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张翎小说的创伤叙事 下载:45 浏览:383

花宏艳 《中国文学》 2020年7期

摘要:
创伤叙事是张翎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她最有力的叙事方式之一。从创伤发生机制来说,创伤使受创者的自我解体,于存在中制造破洞,具有延迟的效应。创伤症候在张翎小说中的表现是多样化的,创伤叙事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呈现,而在于治疗。将不堪回首的过往、充满羞耻感的历史放在阳光下曝晒,张翎小说的主人公通过直面现实,正视自我,完成了创伤治疗。在灾难和绝境面前,人性所发生的变化和逆转,正是受创者重建自我,形塑未来的过程,这也是创伤叙事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刘恒研究的误区 下载:68 浏览:378

李莉 《中国文学》 2020年7期

摘要:
刘恒是当代文坛中颇富思想深度的作家。但刘恒研究中却存在某些浮浅现象、轻率态度、草率结论。笔者力求以求实的姿态,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得出与既成观点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透过刘恒之"论"论刘恒。

民国所刊“国文成绩”类出版物述论 下载:62 浏览:406

王逊 《中国文学》 2020年6期

摘要:
民国时期"国文成绩"(即学生作文选)的编辑、出版是一重要且特别现象,数量大、范围广,兼具教育、商业、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及影响。这些以文言文为主的习作对于我们的写作教育可能缺少足够的直接借鉴价值,但作为历史资料却可以深化我们对民国教育事业及思想文化的认识。

1930年代“赛金花”题材戏剧禁演史实考论 下载:55 浏览:364

艾立中 《中国文学》 2020年6期

摘要:
从20世纪初的庚子事变以来,以"赛金花"为题材的文艺创作绵延不绝,成为文艺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1930年代中后期,夏衍《赛金花》和熊佛西《赛金花》先后问世,名噪一时,但在1937年3月两剧同时被国民党当局禁演。先前还有一部京剧《赛金花》在1934年被禁演。这些戏剧的禁演既和国民党的戏剧审查政策有关,又和德国大使馆的干预密不可分。国民党政府在查禁过程中,既要宣传民族精神,又因国力羸弱而受制于列强,处于一个被动、尴尬的境地。

“科学家英雄”的诞生及其后果——论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下载:66 浏览:383

李静 《中国文学》 2020年6期

摘要:
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发表后,旋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本文从其巨大的影响力入手,探讨为何是数学家陈景润这一距离传统英雄形象最远的人物引发了时代最普遍的激动。通过梳理书写陈景润的文本序列,本文发掘出同时期秦牧的《探访"科学怪人"陈景润》一文作为参照,凸显《哥德巴赫猜想》以"爱"与"美"为主轴的主体抒情机制。正是这一机制,为"知识分子英雄"的诞生提供了必备的共情基础。在书写知识分子之美的同时,徐迟还借助仙鹤意象巧妙地解构了此前一个历史时期奉行的"又红又专"的政治意涵。而陈景润之"专",又在徐迟笔下被具象化为一个成功登顶的过程,因而被许多读者视为励志型读本,兼具个体解放与成功学的因子。对"专"的极致追求,在产生"解放"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至今的社会后果。

鲁迅晚年在日本侵华问题上的预感与忧思 下载:62 浏览:364

王彬彬 《中国文学》 2020年6期

摘要:
"九一八"之后,鲁迅便经常或直接或间接地谈论抗日救亡问题。鲁迅预感到日本必不会仅仅以侵占东北为满足,必定欲将整个中国置于其铁蹄之下.;而鲁迅同时预感到,日本人侵占中国后,必定实行残酷的文化专制,以达到在精神上愚弄、麻醉中国人的目的,而中国人的奴性则将进一步加剧。鲁迅为此忧虑不已。鲁迅晚年时时谈及金元和"满清"这历史上两次奴于"异族"的情形,就是为了警醒国人。鲁迅晚年更有一种"明末情结",因而谈及明末的文字特别多。这是因为在鲁迅看来,明末社会的腐败、黑暗和剿杀清流,正是导致亡国于"满清"的根本原因,而现实又与明末极其相似。总之,"九一八"之后,鲁迅是十分关注日本侵华问题的,是时刻顾念着国家的安危的。

立象尽意与对照批判——《藤野先生》内外 下载:57 浏览:387

刘彬 《中国文学》 2020年5期

摘要:
本文从"怎么写"的视角重新审视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了什么",认为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精心建构的"文学起源神话",其中蕴藏着鲁迅最基本的文学模式与精神结构,并反映了他"立象以尽意"的写作观念与技术。鲁迅惯有的校雠式思维使他在叙事中有意无意地大量使用对比手法,从而在《藤野先生》中构成了多重维度的对照批判。鲁迅的作品常在文体上出现"越轨的笔致",他从来不拘泥于文体,不惮于游走在各种规范之外,《藤野先生》是小说还是散文的争论反映了我们对鲁迅的文体观念认识不足。

抗战时期老舍在兰州的两次演讲 下载:62 浏览:361

郭国昌 《中国文学》 2020年5期

摘要:
抗战时期,老舍作为"文协"的代表参加了北路慰劳团到西北慰劳抗战将士,并沿途开展了一系列文艺活动。由于文献史料的匮乏,到目前为止老舍的"西北之行"并没有完整呈现出来,而且充满了太多错讹。本文借助新发现的老舍佚文《抗战与戏剧》及其他文献力图还原老舍在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大后方的两次演讲,展现老舍的文艺为抗战服务的战时文学理念。

鲁迅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托尔斯泰主义”的对话——以《工人绥惠略夫》的翻译为媒介 下载:64 浏览:353

范国富 《中国文学》 2020年4期

摘要:
列夫·托尔斯泰并非如尼采那样内置于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而是作为鲁迅经常与之对话的对象存在着。鲁迅与托尔斯泰展开的对话,并不止于托尔斯泰的思想与文学本身,而且延伸至托尔斯泰影响下的文学传统以及文化学说。本文以鲁迅翻译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为媒介,联系其周边的历史事件,考察鲁迅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托尔斯泰主义"的对话。与以往"影响研究""比较研究"范式相比,本文着重以"对话"介入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及其外延托尔斯泰主义关系的考察,且在立体化的历史语境下,发掘"托尼学说"深的意味。

魏连殳的客厅——《孤独者》中的空间移动及其衍义 下载:49 浏览:337

刘潇雨 《中国文学》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尝试以空间移动为视角解读鲁迅小说《孤独者》。从喻示家族伦理的本家厅堂到虚构"悬置"的客居之厅,《孤独者》在处理两个"纠缠的自我"之间的张力时,是借"客厅"这一重要的空间因素得以实现鲁迅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建立以及行动的差异的展示。魏连殳的客厅不仅仅作为叙事空间参与着小说的情节结构,同时也在象征诗学的意义上烛照了1925年鲁迅的生存境遇与精神自新。最终第一人称叙事者"我"走出魏连殳的客厅,鲁迅以穿越了不同空间的"声音"的"回响"传递了作为内面自我的孤独者主体的谱系继承与历史选择。

后“大革命”语境下“亭子间文化人”历史考辨 下载:53 浏览:390

吴述桥 《中国文学》 2020年4期

摘要:
1927年,国家已经名义上统一,但国内政治形势复杂。后"大革命"语境对重新认识亭子间文化人而言十分重要。本文从后"大革命"语境出发重新考察,发现他们远远大于左翼文化人的范畴,还包括托派、国民党改组派、第三党等,是中国第三代激进主义者。亭子间文化人承载着大革命余绪,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新书业繁荣有直接关系。

“后五四”时期的青年与导师关系——以1920年代高长虹与鲁迅的争论为线索 下载:57 浏览:369

张学谦 《中国文学》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以高长虹与鲁迅之间在1920年代的争论为线索,以两者在争论前后的心态变化以及争论后的差异性的反思情况为视角,探究在1920年代知识青年与青年导师之间由"你的就是我的"到"打杀"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不仅促使鲁迅重新审视了新文化运动后形成的知识青年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其促使一批知识青年完全重构了自己的思想意识、社会身份以及自己的人生道路。

“两个口号”论争前夕鲁迅眼中的上海文坛与革命危机 下载:55 浏览:398

付丹宁 《中国文学》 2020年4期

摘要:
关于"两个口号"论争中的鲁迅,我们习惯于在周扬和胡风的对峙间寻找其位置。然而,鲁迅介入论争,是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的。对于他来说,战前的上海文坛代表着革命特别的一种形态:危机中的革命。在左联之外,与傅东华、郑振铎、茅盾等"《文学》社"同人的关系,是鲁迅形成这一判断的重要前提。对此加以钩沉,将使我们得以理解鲁迅最后一年间的种种选择,并把握鲁迅眼中那不会在"联合"中解除的革命危机。

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艺术反思 下载:48 浏览:378

曹文慧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拓宽了新生代小说的传播路径,为当下的影视改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在主题话语、人物形象及商业元素的通俗性转换上还存在提升的空间,影视导演在改编中的选材意识、重新调理以及对受众群体的重视,也将影响改编后影视艺术内涵的重塑与升华。

中西认知的“误会”与观念的碰撞——论英人傅兰雅的晚清时新小说征文 下载:67 浏览:361

梁苍泱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英人傅兰雅的求著时新小说活动发生在"小说界革命"前数年,是晚清小说理论和创作的重要探索。征文要求和作品实绩体现了中西小说观念的碰撞。该批作品的文学价值不孚期望,重要原因之一是傅氏未在中文启事突出对有情节的叙事性作品的期待,彼时中文阅读圈也尚未形成叙事性为"小说"核心属性的共识。但部分应征作品尝试突破传统小说模式,明确提出"章回小说"概念,成为认识晚清大众小说观念的难得实例。

民初政治小说《极乐地》的文学史意义 下载:48 浏览:388

晋海学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鲁哀鸣的《极乐地》是民初政治小说中的杰作,其价值主要体现为:第一,通过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积极引入,《极乐地》把近代政治小说中的理想叙事推到了"主义"化的新阶段;第二,《极乐地》基于无政府主义立场对时代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改造了清末政治小说寄希望于未来的乌托邦叙事模式,建立起运用思想理论来处理现实的传统,对后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有启示作用;第三,《极乐地》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充满悖论,既有强烈批判,也有悄然借鉴,这既有别于清末作家的立场,也不同于革命文学家的态度。总体而言,《极乐地》无论叙事模式,还是问题立场,抑或是文化态度,均蚀刻着近代政治小说运行的轨迹,是近代政治小说演进中的一个重要标识物。

“国语运动”中的台湾话文论争——1930年代台湾文学的语言问题与“民族形式”之难 下载:54 浏览:394

欧阳月姣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1930年代的乡土文学/台湾话文论争,一方面是"五四"新文学进入台湾以后所引起的自发和自律的"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深入和延续;另一方面是对抗日本殖民者强制普及的"国语"(日语)教育进程中愈发深重的"汉文危机"而产生的汉语文改造与保存的实践运动。本文试图以东亚的"国语运动"为背景、以"民族形式"为理论入口,将这场论争的复杂面向,还原到当时的殖民统治、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语境下,发掘论争中有关地方语言和文学形式问题所指向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分裂与想象性弥合。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台湾自然书写 下载:57 浏览:394

魏雪慧1,2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台湾自然书写自1970年代末发端至今,涌现出一批女性书写者,她们不以感性的私语抒悲遣怀,而是选取男女平等的社会公民姿态,表现出清晰可辨的生态女性主义色彩,显示女性书写由"私人领地"向现代"公共空间"的开拓。本文梳理几位台湾女性自然书写者的创作流变,认为1980年代后期,是台湾生态女性主义创作的转型期,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文体由"社会批评"式报导文学,转向审美意味的"女性智性书写";二是书写对象由"荒野写作"走向"生活的自然";三是由"二元对立"社会批判转变为鲜明女性特色的"还魅式书写"。

周作人翻译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探微 下载:65 浏览:414

陈佳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1920年代初,周作人以《散文小诗》为题发表了《巴黎的忧郁》中八篇散文诗的汉译。笔者将原文、汉译与作为底本的英译、德译互相比对,发现译者更为倚重德译本,这暗示着鲁迅的参与。而出现在台前的西蒙士译本,则提示了周作人与欧洲世纪末文学思潮之间的关联。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市民父亲” 下载:68 浏览:383

姜瑀 宋剑华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本文尝试对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市民父亲"形象进行分析。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经济和学校教育体系在城市中逐渐发展,造成"市民父亲"与孩子处于"分离"的生活状态和生存逻辑之中。"市民父亲"不再是家庭中的道德权威和理想模范,对家庭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父亲在权力等级秩序中的位置松动,有助于父亲在家庭之中自然天性的情感表达。中国现代小说对"市民父亲"的书写,具有情感化的叙事特征,这与新文化运动用"爱"的情感话语取代"恩孝"的权力话语的现代家庭伦理观念相呼应。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