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探讨神经内科疾病护理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和临床疗效 下载:115 浏览:1515

刘丽芳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5期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实施神经内科疾病护理中康复护理后的相关意义。方法:样本选取为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22.05~2023.05期间,随机分组处理(n=35),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康复护理,进一步探讨临床指标、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康复护理的实施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患者研究数据显示出显著的应用价值,(P<0.05)。结论:神经内科疾病护理中的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患者提供了积极的护理价值,而且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水平。因此,护理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重要意义。

PNF技术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257 浏览:2463

贾晶婷 刘雪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PNF技术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标准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和传统的康复治疗),每天两次治疗,30min/次,7次/周。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上PNF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每天两次治疗,30min/次,7次/周。 所有患者进行24周康复训练。以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MT肌力分级标准,上肢FMA测定作为评定进行疗效观察,采用统计学SPSS 20.0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实验组30例患者中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30例患者中显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效率为67%。数据统计证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NF技术联合虚拟现实技术的治疗优于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使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不同程度改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的康复训练相比,PNF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具有良好的疗效。

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234 浏览:2395

崔芸菲 刘雪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在1-3个月内且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强度为20%和60%的最大运动能力的电动脚踏车训练,治疗时间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肌力耐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结果:三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2组患者的改善优于治疗1组。结论:适宜强度的有氧运动结合常规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的恢复。

MT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下载:234 浏览:2485

崔展肇 褚晓晴通讯作者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9期

摘要:
为探讨MTT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选取实习医院2022年1月-5月期间收入符合标准的30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5名患者和实验组15名患者,对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传统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每周6天,每天3组,每组10次的MTT训练。对患者的步行能力使用6min 步行试验,10m 步行试验简化, 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 ,Berg 平衡量表进行评定。进行常规传统康复治疗并同时也进行MTT训组(实验组)各项评定指标均高于只进行常规传统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联合MMT力量训练在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方面显着优于单纯综合康复治疗。

功能性力量训练(FTS)在脑卒中患者康复应用的系统回顾 下载:116 浏览:1503

郑强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3期

摘要: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许多脑卒中幸存者留下了永久性残疾。力量训练和功能训练都被应用于脑卒中后的康复,功能性力量训练(FST)是结合特定任务的力量训练,被较多文献提出且与传统物理治疗进行比较其康复的疗效以及具体的训练示例,本文就FST在脑卒中后康复的应用展开综述。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步行训练中的应用 下载:188 浏览:2026

闫艳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7期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脑卒中后患者出现偏瘫,下肢运动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各种步行问题。本文对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为脑卒中患者步行训练提供新思路。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的作用研究 下载:113 浏览:1534

刘鼎荣 丁宁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方案治疗,可有效提高下肢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探讨 下载:67 浏览:757

王娇 金文娇 《中国护理学报》 2025年4期

摘要:
目地:探讨对老人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展开干预模式的治疗效果及意义。方式:挑选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在我院住院50名老人脑卒中病患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化的方式将病人分成两组,每组25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有针对性的吞咽功能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前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0%和68.00%。结论:对老年人脑卒中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以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饮食,提高病人的预后。

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观察 下载:68 浏览:427

卢敏庭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观察。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4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9)基于康复护理方案和对照组(n=41)常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为97.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2.93%(P<0.05);研究组护理后HAMA量表评分和HAMD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各维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康复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可推广。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之一 下载:37 浏览:482

符惠芳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近几年,脑卒中又有年轻化之势,给家庭与国家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负担。如何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的症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能够尽快回归社会,是目前国际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是一种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目的的技术。其优点是治疗方便,容易操作,无创。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脑卒中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正念训练联合高频RTMS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下载:28 浏览:528

李华喜 古瑞平 何蕴丝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探究正念训练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从我院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段住院治疗的102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抛币法划分为观察组(n=51)与对照组(n=51)。对照组采用高频RTMS治疗,观察组则基于对照组实施正念训练。比对两组干预前后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D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施以正念训练与高频RTMS的联合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改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观察标准化护理流程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 下载:57 浏览:475

张思慧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流程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持续4周。对比两组凝血功能、下肢血流速度、肢体疼痛肿胀程度及DVT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凝血功能、下肢血流、肢体疼痛肿胀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凝血酶时间(APTT)为(40.44±3.81)s、凝血酶时间(TT)为(22.53±2.51)s、凝血酶原时间(PT)为(17.75±2.01)s,长于对照组的(35.23±3.52)s、(19.12±2.63)s、(14.23±2.13)s;腘静脉血流速度(21.84±2.06)cm/s、股静脉血流速度(29.74±2.85)cm/s,高于对照组的(18.35±2.37)、(25.63±3.16);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1.66±0.22)分,低于对照组的(2.02±0.33),下肢周径差(0.78±0.18)cm,短于对照组的(1.04±0.23)cm,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标准化护理流程能够改善老年IS患者机体凝血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缓解肢体疼痛肿胀,减少DVT的发生。

脑卒中患者后遗症的康复护理 下载:28 浏览:663

任素萍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后遗症的康复护理;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护理干预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跨度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按照患者入院时登记身份证最后一位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各3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式,康复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NIHSS评分;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内容包括: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INR);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内容包括: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内容包括:心律失常、下肢静脉血栓、压疮、感染、无脑疝;结果:康复组患者不同时间NIHS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康复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康复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康复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康复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采用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NIHSS)程度,改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显著提高了其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河南省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的现状调查 下载:2 浏览:506

马珂珂1 郭园丽1 董小方1 杨彩侠1 张盼1 王敏2 高欢欢2 2020年12期

摘要:
调查河南省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的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抽取河南省55所医院的965名脑卒中相关科室的护士,调查问卷通过专家咨询法制订,Cronbach'sα系数为0.832,内容效度为0.751,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来自29所三级医院、26所二级医院脑卒中相关科室的965名护士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7.62%;知识部分,10个专业相关判断题中,护士正确回答的题目数为(8.36±1.46)个;态度部分,93.71%的护士认为自身专业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其吞咽障碍情况,98.34%的护士认为有必要组建多学科团队进行吞咽障碍管理;实践部分,仅36.52%的护士按照最新指南推荐,在患者进食第一口食物、水或药物之前进行早期吞咽功能筛查;64.97%入院后早期吞咽功能筛查由责任护士执行。结论河南省护士对吞咽障碍的基础知识水平及态度尚可,但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护士未采用指南推荐的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提示护理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积极推行循证转化,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血清Lp-PLA2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92 浏览:514

陆怡德 吴佳宁 彭奕冰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活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CAS)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和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检测186例ACI患者的血清Lp-PLA2活性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收集相关病史资料,并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分别按血管病变部位、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性质分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目与CAS的相关性。结果易损斑块组Lp-PLA2活性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3组之间血清hs-CRP和Hcy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及闭塞组血清Lp-PLA2活性高于无狭窄组(P<0.05)。闭塞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无狭窄组(P<0.05)。并发颅内外CAS性狭窄组血清hs-CRP水平及Lp-PLA2活性高于无CAS性狭窄组(P<0.05)。易复发组年龄、高血压比例、心脏病比例、糖尿病比例及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不易复发组(P<0.05),而2个组之间男性所占比例及血清TC、TG、Lp-PLA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p-PLA2、TC、LDL-C、hs-CRP与CAS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8、0.229、0.229、0.16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p-PLA2、TC、LDL-C及hs-CRP诊断ACI患者CA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683、0.683和0.584,Lp-PLA2的最佳临界值为489.5 U/L。结论血清Lp-PLA2活性与CA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ACI患者CAS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钙黏蛋白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81 浏览:504

​陈亮 刘梅 陈洁 吴岩峰 吴晋 刘庆萍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ELISA法检测161例AIS患者(AIS组)及110例其他患者(对照组)起病第1、3、10 d的血清VE-cad水平。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缺损亚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IS组各时间点血清VE-cad的水平均显著增高(均P<0.01)。与轻度缺损亚组比较,中度和重度缺损亚组各时间点血清VE-cad水平显著增高(均P<0.05)。与中度缺损组比较,重度缺损组血清VE-cad水平显著增高(P<0.05)。AIS患者发病第1 d、第3 d、第10 d的血清VE-cad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884,r=0.809,r=0.717;均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缺损亚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第3 d及第10 d VE-cad水平均显著低于第1 d(P<0.05)。结论 VE-cad参与了AIS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是预测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其预后的一个重要血清标志物之一。

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的表面肌电特征 下载:80 浏览:510

​刘莉1 高润1 程欣欣1 刘婉1 刘梦瑶1 俞佳雯1 陆晓2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采用表面EMG(sEMG)法,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不同功能状态下小腿三头肌的sEMG变化。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恢复期存在小腿三头肌痉挛的偏瘫患者,分别采集患者在踝关节被动背屈牵伸过程中,伸膝位和屈膝位的健患侧内外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sEMG信号,以及患者在行走5个步行周期时健患侧内外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sEMG信号。并对sEMG的均方根振幅(RMS)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在踝关节被动背屈牵伸过程中:患侧内外腓肠肌的RMS值伸膝位明显高于屈膝位(均P<0.05),比目鱼肌无明显差异;同体位下内外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RMS值患侧显著高于健侧(均P<0.05);伸膝位时患侧内侧腓肠肌的RMS值最高。(2)在步行运动过程中:支撑相时,健侧内外腓肠肌的RMS值高于患侧(P<0.01),比目鱼肌无差异;摆动相时,健侧内外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RMS值高于患侧(均P<0.01)。支撑相时,比目鱼肌贡献度患侧高于健侧(P<0.05),而外侧腓肠肌的贡献度健侧高于患侧(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踝关节被动背屈牵伸时,腓肠肌是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主要因素。步行时,患侧比目鱼肌取代正常跖屈时腓肠肌成为主要步行推动肌群。

心理护理辅助康复训练对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作用 下载:106 浏览:1177

马倩 卢雪敏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采用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改善吞咽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住院的老年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病人,采用常规护理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再进行疗效和吞咽功能的对比。结果显示,经过针对性护理,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生存质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其吞咽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护理评估体系的构建 下载:11 浏览:348

赵洁1 常红1 范凯2 2019年12期

摘要: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护理评估体系,以评价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健康问题。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护理评估体系草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选取24名专家,进行专家咨询。按照2轮专家咨询意见,结合临床经验,对条目进行修改。结果 2轮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第2轮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25,一、二、三级指标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534、0.295、0.320(P<0.001)。最终形成的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护理评估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一般医学评估、躯体功能状况、社会参与、心理健康状况),14项二级指标,40项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护理评估体系科学、可靠,能为临床护士制订护理策略提供依据。

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危重症性多发性神经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81 浏览:526

​张津华1 蔡慧敏2 赵燕3 张宁2 李江坤1 付志新3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危重症性多发性神经病(CIP)的发生率以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148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和1个月后各进行1次四肢EMG检查,观察并统计:(1)CIP发生率。(2)并发CIP的患者和未并发CIP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3)并发CIP可能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1)共有23例患者并发CIP(15.54%)。(2)并发CIP和未并发CIP的两组患者之间进行比较,在性别比例、基础疾病构成、入院时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昏迷、高血糖、静脉使用神经阻滞剂和静脉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并发CIP患者在年龄、并发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建立人工气道情况、有创机械通气、并发营养不良和使用肠外营养方面显著高于未并发CIP患者(均P<0.05)。(3)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CIP的危险因素有60岁以上、脓毒症、MOF、建立人工气道、有创机械通气、营养不良和使用肠外营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脓毒症、MOF、有创机械通气、营养不良是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CI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脓毒症、MOF、有创机械通气、营养不良是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CIP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