注意功能下降有关。

终末期肾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脑局部一致性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84 浏览:501

​陈佩娜1 吴宝林1 胡润月2 彭萌3 姜倩倩2 吴小燕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采用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脑局部一致性(ReHo)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肾内科收治的52例ESRD患者为试验组,同期纳入该院门诊体检的36名健康人员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被试的rs-fMRI图像并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比较2组被试ReHo值差异并分析ReHo值与认知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ESRD组双侧眶部额下回、双侧中央前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上回、右侧脑岛、右侧舌回等脑区的ReHo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检测到ReHo值增加的脑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SRD组右侧眶部额下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脑岛的ReHo值与蒙特利尔认知量表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0.479,P=0.000;r=0.433,P=0.000;r=0.292,P=0.035)。结论 ESRD患者额叶、脑岛ReHo值降低并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干燥方式的海马品质研究 下载:64 浏览:388

吴靖娜1,2 陈晓婷3 苏永昌3 乔琨3 陈贝3 刘智禹3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4期

摘要:
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海马Hippocampus品质特性的影响,采用热风干燥(100℃)、冷风干燥(40℃)、真空冷冻干燥(-26~-30℃,0.1kPa)和真空干燥(70℃,133Pa)等方式对三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湿体质量2.5~3.0g)进行处理,测定并分析了海马干在不同干燥方式下的干燥性能、收缩率、水分分布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对三斑海马的干燥性能、收缩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热风干燥与真空干燥的耗时和耗能分别为15h、4.03kW·h/kg和10 h、2.46kW·h/kg,干燥性能较优,而真空冷冻干燥的收缩率最低;低场核磁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式的干燥过程中海马干的水分含量下降,主要是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含量降低;海马干复水过程的结果显示,不易流动水不断上升,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的复水速度较快。研究表明,热风干燥与真空干燥用时短,具有节能效果,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海马品质较优,复水性能较好。

基于fMRI针刺太白、太冲单穴脑激活区对比研究 下载:46 浏览:341

李晓陵1 关昕1 姚家琪1 纪亚红1 许宇飞1 曹丹娜1 温颖1 曲冰1 王丰1 徐佐宇2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针刺太白(SP3)、太冲(LR3)单穴脑激活效应的差异,验证针刺腧穴在脑中枢效应的特异性。方法:采集15名健康青年志愿者针刺太白、太冲单穴的fMRI数据,利用DPARSF、SPM12及XJVIEW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太白、太冲单穴共同激活脑区为:左侧额上回(BA6)、左侧额下回(BA46)、左侧颞中回(BA37)、左侧丘脑、右侧脑干。针刺太冲与针刺太白穴相比正激活脑区为:左侧颞下回(BA19)、双侧额中回(BA8)、双侧背外侧额上回(BA9)、左侧楔叶及顶上小叶(BA7/31);负激活脑区为左侧岛叶(BA13)。结论:针刺太白、太冲单穴的脑激活区存在明显差异,与腧穴所属经络的循行相关,也与腧穴的临床主治有一定关联。

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85 浏览:523

于加贝1 徐刚1 唐雨2 王峰3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MRI及MRA,之后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从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成分三方面判断MRI联合MRA在诊断本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DSA证实共存在53支颈动脉狭窄,并对其中13支重度狭窄血管行手术治疗;以DSA结果为检验标准,MRI联合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2.98%,特异度为98.17%,准确性为92.45%,MRI联合MRA与DSA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为0.91;MRI及MRA图像质量优30例、良4例、差2例,优良比为94.44%;MRI联合MRA对斑块成分及软硬度的诊断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I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准确客观,且能清晰显示脑出血及脑梗死等继发病变,MRA可有效减少信号噪音,直观显示血管整体情况。二者联合应用,对诊断斑块成分也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尾状核区细胞外间隙内物质转运的MRI研究 下载:86 浏览:527

​刘帆1 侯进2 王伟3 韩鸿宾4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利用MRI示踪法探讨PD模型大鼠尾状核区细胞外间隙(ECS)内物质转运的变化情况。方法 2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按1 mg/kg,1次/d,持续7 d的剂量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葵花油乳化液(1.5 mg/mL)诱导产生PD样症状,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采用斜板实验和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行为学及病理表现。采用MRI示踪法定量分析2组大鼠尾状核区ECS内物质转运速度的变化。结果斜板实验中,模型组大鼠平均倾斜角度是(34.5±3.9)°,对照组大鼠的平均倾斜角度为(4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4,P=0.00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仅可见少许、稀疏的TH阳性细胞,而对照组大鼠可见较多细而密的TH阳性细胞。模型组大鼠尾状核区ECS内物质转运速度较对照组大鼠显著减慢,半衰期显著延长[(156.6±10.2)min vs.(114.6±8.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7,P=0.000)。结论 MRI示踪法可用于研究PD大鼠脑深部区域ECS内物质的转运。

磁敏感加权成像不对称静脉低信号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91 浏览:524

​刘慧勤1 梅文丽1 黄月1 李永丽2 刘红明2 张杰文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不对称静脉低信号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在72 h内完成弥散加权成像(DWI)、SWI及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分析SWI不对称静脉低信号的显著程度与CTA软脑膜侧支评分(rLMC)分级及其他参数的关系,探讨影响卒中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有30例患者入组,根据SWI分为不对称静脉低信号稀疏组及广泛组各15例。不对称静脉低信号的显著程度与CTA(r=0.481,P=0.007)及侧支循环分级呈正相关(r=0.402,P=0.028)。与稀疏组相比,不对称静脉低信号广泛组CTA rLMC评分更高,DWI梗死体积更小[(11.62±9.07)ml与(95.77±91.12)ml,t=3.559,P=0.001],入院NIHSS评分[(6.47±4.34)分与(12.33±7.60)分,t=2.595,P=0.015]及出院NIHSS评分[(4.80±4.69)分与(9.60±7.03)分,t=2.200,P=0.036]更低。但卒中后3个月时的良好预后与丰富的侧支循环、较小的梗死体积、年龄及较低的NIHSS评分相关,与不对称静脉低信号的显著程度无关。结论广泛的SWI不对称静脉低信号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侧支循环,但不能等同或代替侧支循环。

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双侧桥臂异常信号的不同疾病的临床分析 下载:92 浏览:509

​姜季委1 孙丽红1 张元超1 左效衢2 商秀丽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探讨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双侧桥臂异常信号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疾病诊断,以提高对双侧桥臂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5例双侧桥臂病变患者的资料,结合辅助检查结果比较其临床表现的差异,分析双侧桥臂病变的特点。结果 5例患者磁共振成像极其相似,均表现为双侧桥臂对称性长T1、长T2、FLAIR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但临床表现和诊断各不相同:例1患者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言语不清以及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例2患者仅有头晕表现,结合既往脑梗死病史,诊断为急性梗死后华勒变性;例3患者表现为左眼失明、右眼视物不清、四肢麻木,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例4患者表现为口齿不清、行走不稳、胡言乱语、抽搐,吸食海洛因数十次,诊断为海洛因脑病;例5患者表现为走路不稳、言语不清、面部表情少、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尿潴留,诊断为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结论双侧桥臂病变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血管病、脱髓鞘病、感染中毒性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均可涉及。

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脑功能效应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87

阳运秋1 唐纯志2 崔韶阳3 隆晓菁4 阳晨5 《当代中医药》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的即时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1例,针刺治疗取穴:患肢对侧颞三针,患侧上肢行肩三针、手三针,人中、百会;留针同时行镜像康复疗法30 min。治疗前后均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 MRI)扫描T1加权图像和BOLD脑功能图像。分析局部一致性(Re Ho)和节点中心度(DC)有差异的脑区。结果相比治疗前,Reho值在尾状核、缘上回、前扣带回、内囊前肢、梭状回、枕叶外侧显著增强(体素簇体积>165且P<0.05)。DC在颞上回后坡、颞中回、颞下回、枕颞外侧显著增强(体素簇体积>165且P<0.05)。结论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可能促进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相关区域的脑功能得到更好地重建。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 下载:73 浏览:500

王亮1 曹云2 李中峰3 陈建新4 王佳婕5 符欣2 黄佳钦2 冯晶华4 王冬梅2 李志红2 《当代中医药》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方法收集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28例,脾胃虚寒证17例,另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收集各组受试者肘静脉血5 ml,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定量检测血浆代谢物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11种,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浆中葡萄糖、丙氨酸、缬氨酸等含量高于健康人,而谷氨酸、甘氨酸、乳酸、甜菜碱等水平低于健康人。脾胃湿热证组患者缬氨酸、乳果糖水平高于脾胃虚寒证组,而异丁酸、甲酸、肌肽含量低于脾胃虚寒证组。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糖代谢、氨基酸分解代谢紊乱,且两种证型在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方面存在差异。

心脏磁共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探析 下载:79 浏览:1163

方芳 豆利华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心脏磁共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均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诊治,对其均行心脏磁共振(CMR)诊断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以CAG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MR诊断冠心病的效能,分析其优势。结果:50例疑似患者中,CAG结果显示阴性和阳性分别为6例和44例,以其为金标准,CMR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均较高;44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中,CMR共对132支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进行了评估,其中26例为单支病变,18例为2支及2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心肌延迟强化信号强度更高、首过灌注时间更长,最大上升斜率较低,(P<0.05)。结论:临床上对疑似冠心病患者实施诊断时,应用CMR诊断,诊断效能更好,建议推广。

CT与磁共振成像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效果及价值体会 下载:68 浏览:771

汤韩君 《诊断医学》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 通探究CT与磁共振成像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效果及价值。 方法 选取在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52例股骨头坏死疑似患者,进行试验探究,患者均进行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形式,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其诊断结果。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患者在阳性和阴性的诊断结果上分别为45例、7例。其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通过探究CT与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检查结果等方面的数值来判定这两种诊断模式的诊断效果及价值。 结果 以CT影像技术进行检测,发现52例疑似病例中确诊为34例,排除为18例。而借助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在52例疑似患者中确诊的病例人数为45例,排除人数为7例。其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准确率、灵敏度数值分别为92.31%、95.56%,远高于CT诊断模式的67.31%、 68.86%,其中P<0.05。在特异度方面的数值这二者无明显差异。在检出率方面的数值磁共振成像检测模式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I期和分期总检出率分别为92.86% 、91.11%,而CT诊断技术则为57.14% 、62.22%,其中P<0.05。 结论 借助CT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均可一定程度的了解股骨头坏死情况。相较于CT检测模式,磁共振成像的准确率更高,应用价值更强,所以在临床检测时可以使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模式了解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真实情况。

核磁共振联合CT检查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61 浏览:757

苏瑞林 《诊断医学》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联合CT技术进行检查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联合CT检查,在检查后采用手术治疗,将手术结果设为“金标准”。观察核磁共振联合CT对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 联合检查对不同时间段患者的检出率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更高,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时间段患者的检出率较CT技术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对不同位置脑梗死灶检出率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更高,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位置脑梗死灶检出率较CT技术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类型诊断准确率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更高,核磁共振技术对脑梗死类型诊断准确率较CT技术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检出的病灶直径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更高,核磁共振技术检出的病灶直径较CT技术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联合CT检查的效果更为确切,可以有效为患者确诊,且能够对其梗死病灶的体积和位置进行准确判断,并可以确定患者的梗死类型,这样就可以有效制定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更好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尤其是针对早期发病患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这样就能够及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在早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从而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后果,并取得理想的预后。

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效能 下载:65 浏览:7296

张羡 《诊断医学》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76例最终均经过手术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展开研究;在此之前全部病人均分别接受CT、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分别给予CT、MRI以及二者联合的方式对患者予以诊断,并以手术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其诊断效能。结果:CT、MRI以及联合诊断的检出率分别为92.89%、92.10%和9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征象方面CT对于积气、钙化的诊出率明显高于MRI;MRI则对于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以及硬膜囊受压的诊出率更高,P<0.05。联合诊断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MRI;特异性显著低于CT、MRI。结论: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过程中,运用CT与MRI联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诊断符合率,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CT影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分析 下载:362 浏览:3527

曹伟伟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分析CT影像在腰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0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的实验对象,患者治疗时间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所有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均采用CT影像检查方式进行手术前后的评估,术前对于患者的椎间盘髓核突出影CT值进行测量,术后对于患者椎管内软组织影CT值进行测量。结果:通过术前CT影响检查能够有效检出患者的椎间盘突出影与神经根水肿等情况,术后CT对于患者的椎管内软组织影分辨率相对较低,在本次研究的560例患者中其术前椎管突出影CT值为(58.45±12.45)HU,而术后的椎管突出影CT值为(25.78±5.35)HU,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CT 影像在腰间盘突出症的术前术后判断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在术后早期的该症状鉴别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在不同的临床应用环境下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评价儿童心肌炎心肌损伤临床效果研究 下载:175 浏览:1872

王思林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2期

摘要:
目的 观察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评价儿童心肌炎心肌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接治的儿童心肌炎心肌损伤患者资料抽取46份进行分析,所选患儿均接受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 在所选46例患者中症状包括胸闷、憋气、胸痛、心悸、乏力等症状,患者出现CK及cTnl升高几率更高。心电图检出窦性心律患者35例,窦性心律不齐患者7例,占比15.22%;其中4例伴ST-T改变,占比57.14%;2例伴Ⅱ、Ⅲ导联T波倒置,占比28.57%。所选患者接受X线检查,可以发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外形增大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未出现LVEF的明显降低,LVED与同年龄范围对比相对扩大。患者心脏核磁共振可见心脏出现增大情况,且不同患者增大程度不同,无异常出现于LVEF,所得结果与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出较高的相符性。所检患者心肌组织均有心肌损害表现,检测所得敏感率为100%,均未见渗出及纤维化等病理变化出现。结论 心脏磁共振成像能够对心肌情况进行动态化的监测,直观的显示在心肌组织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帮助医生的诊断,尤其对于严重的心肌炎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判断患者的病情程度,为后续的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有应用价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