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箍灸、三步六法推拿结合共治模式下的运动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取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期间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的患者60例,即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与研究组(箍灸推拿结合共治模式下运动康复护理)且30例,通过比较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效果、腰椎功能评分、疼痛程度评分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指标,判定该研究方法能否提升腰椎间盘突出症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康复护理效果(JOA)评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VAS疼痛程度、ODI腰椎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WHOQOL-100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箍灸、三步六法推拿结合共治模式下的运动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能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改善腰椎功能,减少疼痛,提升生活质量。
目的:基于血液内科护理带教的创新探讨双向评价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方法:本次参与研究的护理专业学生均来自本院血液内科,其中35名护生取自血液内科2023年3月至2023年9月,该组设定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教学模式,另35名护生取自2024年3月至2024年9月,该组设定为观察组,采取双向评价模式。将区别带教模式下,两组护生的专业能力考核结果、教学质量问卷得分、教学认可度问卷数据纳入SPSS29.0软件完成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生在本次考试中,各项考核成绩获取数据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基于教学质量问卷报告显示,观察组各项调查得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对于本次护理带教方式的认可度更高(P<0.05)。结论:双向评价模式的开展,有利于血液内科护理带教质量的全面提升,进而提高护生的专业能力,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了护生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实现了教学的双向评价,为临床护理带教提供了新的方向。
云计算架构中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是三种核心的服务模式。IaaS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资源,用户可自主控制使用逻辑;PaaS为用户提供软件开发、部署、管理等平台服务,屏蔽硬件和操作系统细节;SaaS则为客户提供软件开发、管理、部署一揽子服务,客户直接使用软件[1][2]。三者区别在于服务层次、资源管理方式及用户自主性不同,而联系在于层层递进构建云计算生态系统并发挥协同作用[5][6]。同时,它们面临安全性问题和技术兼容性挑战,未来技术创新将聚焦于虚拟化技术和容器技术,并随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发展策略。本研究对深入理解云计算服务模式及其在行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云计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目的:探讨在骨科康复护理学教学当中,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BL)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方法:一共有80名需要主修骨科康复护理学的学生参与到本次研究活动当中,其中40名是2023级学生,对应学期是2023年的9月份到2024年的1月份,其余40名学生属于2024级,所对应的学期为2024年9月到2025年1月,分别组成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实施的是PBL教学模式,教学老师为同一位。学期结束后,进行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的考核,百分制,并评价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开展匿名式教学评价和教学满意度评价活动。结果:一个学期结束之后,观察组的学生每项考核成绩平均分都要比对照组学生高(P<0.05),在临床思维能力测评结果方面,观察组的分值比对照组的分值高(P<0.05),关于教学评价,观察组学生认同度更高(P<0.05),并且,观察组对教学的总满意度也更高(P<0.05)。结论:在骨科康复护理学教学当中,采用PBL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目的 探究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考核模式应用于重症医学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于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间50名重症医学科实习护士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考核模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常规考核模式)和观察组(OSCE考核模式),各25名。比对考核成绩、临床护理能力、对考核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理论成绩、技能考核、技能考核等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团队抢救协作、专科护理技能操作、病例分析、护理评估、监护技能操作等临床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考核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OSCE考核模式应用于重症医学科护理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实习护士考核成绩、临床护理能力,促进护理人才培养,值得推荐。
目的 探讨无缝隙优化护理模式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102例行股骨颈骨折手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均有51例。康复组应用无缝隙优化护理模式,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满意度、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焦虑、抑郁评分等情况。结果 在护理满意度上,康复组的护理总满意率达到98.0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6.27%;在疼痛评分方面,护理后康复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康复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2%,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5.68%。在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方面,康复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 无缝隙优化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利于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
装配式建筑作为现代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占比在全球及我国建筑市场中持续增长,这得益于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当前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虽已具备一定优势,如施工效率较高、质量可控性强等,但仍存在连接节点处理复杂、构件运输与安装成本高等问题。工艺创新方向包括新型连接技术研发、构件生产流程优化等,而施工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改进施工管理模式,如优化进度计划与合理调配资源,以及应用信息化技术,如BIM技术助力施工模拟与信息化协同管理。然而,创新工艺与管理模式的应用面临成本控制、人员技术培训等阻碍,需通过优化成本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等策略加以解决。展望未来,智能化建造技术与新型材料的应用将为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带来新的变革,其在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