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校正左心室射血时间指导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容量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71 浏览:497
摘要:
目的研究校正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c)指导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容量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电力医院收治的124例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按围术期容量管理目标的不同分为两组,各62例,其中观察组以LVETc为容量管理目标,对照组以每搏量变异度(SVV)为容量管理目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补液量、术中尿量、术中失血量、拔管时间,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于心包打开时及进行左前降支、钝缘支、后降支搭桥时,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每搏量指数、心指数、全身血管阻力及血乳酸、氧供指数、氧耗指数、血糖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补液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7.702,P <0.01),观察组全身血管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0.878、4.955、6.178、5.800,均P <0.01),心指数在心包打开时及吻合左前降支时显著低于对照组(t=6.428、6.898,均P <0.01),氧供指数在吻合左前降支、钝缘支、后降支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998、2.501、5.109,均P <0.05)。观察组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行去氧肾上腺素治疗的患者占61.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10,P <0.01);观察组术中去氧肾上腺素平均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8.267,P <0.01)。结论对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容量治疗,与SVV相比较,LVETc指导下能有效减少输液总量,维持灌注目标,缓解组织间隙液体负荷,促进脏器及肠道功能早期恢复。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
下载:68 浏览:494
摘要: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经双源CT诊断为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2例,女11例,发病年龄2个月~11岁,平均(1. 88±2. 37)岁,所有图像由两位资深影像学医师分析并归纳总结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3例患者的双源CT检查均清晰显示左侧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其中10例起源于主肺动脉左侧壁; 1例起源于主肺动脉右侧壁; 2例起源于主肺动脉后壁。11例左冠状动脉呈不同程度扩张。所有患者右冠状动脉均呈不同程度扩张。9例显示左右冠状动脉间的大量侧支血管; 2例无明确侧支血管; 2例有极少量纤细侧支血管。9例可见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喷射样改变。所有患者均显示主肺动脉增宽及左心室不同程度增大,11例显示左心房扩大。左心室壁灌注减低9例。5例可见左心室乳头肌或腱索钙化。结论双源CT可明确诊ALCAPA,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81 浏览:50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于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心内科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318例。使用酶免疫试剂盒,测定血清RBP4水平。结果 12个月随访结束后,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认共发生27例ISR(ISR组)。基线数据比较发现,ISR组RBP4水平高于非ISR组(t=7.59,P <0.01),植入支架平均直径低于非ISR组(t=-5.03,P <0.01)。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比例、高脂血症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率、病变血管数、植入支架数、支架平均长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ROC分析显示,RBP4对PCI术后ISR预测的最佳临界点为31.23 mg/L。当RBP4为31.23 mg/L时,其预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86,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77.3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血清RBP4水平升高[HR:2.12,95%CI(1.45-2.85)]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而较大直径的支架[HR:0.88,95%CI(0.79-0.94)]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RBP4水平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PCI联合rhBNP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酶谱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05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酶谱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自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宁波明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8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予以PCI治疗,其中对照组术前不进行其他处理,观察组术前则予以rhBNP静脉输注。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指标、白细胞介素-37(IL-37)、左心室功能指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比较,前者更低;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L-37水平比较,前者更高(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比较,前者更高;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比较,前者更低(均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前者更低(P <0.05)。结论 PCI联合rhBNP应用于AMI患者中效果较佳,且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酶谱以及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96 浏览:519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microRNA-208a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西安市第九医院心内科就诊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17名。根据有无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分为MACEs组64例与无MACEs组153例。采用RT-PCR测量血清microRNA-208a的表达。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icroRNA-208a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MACEs、年龄、高敏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microRNA-208a均高于未发生MACEs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未发生MACEs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microRNA-208a预测AMI发生MACEs的最佳临界点为1.4。当microRNA-208a为1.4时,microRNA-208a预测AMI发生MACEs的灵敏度为67.2%,特异度为90.8%;AUC曲线下面积为0.8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R:1.03;95%CI:1.01-7.37]、cTnI [HR:1.17;95%CI:1.08-71.96]、NT-proBNP [HR:1.23;95%CI:1.14-2.73]、CK-MB [HR:1.38;95%CI:1.17-2.14]、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HR:1.43;95%CI:1.21-1.93]、microRNA-208a [HR:2.98;95%CI:1.81-3.73]是AMI患者发生MACEs的危险因素,LVEF [HR:0.93;95%CI:0.89-0.96]是AMI患者发生MACEs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c TnI、NT-proBNP、CK-MB、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microRNA-208a是A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microRNA-208a表达水平高者预后差。
TpP、Fg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
下载:87 浏览:53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hrombosome precursor protein,TpP)、血纤维蛋白原(fFibrinogen,Fg)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CHD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SYNTAX积分将患者分为三组,低危组(SYNTAX积分为1~22分)54例、中危组(SYNTAX积分为23~32分)40例、高危组(SYNTAX积分≥33分)26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四组临床资料及TpP、Fg水平,并分析TpP、Fg与SYNTAX积分、Gensini得分相关性。结果四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HD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t=24.27,P <0.05)。四组Fg、Tp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高危组Fg及TpP水平>中危组>低危组>对照组(F=15.97、20.50,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g水平、TpP水平与Gensini得分、SYNTAX积分呈正相关(r=0.26~0.47,P <0.05)。结论 TpP和Fg水平与CHD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随TpP和Fg水平升高而增加。
CXCL16及其受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下载:85 浏览:513
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评价
下载:79 浏览:549
摘要:
目的对采用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建立心力衰竭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睡眠剥夺组、心肌梗死组以及益气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睡眠剥夺组给予无规律性睡眠剥夺8周,模型组以及益气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给予睡眠剥夺3周后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后第2天继续睡眠剥夺5周建立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模型,心肌梗死组仅给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手术后第2天益气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益气活血颗粒4.0、2.0、1.0g/(kg·d)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生理盐水1ml/100g灌胃,持续5周。比较各组大鼠体重、抓力、脉搏幅度、自主活动、舌象、心功能、心室重构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腹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抓力、脉搏幅度及自主活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明显下降,心室重构指标升高,心功能、室壁厚度指标和腹主动脉血流速度则明显下降,不同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和血浆黏度明显升高,舌面R(红)、G(绿)、B(蓝)相对值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颗粒高剂量组可以增加大鼠体重、抓力、脉搏幅度、室壁厚度,降低心室重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大鼠心功能和自主行为活动,提高腹主动脉血流速度,大鼠舌面R、G相对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采用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可以促使心力衰竭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气虚血瘀证外在客观表现,高剂量的益气活血颗粒的有效干预反证此模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温阳化饮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反复心绞痛发作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529
摘要:
目的观察温阳化饮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反复心绞痛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且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仍有反复心绞痛发作患者32例,在维持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阳化饮方加减口服治疗,每日1剂,共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平均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平均每次持续时间,检测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6分钟步行距离及中医症状积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平均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平均每次持续时间明显下降,血浆NT-proBNP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亦降低(P <0. 01),6分钟步行距离、LVEF明显提高(P <0. 01)。结论温阳化饮方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心功能及活动能力。
128排256层超高端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下载:294 浏览:2545
摘要:
目的:分析在冠状动脉病变中采取Philips iCT 128排256层超高端螺旋CT机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共计从院内选择70例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入组,对于患者进行Philips iCT 128排256层超高端螺旋CT机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Philips iCT 128排256层超高端螺旋CT的诊断效果。结果:Philips iCT 128排256层超高端螺旋CT机诊断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近(P>0.05),Philips iCT 128排256层超高端螺旋CT机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hilips iCT 128排256层超高端螺旋CT轻度病变、中度病变、重度病变、闭塞病变检出率与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相近(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为患者采取Philips iCT 128排256层超高端螺旋CT检查能够使患者诊断符合率提高。
氯吡格雷不同给药方案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血管事件疗效观察
下载:134 浏览:1783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效果观察
下载:143 浏览:1997
摘要:
目的:讨论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效果观察。方法:试验应用回顾性分析法,入选40例疑似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主要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心内科接受病情诊疗,将其作为本次试验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超声检查,本次试验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观察两种诊断方式准确性、心脏超声诊断效能、两种检查方式不良反应率。结果:心脏超声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准确性为92.50%,虽然低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准确性的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超声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敏感性为93.33%(28/30),特异性为90%(9/10),阳性预测值为96.55%(28/29),阴性预测值为81.82%(9/11)。心脏超声检查后不良反应发生机率为0%,明显低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不良反应发生机率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诊断效能理想,且不会造成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探究
下载:143 浏览:1776
冠心病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多元化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下载:141 浏览:1762
AMI患者行PCI术后心理情绪影响因素分析及急救护理路径配合术后康复锻炼研究
下载:185 浏览:2013
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
下载:110 浏览:1770
摘要:
目的:研究利用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实际效果。方法:将本院于2021年下半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从中根据纳入与排除的标准选取70例存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对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准确率进行核验,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结果:利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计算核验后发现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的准确率高达95%以上,且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不仅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而且其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影响更小,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