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导师与研究生危机关系干预的策略研究 下载:72 浏览:428
摘要:
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与方法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导师与研究生危机关系干预提供了可行性。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导师与研究生危机关系干预,应采取加强专业化学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个案社会工作心理模式"的运用、"小组社会工作任务中心模式"的运用和"学校、家庭资源整合模式"的运用等策略,从而有效促成导师与研究生危机关系问题的解决。
全维度心脏康复模式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的效果分析 下载:39 浏览:357
摘要:
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采取全维度心脏康复模式干预的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8例接受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54),分别为采取常规康复干预的对照组与接受全维度心脏康复模式干预的研究组,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LVEF、6MWT水平分别为(63.49±5.81)%、(384.47±35.19)m,与对照组(54.78±5.22)%、(309.87±28.71)m存在差异,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0%(2/54),低于对照组14.81%(8/54),P<0.05;研究组躯体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评分分别为(79.81±4.52)分、(80.57±4.48)分、(78.33±4.63)分、(77.51±4.72)分、(83.24±4.19)分、(81.85±4.31)分、(81.25±4.38)分、(80.46±4.51)分,高于对照组(70.36±5.38)分、(72.62±5.21)分、(69.93±5.54)分、(69.03±5.61)分、(76.77±5.04)分、(73.61±5.16)分、(71.09±5.29)分、(72.07±5.33)分,P<0.05;干预后 3个月、6个月、12个月,研究组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7.41±1.26)mg/L、(6.52±0.98)mg/L、(4.76±0.67)mg/L,低于对照组(8.68±1.73)mg/L、(7.14±1.25)mg/L、(6.25±0.83)mg/L,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采取全维度心脏康复模式干预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探究冠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623
摘要:
目的:探究冠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冠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明显(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的效果分析 下载:38 浏览:669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采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与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后再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LVEDD为(51.28±4.71)mm,LVESD为(44.52±3.35)mm,NT-proBNP为(254.22±8.44)pg/ml,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83±4.84)mm、(48.68±3.24)mm和(300.20±8.37)pg/ml(P<0.05);试验组的LVEF为(47.83±4.18)%,其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35±3.82)%(P<0.05);试验组的肌钙蛋白T为(0.10±0.11)μg/L,肌钙蛋白I为(0.01±0.08)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11.21±2.13)U/L,肌红蛋白为(76.39±3.29)μg/L,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16±0.28)μg/L、(0.12±0.01)μg/L、(18.17±2.26)U/L和(101.14±3.26)μg/L(P<0.05);试验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中采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可逐步恢复患者的心肌细胞,改善其心功能,为其提供更高质量的预后,对于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参考意义重大。
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转诊流程 下载:12 浏览:446
摘要:
在前期转诊3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制订新生儿转诊流程,包括转诊前的准备和转诊具体实施2个部分。转诊前的准备包括:转运人员的管理、转运机构的设置、绿色通道的建立等;转诊具体实施包括:转诊评估、转诊对象的分级、确定收治原则、转诊人员及物资准备、接诊、转出等7个方面。旨在保障疑似或确诊COVID-19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能够得到安全、有效、快速的救治,切断新型冠状病毒在新生儿转诊中的传播途径,保障新生儿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
吸气肌训练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影响研究 下载:5 浏览:255
摘要:
探讨吸气肌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9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试验组在7 d心脏康复运动程序的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对照组按照7 d心脏康复运动程序进行康复训练。采用最大吸气压和5次坐立试验在患者术后、干预后7 d、出院后4周时进行效果评价,采用6 min步行试验和心肺运动试验指标评价出院后4周时心肺功能改善程度。结果相比对照组,试验组在干预7 d、出院后4周时最大吸气压增加,5次坐立试验时间减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吸气压和5次坐立试验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峰值耗氧量、氧摄取效率斜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在常规心脏康复的同时,增加吸气肌训练可以提升患者的心肺功能。
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52 浏览:402
摘要:
探讨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七步法康复训练。分别于介入治疗后1,9 d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7 d、介入治疗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介入治疗后1 d两组患者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治疗后9 d试验组LVEF≥50%的患者多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介入治疗后7,30 d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七步法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预后生活能力。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下载:2 浏览:446
摘要:
明确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Medline、Scopus、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纳入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关于STEMI患者PCI术后MACEs危险因素的文献。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偏倚风险评价及资料提取,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包括43 839例患者,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4.17)、高龄(OR=2.84)、红细胞分布宽度≥13%(OR=2.04)、肾功能异常(OR=2.23)、随机血糖≥11 mmol/L (OR=1.82)、非O型血(OR=1.75)、三支病变(OR=1.75)、糖化血红蛋白分数≥5.7%(OR=1.63)、无梗死前胸痛症状(OR=1.56)、症状出现至球囊扩张时间延长(OR=1.48)、高血压(OR=1.27)。结论女性、高龄、红细胞分布宽度≥13%、肾功能异常、随机血糖≥11 mmol/L等是STEMI患者PCI术后MACEs的危险因素。
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下载:64 浏览:392
摘要:
探讨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2018年7—12月我院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基于时间、逻辑及知识维度的专案三维护理模式,比较实施前(2018年1—6月)及实施后(2018年7—12月)各25例患者护理后的疼痛程度、皮下血肿、肿胀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三维护理模式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血肿发生程度及术后肢体肿胀程度均轻于实施前(P <0. 05),护理满意度优于实施前(P <0. 05)。结论基于时间、逻辑及知识维度的专案三维护理模式能够减轻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术后的不适症状,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伴意识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不同再通方案的疗效比较 下载:82 浏览:522
摘要:
研究伴意识障碍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诊血管不同再通方案的疗效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选取112例进行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伴意识障碍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直接介入组和桥接治疗组,分析相关病理因素,观察90 d mRS评分和不良事件。结果伴意识障碍的AIS患者约80%存在颅脑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总体预后良好率(20.8%, 15/72)低于直接介入组(32.5%, 13/40)(P<0.05)。三组患者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S合并意识障碍的主要病理因素是颅脑大血管闭塞,早期血管再通方案适宜选择直接血管内介入治疗。
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9 浏览:197
摘要:
目的探讨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七步法康复训练。分别于介入治疗后1,9 d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7 d、介入治疗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介入治疗后1 d两组患者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治疗后9 d试验组LVEF≥50%的患者多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介入治疗后7,30 d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七步法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预后生活能力。
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心室重塑的影响研讨 下载:33 浏览:391
摘要:
目的:探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运用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023.2~2024的阶段中,60名病人实行划分,对照组提供常规性治疗,观察组提供冠状介入治疗,数值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逐渐提高,患者BNP水平改善,CK与CKMB峰值出现时间较短,负面症状概率较低,P<0.05,同时在治疗后患者CK与CKMB峰值活动中观察组更为优质,但是其对比数值差异不大,P>0.05。结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通过冠脉介入治疗期间,能够有效使患者的心脏功能逐渐提高,令患者的BNP水平得到改善。同时有效使患者心脏的各项峰值逐渐增长,负面问题出现概率低。
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下载:31 浏览:328
摘要:
目的探讨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2018年7—12月我院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基于时间、逻辑及知识维度的专案三维护理模式,比较实施前(2018年1—6月)及实施后(2018年7—12月)各25例患者护理后的疼痛程度、皮下血肿、肿胀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三维护理模式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血肿发生程度及术后肢体肿胀程度均轻于实施前(P <0. 05),护理满意度优于实施前(P <0. 05)。结论基于时间、逻辑及知识维度的专案三维护理模式能够减轻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术后的不适症状,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在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58 浏览:355
摘要:
观察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在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狭窄病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五指疼痛评分、术后血压控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干预后HAMA评分、五指疼痛评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对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干预,可帮助其维持较为良好且平稳的身心状态,降低手术与康复风险。
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在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22 浏览:188
摘要: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在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狭窄病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五指疼痛评分、术后血压控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干预后HAMA评分、五指疼痛评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心理护理模块递进叠加法对脑血管狭窄病变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干预,可帮助其维持较为良好且平稳的身心状态,降低手术与康复风险。
颈内动脉闭塞复合再通手术的护理配合 下载:12 浏览:461
摘要:
总结传统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与复合再通手术护理配合要点:①根据术前脑血管造影结果,提前准备用物,并熟悉其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手术室仪器布局合理,避免术中反复移动;③患者体位及无菌区域的护理;④管路的固定及护理;⑤导管和血管鞘在血栓预防中的使用及术中抗凝配合;⑥术中观察使用肝素钠的剂量并配合追加给药;⑦术中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本组69例再通成功,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即显示再通,1例出现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立即停止手术,未造成不良后果,所有切口均为一级愈合。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21 浏览:420
摘要:
介绍32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护理要点:术前正确评估病情、警惕窒息、及时抢救、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术后合理镇静、有效制动、预防血栓形成和对比剂肾病、进行并发症护理及用药护理。通过系统、规范的护理,除1例因家长个人原因放弃治疗外,其余31例均恢复良好,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状态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下载:59 浏览:25
摘要: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PCI)心理状态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和随访,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在患者出院时(干预前)和出院后3个月(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并于干预后1,3个月采用自制的用药依从性量表对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干预后1,3个月的用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研究 下载:76 浏览:526
摘要:
探讨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血管狭窄诊断与介入治疗中心自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诊治的20例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影像学资料,依据患者有无颈内动脉窃血及侧支循环对其侧支血流代偿进行分型。结果 20例患者中11例存在颈内动脉窃血;17例存在侧支循环,其中前交通动脉侧支10支,后交通动脉侧支9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软脑膜吻合侧支11支,眼动脉侧支8支。患者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可分为3型,其中Ⅰ型为单纯颈内动脉窃血,共3例;Ⅱ型为颈内动脉窃血+侧支循环,共8例;Ⅲ型为单纯侧支循环,共9例。结论 部分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侧支血流代偿中存在颈内动脉窃血途径。
烟雾病患者大脑中动脉始端血管壁MRI表现的随访研究 下载:81 浏览:514
摘要:
探讨烟雾病患者自然病程中大脑中动脉始端血管壁MRI表现及其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9例烟雾病患者, 随访观察每例患者单侧大脑中动脉始端血管壁MRI表现及其临床症状。结果收治时, 19例患者中铃木分期Ⅱ期2例, Ⅲ期9例, Ⅳ期8例;血管最大横截面积为(5.7±1.4) mm2, 血管壁最大厚度为(0.9±0.2) mm;血管壁无强化15例, 轻度强化2例, 明显强化2例;血管壁向心性增厚17例, 偏心性增厚2例;2例Ⅲ期患者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轻度强化, 2例Ⅲ期患者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显著强化, 1例Ⅱ期患者及1例Ⅳ期患者呈偏心性增厚、血管壁无强化, 1例Ⅱ期患者、5例Ⅲ期患者及7例Ⅳ例患者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无强化。平均随访38.7个月后, 19例患者的血管最大横截面积为(5.5±1.2) mm2, 血管壁最大厚度为(1.0±0.3) mm, 与之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Ⅱ期患者进展成Ⅲ期(血管壁分别从无强化发展成显著强化或轻度强化), 余患者的铃木分期、血管壁强化程度及增厚方式未见明显变化。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脑缺血症状再次发作, 其中血管壁强化者4例, 无强化者2例。结论Ⅱ~Ⅳ期烟雾病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始端多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无强化。烟雾病进展缓慢, 少数患者的血管壁可从无强化发展到强化, 且血管壁强化者脑缺血症状再次发作的可能性更高。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