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 下载:123 浏览:1550

陈兵 《预防医学杂志》 2023年2期

摘要: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用护理干预,参照组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理状态水平和生活质量水平均优于参照组,呈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病情的恢复,可广泛推广使用。

舒适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下载:181 浏览:2492

夏慧忠 史生萍 《国际护理学》 2021年4期

摘要:
目的:研究舒适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筛取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1:1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在不同小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开展组间对比。结果:接受舒适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Brunnstrom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护理满意度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采用舒适护理来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服务,可以更好的保证患者的预后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急性颅脑损伤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效果观察 下载:268 浏览:2633

任镜成 《诊断医学》 2023年10期

摘要:
目的:对急性颅脑损伤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开展本次研究所应用的研究对象为5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间最早是2018年5月,最晚是2019年5月,对其CT、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损伤类型主要可以包括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原发性出血、原发性神经损伤以及继发性损伤。结论: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使用CT、MRI进行临床诊断,可将CT作为对患者进行初始评估的首要方式,并且最为适宜的检查方式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神经状态稳定性选择CT、MRI或是二者结合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的CT扫描结果显示正常但是GCS评分相对较低,则应立即为患者实施MRI检查。

球囊扩张术联合低频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229 浏览:1569

徐迪 褚晓晴(通讯作者) 《临床医学杂志》 2022年10期

摘要:
观察尿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低频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选取80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为期8周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尿导管球囊扩张术和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取电视荧光吞咽造影检查、洼田饮水试验、摄食-吞咽功能障碍评估、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进行疗效评估。在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各评分均有效果,且观察组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因此尿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可以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进食情况,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183 浏览:1353

邓诗卓 《临床医学杂志》 2022年5期

摘要:
随着交通、建筑与工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各类意外事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急性颅脑损伤是意外事故中较为常见且危重的损伤类型,是指患者颅脑在外界暴力因素作用下出现骨折、出血、挫裂等各种损伤。而人体颅脑结构复杂且脆弱,一旦受损可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运转,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且治疗难度高。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与CT检查均能具有较高诊断率,但相比之下核磁共振检查准确率更高,具体需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浅谈6S管理法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绿色急救通道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92 浏览:3296

刘惠芳 《中国医学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
目的:针对患有颅脑损伤的神经外科患者,在绿色急救通道应用6S管理方法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抽选某医院神经外科在2019年2月-2020年8月接诊的372例患有颅脑损伤病症的患者,分两组按照医院内所规定的常规流程与标准或者是应用6S管理法来展开绿色急救通道工作,各组人数均为166,分别为一般护理组和6S管理组,在研究中,需要对两组患者的检查与治疗阶段所消耗的时长以及总体护理满意度情况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S管理组患者在入院处置、特殊检查、急诊到手术、入院到手术等几个阶段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长要明显短于一般护理组,且其护理满意度要比一般护理组高出14.91个百分点。结论:对患有颅脑损伤的神经外科患者进行绿色急救通道管理时,应用6S管理法来展开工作,可以实现抢救成功率的提升,让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救治,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应该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观察保护性约束护理在神经外科躁动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304 浏览:2986

肖庆梅 《中国护理学报》 2021年6期

摘要:
针对神经外科躁动病人在进行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探讨对其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9年4月—2020年6月接受诊治的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躁动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人自身的意愿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病人选择使用常规约束护理管理模式,研究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保护性约束护理管理。针对约束相关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质量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从研究期间获取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使用保护性约束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整体提高病人的疾病治疗效果提高病人对于护理质量的评分控制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病人和病人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也在整体提升。结论:为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造成病人提供护理管理操作时,优先选择保护性约束护理模式,可以控制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整体提高巡视记录单填写资料,以及病人和病人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 下载:277 浏览:2947

周红 何婕 《中国护理学报》 2021年3期

摘要:
探讨研究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于本院行颅脑损伤手术治疗患者中抽出76例,以观察、对照形式分组。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镇痛、镇静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镇静镇痛护理,观察组选择实施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NRS评分、Ramasy评分、IC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 行颅脑损失术治疗患者术后配合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措施,能将药物的镇静、镇痛效果发挥至最佳水准,降低患者颅内压,值得推广。

针对性护理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298 浏览:2063

陈雪琴 《中国护理学报》 2021年2期

摘要:
探讨针对性护理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神经科2018月3月~2020年3月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70)与对照组(n=70),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GCS评分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与护理前相比,GCS评分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对,实验组的评分更高(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减轻患者的昏迷状态,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下载:51 浏览:610

王琪 罗家莉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7期

摘要:
探究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23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且以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进行对比研究。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奇偶数分组,对照组施行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施行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护理,两组各有患者50例。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进程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中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 NDS)统计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包括消化道出血、喂养不耐受、肺部感染、压疮、DVT的案例数与占比。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少于对照组4h/5h/2d.4d。护理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NIHSS、NDS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1分、4分。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概率偏低,总概率为10%,对照组总概率为24%。(P<0.05)。结论: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加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的进程,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