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漆酶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下载:65 浏览:338

代小丽1,2 王硕1,2 李佳斌1,2 魏燕1,2 魏文侠1,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9期

摘要:
文章综述了漆酶的来源及性质、催化氧化机制、催化氧化有机物的作用方式及影响其活性的因素,并分析了其在有机污物染治理方面的应用现状。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开发新型的漆酶磁性纳米固定化材料及构建高效产漆酶基因工程菌是实现漆酶工业化应用的重要研究方向。

某焦化厂旧址氰化物污染地下水修复工程实例分析 下载:59 浏览:369

刘继东 胡佳晨 王欢 汪海军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9期

摘要:
介绍了某焦化厂旧址氰化物污染地下水原位注入修复工程。前期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确定场地污染现状、修复目标及修复工程量。通过修复技术比选,确定适合项目的修复技术路线。小试试验确定适宜的氧化药剂(二氧化氯)及药剂添加范围。现场中试试验,确定单井注入影响半径、注入压力及药剂的最佳投加比。修复施工完成后,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修复工程进行采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评估修复效果。该项修复工程的成功实施能够为其他类似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提供参考。

美国大气环境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经验与启示 下载:71 浏览:423

刘兆香 王树堂 王京 张晓岚 唐艳冬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3期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面的相关政策及技术经验,研究了美国多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数据和技术要素积累、监管策略和区域协作及案例应用。结合我国当前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中国协同控制的建议,不仅需要加强统筹规划,而且需要从理念、数据积累、技术整合到示范多方面进行加强。

沈阳市供热锅炉运行现状分析 下载:56 浏览:445

惠宇1,2 胡赟1,2 王维宽1,2 贾鑫1,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1期

摘要:
文章对沈阳市燃煤供热锅炉运行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在了解了供热锅炉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排烟温度、过量空气系数、炉渣含碳量、负荷率等能效指标的现状,掌握了供热锅炉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锅炉节能建议。

环境风险评估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厘定中的应用 下载:52 浏览:376

尹晶1,2 隋学忠1 刘泓辉3 李琨3 任哿1 刘祎1 郭宝元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2期

摘要:
文章从企业存在环境风险入手,融合风险管理技术,构建了环境风险评估与基准费率调整系数的基本框架。基于该框架,对我国企业行业性质进行了分类,设计了企业环境风险点确认的流程,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环境风险点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发生概率进行了量化,对环境事故的紧急应对和清污进行了辨析,得到环境风险评估结果所对应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准费率的调整系数。文章在给出环境风险造成损害和发生概率模型的前提下,结合保险公司实际分别设计了相应的调整系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厘定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

渭河流域西安段水体中DBP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58 浏览:430

胡卫星1,2 刘晓宇3 陈贝4 陈爱侠1,2 李萌1,2 王雪平1,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解渭河流域西安段地表水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污染状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于2018年1、5和8月检测分析了渭河流域西安段地表水中DBP的含量和污染分布特征,并采用物种敏感分布曲线法(SSD)对水体中的DBP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1、5和8月流域水体中DBP浓度分别为nd~58.28("nd"表示未检出)、2.78~42.61和1.45~39.34μg/L,平均浓度分别为15.60、12.87和12.71μg/L。受点源污染和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物影响,泾河水体中DBP含量最高。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渭河干流及4条支流全年水体中DBP存在的风险大小为泾河﹥皂河﹥渭河干流﹥灞河﹥沣河。与国内外其他流域水体中DBP含量比较,渭河流域西安段地表水体中DBP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污水厂废水排放、工业污染和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物是流域水环境中DBP的主要来源。

广州市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现状问题及对策 下载:51 浏览:361

赵璐1 邓一荣2.3 孙琼莉1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8期

摘要: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染源排放环境管理工作更加关注排污单位的自行监测监管。通过对广州市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工作开展及信息公开现状分析,结合环境管理实际,对自行监测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部分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意识不强、监测内容不完整、激励处罚机制不健全、数据缺乏应用等问题,提出扩宽自行监测内容、加大宣传、发挥资金激励作用、加强数据应用、探索监测机构管理等对策建议。

亚麻籽复配胶体系性质分析 下载:14 浏览:156

李丹 刘涛 汪秀妹 张乐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4期

摘要:
分析亚麻籽复配胶体系性质,研究总胶浓度、钾、钠、钙离子浓度,以及柠檬酸浓度、温度和蔗糖浓度对亚麻籽复配胶体系性质的影响。以魔芋胶、卡拉胶、亚麻籽胶为原料制备亚麻籽复配胶,测定亚麻籽复配胶体系的质构、凝胶透明度、析水率,采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检测魔芋胶、卡拉胶和亚麻籽胶复配前后的结构性质变化。实验表明:当总胶浓度增大,亚麻籽复配胶的凝胶透明度和析水率均降低。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亚麻籽复配胶的体系析水率先减小后增大,凝胶透明度增加。增大KCl的浓度,亚麻籽复配胶的凝胶透明度和析水率均增大。增加CaCl2的添加量,亚麻籽复配胶的析水率先增大然后降低再增大,凝胶透明度增大。亚麻籽复配胶的析水率随着柠檬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降低再增加,凝胶透明度先降低再增大。升高水浴温度,凝胶析水率先降低后增加,凝胶透明度增大。蔗糖浓度增大,亚麻籽复配胶析水率降低,凝胶透明度增大;由此可见3种胶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石油类污染物在季节性冻土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下载:59 浏览:369

张雷1 张帝1 谯兴国2 周宝山3 韦远征3 赵奇1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7期

摘要:
土壤地下水石油类污染依然普遍且严重。季节性冻土区土壤经历冻-融-冻过程,石油类污染物与土壤地下水作用过程更为复杂。文章综述了冻融交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吸附解吸、生物降解过程变化,为季节性冻土区石油类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研究治理提供支持。

环境风险评估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厘定中的应用 下载:52 浏览:375

尹晶1,2 隋学忠1 刘泓辉3 李琨3 任哿1 刘祎1 郭宝元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2期

摘要:
文章从企业存在环境风险入手,融合风险管理技术,构建了环境风险评估与基准费率调整系数的基本框架。基于该框架,对我国企业行业性质进行了分类,设计了企业环境风险点确认的流程,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环境风险点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发生概率进行了量化,对环境事故的紧急应对和清污进行了辨析,得到环境风险评估结果所对应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准费率的调整系数。文章在给出环境风险造成损害和发生概率模型的前提下,结合保险公司实际分别设计了相应的调整系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厘定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

典型蟹塘底泥中金属分析与重金属污染评价 下载:55 浏览:361

牛静远1.2 刘文彬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7期

摘要:
对4个典型蟹塘以及蟹塘附近河流底泥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进行金属含量分析。结果显示:Na>Al>Fe>Mg>Mn>Ba>Sr>Zn>Cr>Li>Ni>Cu>Sb>Pb>As>Co>Cd,其中《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中规定的Cu、Zn、Cr、Pb、Cd、As分别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其进行评价。这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表明,Cd是造成蟹塘以及附近河流污染的重要因素。

土壤污染司法审判实证探析——以162份裁判文书为样本分析 下载:53 浏览:365

邵波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7期

摘要:
通过对土壤污染环境案件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现象普遍存在,耕地污染需要着重治理;案件所涉当事人农民居多、受教育程度较低;土壤污染刑事案件判罚较为轻缓;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不到位;案件的上诉率较高,继而对提升环境审判质量提出了要求。为保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促进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此提出加强对农耕土地的治理、探索环境污染强制保险责任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土壤污染罪名的建议。

降雪和积雪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与来源解析——以乌鲁木齐市2017年初数据为例 下载:76 浏览:410

王镜然 帕丽达·牙合甫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期

摘要:
为了解乌鲁木齐市降雪、积雪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来源,采集乌鲁木齐2017年1~2月期间不同功能区降雪和积雪样品,测定样品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探究重金属的来源。结果显示:降雪、积雪中ρ(Fe)的平均值最高,分别为229.63、259.31μg/L,ρ(Cd)的平均值最低,分别为3.28、9.33μg/L,对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降雪、积雪中各重金属均存在一定超标情况;各功能区降雪中重金属浓度大小顺序为:交通区>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建筑活动)>背景区,积雪中重金属浓度大小顺序为:生活区(建筑活动)>工业区>交通区>商业区>背景区。除Fe外积雪中重金属浓度大小顺序为:工业区>交通区>商业区>生活区>背景区。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解析出降雪中重金属的来源是交通排放、燃煤和金属冶炼,积雪中重金属的来源是燃煤、交通和金属冶炼以及钢铁生产。后向轨迹分析得出两类气团源区无典型污染源,乌鲁木齐市降雪、积雪中污染物来源于本地源排放。

膨润土类矿物脱汞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下载:82 浏览:457

冯钦忠1,2 陈扬1,2 李悦1,2 刘俐媛1,2 王俊峰1,2 魏石豪1,2 李震1,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期

摘要: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膨润土类矿物脱汞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不同材料的脱汞机理和脱汞效果,并提出了膨润土类矿物脱汞吸附技术在汞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烟气中单质汞、水体中二价汞的污染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LID措施的城市设施绿地对雨水径流及污染阻控的研究 下载:46 浏览:358

王洪 王国庆 王鑫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2期

摘要:
文章对不同LID设施绿地在雨水径流的接收、传送到蓄存过程中的功能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设施绿地作为系统的整体去除污染物主要机理,展望了城市设施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前景,为设施绿地在城市雨洪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 下载:28 浏览:313

王玉珏1 胡敏1,2 李晓1 徐楠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BrC)在近紫外波段具有强吸光性,并因其显著的气候效应被广泛关注。BrC组成、来源、演变和光学性质的不确定性是造成气候模型估算气溶胶辐射强迫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大气颗粒物中BrC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聚焦分子水平上BrC组成、二次生成机制和吸光间的关联。大气颗粒物中BrC的主要类别包括有机溶剂(甲醇)提取的碳质组分、水溶性有机碳及类腐殖质;分子水平上,硝基芳香烃和含氮杂环有机物是BrC的主要发色团。BrC的来源包括生物质等不完全燃烧一次排放和挥发性有机物氧化二次生成;二次生成途径主要包括人为源芳香烃氧化生成硝基芳香烃等含氮组分、羰基化合物与铵/胺反应生成含氮杂环组分或低聚物。前体物和反应条件影响二次生成BrC的组成和吸光性质; BrC在大气传输过程中还会发生"光漂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识别和阐明BrC的发色团、二次生成机制及其演变过程是未来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 下载:29 浏览:315

王玉珏1 胡敏1,2 李晓1 徐楠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BrC)在近紫外波段具有强吸光性,并因其显著的气候效应被广泛关注。BrC组成、来源、演变和光学性质的不确定性是造成气候模型估算气溶胶辐射强迫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大气颗粒物中BrC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聚焦分子水平上BrC组成、二次生成机制和吸光间的关联。大气颗粒物中BrC的主要类别包括有机溶剂(甲醇)提取的碳质组分、水溶性有机碳及类腐殖质;分子水平上,硝基芳香烃和含氮杂环有机物是BrC的主要发色团。BrC的来源包括生物质等不完全燃烧一次排放和挥发性有机物氧化二次生成;二次生成途径主要包括人为源芳香烃氧化生成硝基芳香烃等含氮组分、羰基化合物与铵/胺反应生成含氮杂环组分或低聚物。前体物和反应条件影响二次生成BrC的组成和吸光性质; BrC在大气传输过程中还会发生"光漂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识别和阐明BrC的发色团、二次生成机制及其演变过程是未来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大气“霾化学”:概念提出和研究展望 下载:36 浏览:302

楚碧武1,2 马庆鑫1,2 段凤魁3 马金珠1,2 蒋靖坤3 贺克斌3,2 贺泓1,2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大气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我国大气污染具有高度的复合污染特征,其形成过程既有高强度的颗粒物均相成核现象,又有多介质非均相致霾过程,同时耦合了强的大气氧化性以及O3污染,是不同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伦敦烟雾的新型"霾化学"烟雾污染。"霾化学"区别于并突破现有的理论认识,是解析我国典型多介质复合污染环境下PM2. 5成因以及PM2. 5与O3污染间非线性复杂关系,综合研究气、液、固多介质非均相过程的大气污染化学。研究"霾化学"过程对精准控制我国乃至其他国家大气复合污染意义重大。本文提出和总结了大气"霾化学"概念,并对"霾化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修正内梅罗指数法在小型污染场地中的应用 下载:43 浏览:350

康小兵 刘庆贺 李科 刘希 梁芊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1期

摘要:
针对小型污染场地特定组分的地下水质量评价问题,以四川西部某城镇内的污染场地及其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1项评价因子(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砷、钠、铁、氟化物、挥发性酚、总硬度),通过单因子评价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修正内梅罗指数法分别对在该地区2017年丰水期所抽取的10组水样进行评价。结果显示:3种评价方法所得评价结果各有差异。单因子指数法相比内梅罗指数法其水质评价结果过分突出最差因子的贡献,修正内梅罗指数法能够解决内梅罗指数法不能反映毒理学离子对人体有害离子权重的弊病,同时经实例验证,在小型污染场地中通过修正内梅罗指数法得出的评价结果相比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得到结果能够反应毒理学离子的影响,评价结果更具有合理性。

整合利用高新技术治理呼和浩特地区大气污染的动力机制及其创新模式研究 下载:50 浏览:233

蓉倩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6期

摘要: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在利用科技手段治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不合理,给呼和浩特市大气环境治理带来了一定难度。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环境监管和信息化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和生态科技应用与发展的基础上,回顾了呼和浩特市空气质量管理中科技创新应用的现状与不足,从科技创新应用的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上进行研究,提出环保大数据技术解决思路,构建呼和浩特市大气环境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