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碳纤维表面处理及熔盐电镀Al涂层的研究 下载:85 浏览:455

赵雪妮 杨建军 何富珍 张黎 王瑶 张伟刚 刘庆瑶 《新材料》 2019年8期

摘要:
通过对碳纤维(CF)进行混合酸处理后,采用AlCl3-NaCl-KCl三元无机熔盐体系在CF表面电镀获得Al涂层。对处理后CF的形貌及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不同的电镀工艺对涂层厚度、形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混合酸处理后CF表面粗糙度及比表面积增大,润湿性得到改善,处理后CF的拉伸性能呈小幅上升。电镀工艺参数对于涂层的厚度及形貌影响显著。随着电镀时间的增加,涂层厚度增加;当电流密度改变时,Al涂层形貌结构变化明显;电镀时间为3 h、电流密度为35 mA/cm2时,得到的涂层均匀致密。

纳米碳材料的辐射改性及其应用进展 下载:87 浏览:447

代培1 马慧玲1 矫阳1 翟茂林2 曾心苗1 《新材料》 2019年6期

摘要:
碳材料是自然界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重要材料之一,伴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具有纳米结构的功能碳材料的研究逐渐深入,已经出现了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性能优异的纳米碳材料。纳米碳材料具有机械强度高、导热导电能力强等诸多优点以及环境友好特性,能够满足绿色化学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因而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纳米碳材料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并且还可以赋予材料新的性能,其在功能复合材料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纳米碳材料自身的结构特点,其在溶剂和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相容性和稳定性较差,这一直阻碍着其性能在复合材料中的发挥,甚至可能导致材料的整体性能降低。因此,提高纳米碳材料的分散能力和使用性能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通过化学的方法提高纳米碳材料的分散能力,操作过程复杂,生产成本增加,且化学品试剂大多具有很强的毒性。近年来,纳米碳材料的辐射改性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利用辐射技术制备和官能化修饰纳米碳材料,可以显著提高纳米碳材料的分散能力和与基体的相容性。辐射刻蚀和还原技术用于纳米碳材料的制备时,可对其结构进行设计,例如辐射制备短切碳纳米管,降低了碳纳米管的长度,可有效提高分散能力。利用高能射线还可将氧化石墨烯进行还原,提供简单高效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辐射接枝可用于纳米碳材料的表面修饰,例如在碳纳米管或石墨烯表面接枝聚合含碳碳双键的酯和芳香类聚合物,提高了纳米碳材料在溶剂和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能,有助于制备各种高性能功能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辐射技术在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等材料改性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这三种纳米碳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复合材料在生物医药、能源、智能材料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辐射改性纳米碳材料的优势,并对今后辐射技术和纳米碳材料相结合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随着对纳米碳材料辐射改性的研究和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分散性能优异的纳米碳材料有望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连续批量生产,未来在功能化和高性能化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也将会更加广阔。

新型全介质谐振表面二元超材料吸波体 下载:89 浏览:451

王强1,2 王岩1,2 黄小忠1,2 熊益军1,2 张芬1,3 《新材料》 2019年1期

摘要:
基于干涉理论,利用低介电材料全介质谐振表面(All-dielectric resonance surface,ADRS)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二元结构超材料吸波体(Binary-structural metamaterial absorber,BMA)。优化后的BMA分别在13. 332 GHz、16. 722 GHz和17. 34 GHz处有强吸收。通过阻抗分析、能量损耗分布及场分析的方法解释了BMA的谐振与吸波机理,并研究了ADRS结构参数对吸波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BMA的三频谐振来源于ADRS的电谐振响应; ADRS的结构决定谐振峰处磁场分布,进而影响吸波性能。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本工作提出的采用低介电材料ADRS代替传统金属谐振表面及难以制备的高介电常数ADRS,极大地简化了超材料吸波体的设计。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产业化 下载:94 浏览:519

杜海顺 刘超 张苗苗 孔庆山 李滨 咸漠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纳米纤维素因其独特的结构及优越的性能引起了学术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日渐成为新材料和纤维素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木质纤维资源为原料,可分离出两种主要类型的纳米纤维素:纤维素纳米晶体(CNC)和纤维素纳米纤丝(CNF)。本文详细综述了CNC和CNF的制备方法,着重介绍了近几年新兴的制备方法,包括可回收的有机酸水解法综合制备CNC和CNF,美国高附加值制浆(AVAP)法制备木质素包覆的CNC和CNF,低共熔溶剂预处理结合机械剪切高效制备CNC和CNF,以及微极性环境下可调控机械剥离制备亲疏水性CNF等。同时,讨论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介绍了国内外纳米纤维素的产业化研究进展。最后,我们提出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未来将朝着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木质素基碳纤维制备的研究进展 下载:90 浏览:481

刘兰燕1 宋俊 1程博闻1 薛文池1 郑云波2 《新材料》 2018年10期

摘要:
木质素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并且可再生、碳含量高,将其应用于碳纤维的制备有着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简要介绍了木质素基碳纤维的发展进程,详述了硫酸盐木质素、有机溶剂型木质素和蒸汽爆破木质素的来源、结构差异及其碳纤维制备工艺过程进展,通过对比得出硫酸盐木质素是制备低成本碳纤维的最佳木质素原料,同时指出了木质素制备碳纤维的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木质素制备碳纤维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羽毛角蛋白/PVA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 下载:86 浏览:472

何明1 窦瑶1 陈曼2 尹国强2 崔英德1,3 陈循军2 《新材料》 2018年7期

摘要:
以羽毛角蛋白(FK)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水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FK/PVA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复合纳米纤维中FK与PVA的相容性,研究了FK的添加对纤维膜微观形貌、结晶度、热稳定性、亲水性等性能的影响。SEM结果表明,在聚合物总质量分数为14%的条件下制备的FK/PVA复合纳米纤维,表面平整光滑,平均直径为250~320nm,FK含量越大,直径越小。FTIR结果表明,FK与PV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分子间存在氢键作用力。XRD结果表明,FK的加入破坏了PVA分子的规整排列,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结晶度下降。TG分析与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FK配比的增大,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热稳定性和亲水性均得到提高。

苎麻纤维增强原位阴离子聚合尼龙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载:88 浏览:466

刘光志1 李伟1,2 费又庆1 《新材料》 2018年6期

摘要:
以己内酰胺为单体,经热处理的苎麻纤维(RF)为增强材料,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VARTM)成功制备了苎麻纤维增强原位阴离子聚合尼龙6(APA6)复合材料。主要研究了热处理前后苎麻纤维表面官能团、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变化,并对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当热处理温度为280℃时,苎麻纤维表面的羟基数量显著减少,结晶度略有降低,拉伸强度和模量有所下降,但苎麻纤维的形貌未有明显变化。RF/APA6复合材料中苎麻纤维与树脂的界面结合良好,与APA6相比,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略有提高,拉伸模量和弯曲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高应变率下多尺寸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动态压缩力学性能研究 下载:89 浏览:485

梁宁慧1,2 杨鹏1,2 刘新荣1,2 钟杨1,2 郭哲奇1,2 《新材料》 2018年5期

摘要:
采用Φ74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试验装置,对两种尺寸聚丙烯细纤维和一种尺寸聚丙烯粗纤维单掺及混掺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冲击压缩试验,对比分析粗、细纤维及不同纤维掺量比的多尺寸纤维混凝土试件在五种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压缩强度、动态压缩变形、动态压缩韧性和破坏特征,研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应变率的增加,素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的动态压缩强度、动态压缩变形和动态压缩韧性表现出显著的应变率效应;在试验应变率范围内,粗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最高,相对素混凝土增幅为132.36%213.85%;多尺寸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动态强度增长因子与素混凝土基本一致;掺入多尺寸聚丙烯纤维可有效增大混凝土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峰值应变和动态极限应变;多尺寸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极限韧性较高,其中细聚丙烯纤维含量为1.2kg/m3时混凝土动态极限韧性最高,增幅为121.11%。

复掺钢丝绒纤维/水镁石纤维沥青胶浆性能研究 下载:89 浏览:472

刘子铭1 陈华鑫1 熊锐1 王泳丹2 王小雯1 《新材料》 2018年5期

摘要:
通过改变纤维总掺量和两种纤维的体积比,采用延度试验、锥入度试验、布氏旋转粘度试验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研究了混杂纤维沥青胶浆的低温延展性能、抗剪切性能、粘度特性及高温流变特性,同时借助扫描电镜(SEM)对其试样断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胶浆的低温延展性随纤维掺量的增大而降低;在6%纤维总掺量范围内,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大粘度逐渐增大,且增大的幅度减小;当钢丝绒纤维与水镁石纤维体积比为6/4时,沥青胶浆的车辙因子(G*/sinδ)、抗剪强度达到最佳值;将两种纤维混杂掺入沥青胶浆中,充分分散,其与沥青粘结良好,发挥了增粘和桥接作用,提高了沥青胶浆的整体稳定性和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

饲粮中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水平对奶牛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 下载:12 浏览:429

边佳伟1 陈凤亭2 李妍3 李秋凤2 曹玉凤2 刘博4 李建国2 高艳霞2 《当代畜牧兽医》 2018年9期

摘要:
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通过影响反刍动物的生理活动,使唾液中缓冲物质更加高效的中和酸性物质,确保了瘤胃健康,使瘤胃内环境趋于稳定,缓解患瘤胃亚急性酸中毒的现象。可提高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因此本文对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为奶牛饲料营养配制标准提供参考。

紫外诱变结合驯化提高酿酒酵母对抑制物耐受性 下载:86 浏览:506

林贝 李健秀 刘雪凌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提高工业酿酒酵母Sc4126对木质纤维素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发酵抑制物的耐受性。[方法]采用紫外诱变结合驯化对工业酿酒酵母Sc4126进行选育,对筛选出的三株菌株Sc4126-1、Sc4126-2、Sc4126-3在复合抑制剂和单一抑制剂存在下对比考查其发酵性能。[结果]相比原始菌株,3株菌株对抑制剂的耐受性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在复合抑制剂存在下,优势菌株Sc4126-1发酵时间为48 h,乙醇平均产率0.19 g/L·h,而原始菌株Sc4126发酵时间138 h,乙醇平均产率0.06 g/L·h,相比原始菌株,优势菌株发酵时间缩短65.22%,乙醇平均产率提高2.17倍。对于单一抑制剂,改造后的菌株对糠醛、香草醛的耐受性明显提高,而对乙酸的耐受性提高较少。[结论]通过紫外诱变结合驯化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工业酿酒酵母Sc4126对抑制剂的耐受性。

电池玻纤隔膜废水处理工程 下载:83 浏览:438

高彦杰 《能源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电池隔膜制品产生的废水呈酸性,含玻璃纤维,含胶体呈乳白色,废水投加絮凝剂极易容易形成絮体,针对该类废水采用中和沉淀+溶气气浮系统处理工艺,出水达到《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三级排放标准,污泥处理后含水率≤80%。

神经元简易模型的制作与利用 下载:78 浏览:502

王乃平1 王梓皓2 《生物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神经元衍生的"一般概念"有神经元胞体、轴突、树突、神经末梢、神经纤维、神经、灰质、白质、神经中枢,进而到脑和脊髓等。学生通过制作神经元简易模型,利用该模型逐步组装模拟并阐释相关的"一般概念",借助概念图的绘制,可以更好地构建神经系统的概念体系。

HCC纤维增强复合防腐内衬在南堡油田管道腐蚀治理中的应用 下载:52 浏览:339

龙志宏 蔡彪 马国武 李俊超 《石油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结合冀东油田南堡联合站至NP 2-3平台长22.6 km、规格为D273 mm×7.6 mm输油管道的防腐治理项目,从管道内防腐的前期准备、管道断管分段和流程改造、喷砂除锈和除尘、材料准备、内衬层施工、湿膜厚度检测、内衬层固化、内衬层检验、接头补口、现场恢复等方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针对滩海地区、高腐蚀环境下运行的管道,采取二次防腐工法进行防腐治理的技术方案。工程实践证明,该工程实施了此防腐方案后,其内防腐涂层的涂覆性和技术性能指标良好,显著地提高了该输油管道的运行安全系数。

纤维素酶提取楮实子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下载:77 浏览:502

​任欢欢1,2 马花1 石鹏霞1 武泽1 王江丽1 陈泽林1 张继1,2 《生物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以楮实子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法研究楮实子多酚的提取工艺,以单因素实验(纤维素酶含量、浸提时间、液料比、浸提温度和p H)为依据,选取浸提时间、液料比、浸提温度和pH等4因素,以楮实子多酚提取率为指标,通过4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了楮实子多酚提取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浸提时间150 min、液料比35∶1 mL/g、浸提温度70℃、pH6.10,楮实子多酚提取率达到39.67 mg/g。并通过2种体外抗氧化实验(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铁氰化钾还原法),证明楮实子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阻燃中密度纤维板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下载:51 浏览:388

钱雪1 孙伟2 魏松艳2 《林业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本文对国内外阻燃中密度纤维板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硅藻土合理开发及其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对环保阻燃纤维板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钢纤维体积率及基体强度等级对SFRLC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下载:64 浏览:389

商冉 《建筑技术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潮流,建筑材料混凝土正朝着高强轻质、节能环保等多功能方向发展。钢纤维陶粒混凝土(SFRLC)应运而生,减少了能源的过渡消耗,满足了我国对经济高速增长和建筑行业的需求,其集中了轻骨料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的优点,不仅轻质、环保,且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基体强度等级(LC20,LC30,LC40,LC50,LC60,LC70)、钢纤维体积率(0%,1%,1.5%,2%)为试验变化参数,研究其对SFRLC各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对今后的工程实践和规范修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现役混凝土板梁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效果研究 下载:71 浏览:415

王媛媛 《建筑技术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针对采用预应力碳纤维板材加固的现役开裂钢筋混凝土板梁开展静载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研究预应力碳纤维板材加固法对提高钢筋混凝土板梁的承载力、抑制裂缝发展的作用,并与常规加固方法比较,验证该加固方法的效果及其优势。

磺化预氧化聚丙烯腈纤维催化的Beckmann重排反应 下载:32 浏览:335

钟少锋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5期

摘要:
通过静电纺丝和预氧化制备了一种预氧化聚丙烯腈超细纤维(PrePANF),然后与氯磺酸反应引入磺酸基团,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纤维状固体酸(SPrePANF)。采用扫描电镜仪(SEM)、红外光谱仪(FT-IR/ATR)、X-射线衍射仪(XRD)和元素分析仪(EA)对SPrePANF的微观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结果表明:预氧化作用使线性聚丙烯腈分子链形成了芳环结构,并通过磺化反应在芳环上引入了磺酸基。Beckmann重排反应催化结果表明:SPrePANF对二苯甲酮肟的Beckmann重排反应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而且纤维膜结构使该催化剂可以方便地回收再利用,重复使用4次后仍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MMA-BA-AA共聚反应中单粒径产物影响的研究 下载:23 浏览:249

尚成新1 郭志成2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4期

摘要:
选择羧甲基纤维素(CMC)作为稳定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进行共聚合成了MMA-BA-AA共聚乳液。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用量、引发剂用量、功能单体用量、单体用量和MMA/BA配比对乳液的影响。结果显示,羧甲基纤维素效果显著,既是稳定剂又是接枝底物,CMC用量为0.4%~0.5%,引发剂用量为0.2%~0.35%,丙烯酸AA用量为1%~2%,单体总量应低于45%,MMA/BA配比为1/1~9/7时,制备的乳液较好,且粒径分布呈单峰状态。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