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LabVIEW与IMAQ Vision的智能插装系统 下载:12 浏览:435

周龙福1 刘超2,3 《传感器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针对人工插装撑簧圈效率低、一致性差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连接器撑簧圈智能插装技术。首先,采用IMAQ Vision视觉模块获取工件图像,利用二值化实现图像特征与背景的分离;然后,采用Remove函数去除大量小斑点和边界目标干扰,利用形态学闭操作实现插孔细小沟壑的填充,结合几何匹配实现工件特征主键角度计算;最后,通过Particle Analysis函数计算任意芯数孔位坐标以实现撑簧圈的智能插装。现场采用5种规格工件进行插装测试,结果显示撑簧圈完全正确插入插孔中,合格率达到100%,实现了撑簧圈的智能插装。

智能课堂监控与分析系统 下载:86 浏览:510

戴振泽 施艳 郑少伟 郭梓文 丁王斌 《软件工程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为解决传统监控系统耗时长,效率低,可靠性差等问题,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监控系统进行改进提升,设计一个智能课堂监控与分析系统。该系统综合使用Java编程技术、图像视频处理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进行智能地识别与分析,实现从人工监控到智能监控的转变,从而大幅提升课堂质量管控。

利用人工智能案例推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 下载:85 浏览:306

李超群1 张玉洁1 蒋良孝2 《数学应用》 2020年10期

摘要: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概率统计的支持,在概率统计的日常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案例的介绍,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举例的方式说明了概率统计的理论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为利用人工智能案例推动概率统计的课程教学提供了示例.

人工智能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下载:63 浏览:449

苗立志 杨立君 黄毅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1期

摘要:
随着测绘行业技术智能化发展,传统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完全满足智能化测绘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人工智能背景下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亟需改革的培养模式。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与优势,以及智能化测绘的发展趋势,在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类课程,增加了人工智能类课程,整合和优化了课程体系设置,建立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新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交叉融合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人工智能类的相关课程,为培养适应未来智能化测绘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近期研究热点介绍 下载:23 浏览:262

朱永利1 石鑫2 王刘旺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大数据驱动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由传统知识表示转向深度、自主知识学习,不再需要人的过多干预,展现出了更加智能的一面。近年来,深度学习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热点。该文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的特点、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了新一代智能方法研究趋势及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基于分布式机器学习和增量学习的解决方法,旨在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基于启发式的约束满足问题AC系列算法改进研究 下载:89 浏览:501

蒋李鸣 吕佳宇 何哲华 冯泽斌 《软件工程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约束满足问题是人工智能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研究结果在符号推理、系统诊断、真值维护系统、资源分配和产品配置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局部相容性定义了约束满足问题在约束传播过程中必须满足的性质,是约束传播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对于较为复杂的相容性问题中的AC系列算法的改进可谓难上之难。本文围绕着以弧相容、Singleton弧相容为代表的相容性技术和求解算法展开,主要针对AC-2001算法、SAC算法等进行优化改进,重点基于启发式进行改进,使之获得了更快的筛选速度。尤其对于SAC算法,大大减少了约束检查次数,获得了较为成功的基于启发式的改进结果。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综述 下载:34 浏览:365

朱永利1 尹金良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运行能力。按早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包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的应用情况,并重点介绍了21世纪初出现的相关向量机的特点、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下法学教育变革的思考 下载:88 浏览:496

顾丹 《当代市场营销》 2018年12期

摘要:
法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广泛运用,最终必然会逐渐影响到法学领域,也会对我国的法学教育产生所未有的变革。本文正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法学教育的影响,揭示了人们对法学教育定义的新认识,对法学教育变革的新思考。

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发展对大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下载:76 浏览:407

鲁晓磊 吕学斌 《数学应用》 2020年10期

摘要:
大数据时代,以数据为载体的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应用数学学科的进步.在此背景下,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成为必需,以适应社会新时代的发展.结合自身的教学改革实践,探讨如何从基本的大学数学内容出发,进行拓展,向学生介绍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增加数学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理解.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监控系统的应用 下载:14 浏览:148

金坤 《电路系统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基于电力监控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联到电网的稳定运行,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内容包括采集与处理数据、监控报警功能、自动生成报表,以及电力故障的实施监控。

“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人工生态系统优化”一节情境教学 下载:88 浏览:491

陈佳健 《生物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在"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人工生态系统优化"一节的教学中,以"团结村鱼塘生态系统、水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的优化"为情境展开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提出优化方案,并进行组间的分享和进一步完善,从中提取出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教师结合具体的优化措施对学生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深化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责任的理解。

高寒沙地中间锦鸡儿人工林根系分布及林下土壤特性研究 下载:22 浏览:350

张立恒1,2 李清雪1,3 王学全1,3 贾志清1,3 陈新均1 《土壤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以流动沙丘为对照,通过对3、5、10、16和30 a生的中间锦鸡儿人工林根系和林下土壤进行研究,揭示人工林根系分布及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对林下0~80 cm土层的根系和土壤分别进行采集,并用EPSON10000XL扫描仪和WINRHIZO系统对根长(L)、表面积(S)和生物量(B)进行测定分析,同时测定土壤容重和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根系主要分布于0~40 cm土层,根系L、S和B随林龄增大而增大,且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其分布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相对于流动沙丘,3 a和5 a生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不明显,但随着林龄增大,林下土壤性质发生明显变化。16 a和30 a生人工林下土壤容重明显减小,分别与L、S和B呈显著负相关(P <0.05);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增加,尤其在根系大量分布的浅层土壤大幅增加,分别与L、S和B呈显著正相关(P <0.05);而土壤全磷和全钾增加不明显,分别与L、S和B相关性不显著。3种径级(细、中、粗)根系中,细根和中根的L、S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粗根的L、S和B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由此可见,中间锦鸡儿人工林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有利于林下土壤结构优化和养分的增加。

基于词性软模板注意力机制的短文本自动摘要方法 下载:47 浏览:356

张亚飞1 左一溪2 余正涛1,2 郭军军1,2 高盛祥1,2 《人工智能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任务中,带有直观主谓宾结构的摘要句语义完整性较强,但词性组合对该结构具有约束作用.为此文中提出基于词性软模板注意力机制的短文本自动摘要方法.首先对文本进行词性标记,将标记的词性序列视为文本的词性软模板,指导方法构造摘要句的结构规范,在编码端实现词性软模板的表征.再引入词性软模板注意力机制,增强对文中核心词性(如名词、动词等)的关注.最后在解码端联合词性软模板注意力与传统注意力,产生摘要句.在短文本摘要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通信辅助作业软件研究 下载:36 浏览:378

冯普胜 王懿 王志鹏 《电路系统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结合鄂尔多斯电业局实际情况,依托于移动终端和智能语音技术,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具有优秀人机交互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通信站移动运维软件。

高灵敏度MEMS压力传感器的设计与模型仿真 下载:71 浏览:469

李阳 曹民 胡秀娟 《数据与科学》 2018年2期

摘要:
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人员对高灵敏度的的微型压力传感器的迫切需求,设计基于惠斯通电桥的MEMS压力传感器。相比于其他传感器,微机电压力传感器尺寸更小,灵敏度更高。传感器表面的压敏薄膜中制有惠斯通电桥电路,电桥的输出电压与应力大小呈线性关系,输出电压的大小则表示压敏薄膜的灵敏度高低。通过ANSYS软件建模仿真来研究压敏薄膜的尺寸,材料与结构,找出薄膜参数与传感器灵敏度的数据关系,借助数据分析得出最优的设计选择。

桂南沿海诸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下载:13 浏览:399

王丹媛1 卢远1 刘斌涛2 黄萍1 《土壤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桂南沿海诸河流域人口密度大,土地垦殖率高,降雨充沛且暴雨、台风天气多发,降雨侵蚀力极高,水土流失问题是当地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鉴于此,以土壤侵蚀通用方程USLE为基础,利用我国已有的水土流失各个因子的研究成果,选取最适合桂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因子计算方法,定量评估该流域土壤侵蚀情况,土壤侵蚀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人工桉树林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土壤侵蚀整体呈现范围广、侵蚀破碎等特点,流域平均侵蚀模数146.93 t km-2a-1,土壤年均侵蚀总量为360.67×10~4 t,从空间分布上看,侵蚀主要集中大风江和防城江流域。合理开展5°25°旱地及桉树的种植方式,为构建良好的广西桂南地区农业生态发展、水土流失治理起到促进作用。

人工岛固化土临坡堆载对护坡稳定的影响研究 张书红 下载:74 浏览:564

张书红 《石油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人工岛在生产运营过程中钻井作业产生的大量固化土和所需物资输送车辆的停放会在岛面形成附加堆载,可能会破坏人工岛的稳定平衡。通过现场调查,了解了南堡油田人工岛固化土堆放和车辆荷载现状,通过室内试验给出了固化土的密度指标,通过采用简化Bishop法和Morgenstern-Price法建立计算模型,进行了人工岛护坡整体稳定性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固化土临时堆载和车辆荷载降低了护坡的整体稳定性,但在固化土和车辆临时荷载作用时,人工岛护坡的整体稳定性满足要求;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具体指出固化土堆放范围应限定在人工岛道路外现有区域,堆放高度不大于10 m。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下载:52 浏览:322

魏伊非 《电路系统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其发展未来进行了展望。又对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大数据三项技术进行了原理、优势、不足等角度的分析。最终将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相结合,阐述了以上三种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中,计算机视觉的应用以实例为背景进行阐述。

人工智能在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下载:50 浏览:342

杜明桐 《电路系统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对更好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电气自动化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工智能的特征与应用分析 下载:55 浏览:354

李瑞驰 《电路系统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分析在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计算机数据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分析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