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临床影响 下载:185 浏览:1043

甄敏哲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中,除了身体康复之外,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探讨了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利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研究了150名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心理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心理干预主要包括认知行为干预、心理咨询和家庭支持。结果显示,接受心理干预的患者在焦虑、抑郁症状上的得分有显著下降,生活质量有显著提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此外,研究还探讨了心理干预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身体康复、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研究结果支持了心理干预应纳入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一部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有助于推进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优化。

CTP联合CTA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的价值的临床研究 下载:35 浏览:512

付占伟 《临床医学杂志》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CTP联合CTA指导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期间接诊的7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少数民族32例),全部均提供CTP联合CTA检查,分析CTP联合CTA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的价值。结果:根据随访结果显示,阳性70例、阴性3例;CTA显示,49例阳性、24例阴性;CTP显示,57例阳性、16例阴性;联合CTP、CTA显示,69例阳性、4例阴性。CTA检查和CTP检查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方面无明显差异;联合CTP、CTA的敏感度和准确性均高于CTA检查和CTP检查单项检查,P<0.05。梗死区域的MTT、TTP、Tmax高于半暗带区域、正常对照区域,(P<0.05)正常对照区域的CBF、CBV高于半暗带区域、梗死区域,P<0.05。结论:CTP联合CTA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CTP可以反馈脑卒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通过CTA可以反映脑部血管的阻塞位置,评估脑梗死的面积和具体位置,联合使用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值得推广使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41 浏览:373

李慧川 《中国护理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郑州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病区就诊的43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复发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性、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高血压、白细胞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复发率。

心理护理模式对糖尿病并发脑卒中偏瘫患者干预的效果 下载:97 浏览:860

吴佳丽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 对糖尿病并发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护理指导,通过心理护理模式来提升患者的配合度,缓解负面情绪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方法 筛选我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以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指导,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度及患者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护理指导,一方面加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缓解其焦虑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急性心源性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下载:114 浏览:1352

温馨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浅析急性心源性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进行住院期指导,为患者早日康复提供建议。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源性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此外,在神经功能缺损以及APACHEⅡ评分中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源性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促使胃肠道功能恢复,干预效果确切。

虚拟现实技术功能训练联合平衡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疗效观察 下载:30 浏览:454

王连东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功能训练联合平衡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采取虚拟现实技术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平衡针治疗,两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平衡能力测试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46、4. 47,P <0. 01)。两组患者平衡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 30、13. 57,P <0. 01)。两组MBI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02,P <0. 01)。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应用平衡针不仅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而且可有效促进平衡功能的恢复,亦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高血压脑卒中康复患者静息心率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71 浏览:450

邵俊丽1 惠杰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探讨在三级预防和康复治疗下入院及随访6个月后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功能预后(包括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行康复治疗的107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并对入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评价各组患者的功能预后(包括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指标,比较6个月康复治疗后静息心率结果与功能预后的关系等。结果 (1)依据入院时RHR的不同水平分为RHR<70次(RHR1组),RHR≥70~<80次(RHR2组),RHR≥80次(RHR3组)三组。患者的出入院RHR差值,RHR1组显著大于RHR2组和RHR3组(P<0.05),入院简易精神状态(MMSE)量表评分、随访6个月后MMSE量表评分,RHR1组均显著大于RHR2组(P<0.05)。(2)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RHR和随访6月后RHR是出入院Barthel指数差值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1)慢心率是Barthel指数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2)RHR<70次/分的患者发病时(或者入院时)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较轻。

心理护理与康复训练护理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125 浏览:1135

胡文 陆蓝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研讨对脑卒中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康复训练护理对其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抽选近期经我院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88例,并以随机双盲模式设计组别,对照组44例仅开展基础性护理,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护理条件下开展心理护理+康复训练护理,对比评价两组不同干预阶段的肢体康复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护理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得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更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各评分项(总体健康、生命活力、躯体疼痛及生理功能等)得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护理评价(95.45%)相比对照组(81.82%)明显更好(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康复训练护理计划应用到脑卒中患者的干预中,对促进患者肢体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其高度的护理评价均有良好助益,值得推荐。

评估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降压治疗 下载:75 浏览:458

陈海燕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动态评价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早期降压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明确诊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期间观察组利用TCD动态监测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指导患者急性期的降压治疗药物的使用时机和使用的剂量,对照组根据指南推荐的降压策略适度降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血压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评估入院后第1、3、5、7天两组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改良RANKIN(mRS)量表评价第1、3、5个月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记录脑卒中再发事件,绘制生存曲线,比较脑卒中再发事件的组间差异。结果总共124名患者被纳入该项研究,其中2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出院平均随访期6.4个月。观察组患者24h和72h内平均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指导下的早期降压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入院后第1、3、5、7天的NIH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月后mRS量表评分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随访期间再发脑卒中事件的log Rank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观察组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CD动态监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下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更积极地降压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出院后6个月内再发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

PDCA管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 下载:81 浏览:553

胡传琛 程兴 杨雯 潘小玲 陈红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评估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率,缩短AIS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从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IVT)治疗的AIS患者381例,其中男222例,女159例,年龄32~92岁,平均(67.8±12.8)岁。根据是否应用PDCA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应用PDCA管理模式前138例,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24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总溶栓率、时间窗内溶栓率、DNT及DNT≤60 min比例的差异。结果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总溶栓率由9.50%提高至14.52%,发病时间窗内溶栓率由54.34%上升至89.71%,中位DNT由原来的75 min缩短至43 min,DNT≤60 min比例由33.33%提高至84.77%。结论应用PDCA管理模式可不断优化AIS静脉溶栓流程,提高AIS患者总溶栓率及时间窗内溶栓率,并显著缩短DNT,改善AIS患者预后。

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下载:86 浏览:491

​史宗杰1 郑素洁2 张圣1 施天明1 潘婕1 耿昱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分析其基线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2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及临床预后,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预后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88.9%)血管成功再通,发病至再通时间平均为(418.92±223.96)min;2例(7.4%)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3个月随访时14例患者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3例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其中8例(29.6%)患者死亡。统计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3(12.5,33.8)分vs.35(23,39)分]、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评分[9(8,10)分vs.7(4,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3,P=0.041;Z=-2.387,P=0.017)。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及安全性,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与临床预后有一定关联。

老年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94 浏览:515

​辛华 凌一童 李野 孙蕾 隋世华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83例(缺血性脑卒中121例,出血性脑卒中62例),及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1例进入试验。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血压变异参数,并检测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计算僵硬度指数β。结果脑卒中组血压晨峰(MBPS)、收缩压(SBP)标准差、SBP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CrPWV、IMT及僵硬度指数β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BPS、SBP标准差、SBP加权标准差、SBP变异系数、SBPF及夜间舒张压下降率(DBPF)与CrPWV、僵硬度指数β相关(P<0.05),MBPS、SBP标准差、SBP变异系数、SBPF与IMT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MBPS、SBP标准差、SBPF等多项血压变异参数是僵硬度指数β、IMT及CrPWV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动脉弹性相关,降低血压变异性有利于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下载:57 浏览:487

夏丽萍1 陈建明1 潘琳1 丁海燕1 田亚萍1 张书宁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调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现状,评价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729例,分别予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系统进行血栓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据《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评价规范化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组241例和非抗凝治疗组488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特征,比较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临床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差异性。结果住院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708例(占97. 12%),均有抗凝指征,实际抗凝治疗共241例(33. 06%)(华法令229例,新型口服抗凝药如拜瑞妥12例)。其中评分高危者646例,抗凝235例(36. 38%),评分中危者62例,抗凝6例(9. 68%),抗凝组华法令达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来评估,TTR>60%156例(64. 73%),既往有脑卒中史抗凝率(18. 26%)高于非抗凝治疗(9. 43%)。在年龄、检测INR不方便、HAS-BLED出血风险评估、患者独居比例上抗凝治疗组均低于非抗凝治疗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缺血性脑卒中抗凝治疗组发生率(7. 05%)比非抗凝治疗组(11. 8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抗凝治疗组TTR <60%占76. 47%,两组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低,尤其在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仍以抗血小板为主,不符合抗栓治疗指南,高龄、出血高风险、独居者均限制了抗凝治疗,但抗凝能预防脑卒中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TTR <60%抗凝疗效不足,新型口服抗凝药尚未推广使用。

炎症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相关性 下载:84 浏览:525

张立芳1 李博2 周美宁3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患者发生脑卒中(cerebral stroke, CS)的关联。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无脑血管并发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2例(EH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88例(EH+CS组),同时期常规健康体检成人102例(健康体检组)。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白介素-6(rs572、rs174)、肿瘤坏死因子α(rs308)、CXC型趋化因子受体2(rs1126579)的基因型,并分析各基因型与高血压脑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 IL 6-rs572 GG、GC和CC基因型频率在健康体检组与EH组、健康体检组与EH+CS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 6-rs174 GG、GC和CC基因型频率在健康体检组与EH组、健康体检组与EH+CS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NF-αrs308 GG、GA基因型频率在健康体检组与EH组、健康体检组与EH+CS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NF-αrs238 GG、GA基因型频率在健康体检组与EH组、健康体检组与EH+CS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未检测到TNF-αrs238 AA基因型。CXCR2rs1126579 TC、CC基因型频率在健康体检组与EH组、健康体检组与EH+CS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TT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L-6 rs572 GC基因型、IL-6 rs174 GC基因型、TNF-αrs308 GA基因型、CXCR2 rs1126579 TC基因型患者发生高血压脑卒中的风险增加(OR=1.025、1.756、1.231、2.284;P <0.05);CXCR2 rs1126579 CC基因型患者发生高血压脑卒中风险降低(OR=0.569,P <0.05)。结论炎症因子的基因多态性与EH患者发生CS有关联。IL-6 rs572 GC基因型、IL-6 rs174 GC基因型、TNF-αrs308 GA基因型、CXCR2rs1126579 TC基因型是高血压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CXCR2 rs1126579 CC基因型可能是高血压脑卒中的保护因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82 浏览:415

李慧川 《临床医学杂志》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郑州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病区就诊的43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复发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性、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高血压、白细胞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复发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对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下载:89 浏览:526

王颖 郭培培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对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95例行介入治疗的AIS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脑血管侧支循环代偿是否开放及其程度,分为无侧支循环开放组(35例)、一级侧支循环组(26例)、二级侧支循环组(22例)、三级侧支循环组(12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高脂血症、高血压、饮酒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01、16.974、15.361、10.707,均P <0.05)。各组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85,P <0.05)。相比治疗前,无侧支循环开放组、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患者治疗后1、3、12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减少(F=36.867、25.476、21.063、30.253,均P <0.05);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12个月NIHSS评分较无侧支循环开放组均明显减少(F=19.684、13.582、10.960、15.875,均P <0.05)。二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12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一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比无侧支循环开放组,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后6、12个月mRS评分均明显减少(F=11.681、14.766,均P<0.05);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后6、12个月mRS评分较一级侧支循环组均明显减少(t=3.891、4.356、5.052、4.837,均P <0.05);二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后6、12个月mRS评分较三级侧支循环组均明显减少(t=3.253、2.895,均P <0.05)。结论在行介入治疗的AIS患者中,有侧支循环形成者预后状况明显优于无侧支循环开放者,并且二级侧支循环形成者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改善预后状况方面明显优于一级侧支循环和三级侧支循环形成者。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轻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 下载:63 浏览:506

吴慧君 王立敏 李倩贾 鸿宁 张丽华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轻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发病90天内复发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80例轻度AIS患者并分为A、B组各90例。其中,A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B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时间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END发生、发病90天内复发率和NIHSS评分的情况。结果 B组患者END发生、发病90天内复发率均显著低于A组(P <0. 05);治疗后B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A组(P <0. 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有利于促进轻度AIS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预防脑卒中进展性恶化,提高临床疗效。

基于CT血管造影的侧支循环评分方法比较研究 下载:94 浏览:514

​王国防1 李刚2 孔岩1 杨玲1 郝亚南3 丁意平1 刁珊珊1 徐耑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对临床常用的rLMC评分、Miteff评分和Tan评分进行比较, 为侧支循环评估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13年8月至2017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rLMC评分、Miteff评分和Tan评分评估所有患者侧支循环, 比较3种评分的信度及效度。随访患者出院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 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 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3种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3种评分的信度从高到低依次为rLMC评分(Kappa=0.871)、Tan评分(Kappa= 0.842)、Miteff评分(Kappa=0.752);复测信度从高到低依次为rLMC评分(Kappa=0.879)、Tan评分(Kappa=0.826), Miteff评分(Kappa=0.775)。效度从高到低依次为rLMC评分(rs=0.690)、Tan评分(rs=0.680)、Miteff评分(rs=0.650)。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 rLMC评分(OR=1.325, 95% CI=1.048~1.675, P=0.019)、Tan评分(OR=2.938, 95%CI=1.115~7.744, P=0.029)和Miteff评分(OR= 2.698, 95%CI=1.050~6.931, P=0.039)定义的侧支循环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rLMC评分、Tan评分和Miteff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从高到低依次为0.848、0.799、0.759, 三者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由大到小依次为rLMC评分、Tan评分、Miteff评分。结论 (1)与Miteff评分和Tan评分相比, rLMC评分的信度和效度高, 真实可靠, 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2)3种评分定义的侧支循环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中医护理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分析 下载:342 浏览:3437

冯缨子 冯雪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11期

摘要: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肢体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中医护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Fuel-Meyer肢体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 下载:94 浏览:534

​董丽丽 张斌升 韩红星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脑卒中事件中缺血区域可通过动脉再通或侧支代偿实现血流再灌注。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工作中对侧支循环进行全面的评估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本文围绕侧支循环影像学评估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