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动态髋螺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发生的观察研究 下载:22 浏览:184
摘要:

目的  股骨颈骨折动态髋螺钉内固定术诊疗效果评价与分析。方法  数据源于2023年1月-2025年1月,纳入股骨颈骨折为研究对象,样本量60例,随机入组分配,对照组(30例)接受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术,基于此,治疗组(30例)接受改良滑动加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比较指标。结果  比较术后下地、骨折愈合用时、Harris优良率、股骨颈短缩率,治疗组较优(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基于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术上联用动态髋螺钉内固定术可实现结局最优,值得借鉴。

经皮顺行髓内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 下载:17 浏览:116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1月—2023年2月,16例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改良1.5克氏针2枚经皮顺行髓内固定,总结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16例患者手术时间在15—45分钟,术后不用石膏辅助固定,2—3个月取出克氏针,无骨折移位情况,TAM评定,优15例,良1例。结论:应用2枚1.5改良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微创,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固定牢固,功能恢复理想。

序贯式疼痛护理模式对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疼痛、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下载:24 浏览:177
摘要:

目的:讨论序贯式疼痛护理模式对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疼痛、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在2024年1月至2025年2月开展自愿加入研究组(30例,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序贯式疼痛护理)与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护理)的入组研究。分析两组疼痛、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结果:二组疼痛、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干预后缓解程度,均表现为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序贯式疼痛护理模式对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疼痛、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均有积极改善价值。

分阶段康复护理联合体感互动训练对肱骨骨折(PHF)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下载:23 浏览:153
摘要:

目的:讨论对肱骨骨折(PHF)术后患者,运用分阶段康复护理+体感互动训练联合干预方案的效果及对肩关节功能、疼痛情况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主体源于2024年3月~2025年3月份本院就诊的82例肱骨骨折(PHF)术后患者,遵从“随机数字表”的方式进行分组处理,其中对照组纳入研究对象41例,并开展传统护理干预,剩余41例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并开展分阶段康复护理+体感互动训练干预,探讨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等指标。结果:干预前各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对比后均未见差异,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偏高,疼痛评分偏低,P<0.05。结论:针对肱骨骨折(PHF)术后患者落实分阶段康复护理+体感互动训练,不仅能缓解患者肩关节疼痛情况,还能扩大其肩关节活动度,提升其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借鉴和学习。

多维度协同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3 浏览:173
摘要:

目的: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后疼痛管理中实施多维度协同护理后,就其应用价值进行观察。方法:此次研究主要对象为:我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计80例;研究开展阶段处于: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期间。依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均分患者于不同小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护理方案:常规术后疼痛管理;观察组护理方案:多维度协同护理。就其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护理前的指标数据(患者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比较发现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上述数据指标则比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后疼痛管理中实施多维度协同护理模式,利于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可促进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

比较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有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下载:21 浏览:143
摘要:

目的 观察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7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参照组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研究组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各项指标较参照组更好,(P<0.05)。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均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患者经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其术后疼痛较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更为严重,且椎体高度以及骨水泥渗透率均比较差。所以,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患者治疗,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预后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肋骨骨折术后区域神经阻滞镇痛方法的研究进展 下载:27 浏览:226
摘要:

肋骨骨折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是临床治疗中的关键问题。区域神经阻滞镇痛方法凭借其针对性强、镇痛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少,成为当前术后镇痛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不断提高了镇痛的精确度与安全性,显著减少了药物依赖和并发症的发生。本文针对近年来肋骨骨折术后区域神经阻滞的应用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策略。

无缝隙优化护理模式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下载:11 浏览:131
摘要:

目的 探讨无缝隙优化护理模式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102例行股骨颈骨折手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均有51例。康复组应用无缝隙优化护理模式,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满意度、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焦虑、抑郁评分等情况。结果 在护理满意度上,康复组的护理总满意率达到98.0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6.27%;在疼痛评分方面,护理后康复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康复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2%,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5.68%。在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方面,康复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 无缝隙优化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利于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

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下载:32 浏览:299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72位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常规方法和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为治疗手段,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36例。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并发症发生率和跟骨解剖指标对比。结果:治疗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2.78%)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6.67%),治疗组在治疗后7日和1年内的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撬拨配合反向牵开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改善患者的跟骨解剖指标,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评价 下载:22 浏览:225
摘要: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在Gartland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患儿,均为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实验组在C型臂引导下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对照组接受常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明显加快,平均为6.4±0.9周,对照组为8.5±1.3周。Flynn评估中,实验组优良率达到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与16%。针道感染发生率较低,精神焦虑(SAS评分)与抑郁水平(SDS评分)在实验组均表现出更优的控制。手术相关参数方面,闭合复位组在时间控制、出血量及术后瘢痕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不仅促进骨折快速愈合,同时在保留骨骼生长潜力、减少术后创伤及心理压力方面展现综合优势。相较传统开放手术,其微创性显著降低患儿术后焦虑与抑郁风险,有助于整体康复质量的提升。

渐进式病房管理模式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17 浏览:184
摘要:

下肢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康复对患者恢复至关重要。渐进式病房管理模式近年来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得到应用,通过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渐进式病房管理模式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分析循证护理在促进股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3 浏览:333
摘要: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促进股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股骨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104例,在其术后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为52例),两组患者在术后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循证护理,在实验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出院时间和实验结束后2月复查检测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在股骨骨折患者术后产生良好的护理效果,帮助其尽早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新型骨折手术辅助定位与精准打孔设备的设计与转化的研究 下载:42 浏览:435
摘要:
当患者发生骨折,为了让受损的部位得到良好的修复,就必须采用钻孔技术,即用螺丝刀或其他工具钻出钻洞,然后用螺丝刀或其他工具把钻洞口钻到骨架的位置,这样才可以让受损的部位得到良好的修复,从而促进伤口的恢复。钻洞的尺寸和钻洞的深浅,应该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骨架的形状,精心设计,才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鉴于当前的打孔装置的钻头固定技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对固定件的依赖性,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全面的解决办法,即采用一种先进的技术,可以实现对骨折的快速、高效的辅助定位和精确的打孔,从而提高了医疗效率和质量。
腰椎骨折病人术后康复锻炼自我效能与疼痛症状、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分析 下载:116 浏览:1114
摘要:
目的:分析腰椎骨折病人术后康复锻炼自我效能与疼痛症状、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8月~2024年7月收治的90例腰椎骨折病人,应用SER量表进行术后康复锻炼自我效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分为SER高分组(53例)、SER低分组(37例)。应用VAS评分法进行疼痛症状评估,应用PTGI量表进行创伤后成长水平评估,对比2组的评估结果。应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SER评分与VAS评分、PTG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ER高分组的VAS评分低于SER低分组,PTGI评分高于SER低分组,均P<0.05;SER评分与VAS评分呈负相关性,与PTGI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骨折病人术后康复锻炼自我效能与疼痛症状、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行微创手术脊柱骨折患者手术结局的影响观察 下载:151 浏览:1658
摘要:
目的:分析对于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脊柱骨折病人通过运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运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结果:术后并发症率组间平行对比中,观察组2.86%,对照组13.16%,P<0.05;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平行对比术后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P<0.05。结论:于行微创手术施治的脊柱骨折病例开展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有利于加快术后康复,并可更好的减少术后并发症。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管理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95 浏览:1199
摘要:
目的 分析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管理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4年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收治的4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 护理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观察组VAS疼痛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Mazur踝关节评分量表,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的运动功能恢复评分显著高于护理1个月后的评分,且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评分(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减轻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下载:99 浏览:1217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FTS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对其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023.1~2023.12期间治疗),按照抽签法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TS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自我效能感。结果:总依从率:研究组更高(P<0.05),GSES评分:研究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FTS模式下的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得到有效提升。
康复护理联合热敏灸对改善髌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僵硬的效果观察 下载:244 浏览:2470
摘要:
目的:在髌骨骨折患者护理中,探究康复护理联合热敏灸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在2018.01~2020.01本院髌骨骨折患者74人,按照护理应用手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康复护理联合热敏灸(观察),常规护理(对照组),然后探究两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论证护理优势。结果:不同护理影响下,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指标评分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膝关节伸直缺失程度、膝关节稳定度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为(8.53±0.37)、(7.83±0.73)、(93.86±2.86),对照组为(13.68±2.76)、(10.82±1.67)、(82.75±3.62),差异P<0.05。结论:在髌骨骨折患者护理中,对患者采取康复护理联合热敏灸干预,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护理效果,使患者膝关节症状得到缓解,尽快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治疗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效果影响 下载:124 浏览:1692
摘要:
目的:讨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联合康复疗法(早期运动康复锻炼+物理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023年在本院就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组为2组,对照组(34例)仅用早期运动康复锻炼治疗,研究组(34例)采用联合康复疗法(早期运动康复锻炼+物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下床活动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的康复效果相比,观察组患者的FMA下肢功能评分更高,下床活动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更早,均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应用联合康复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疼痛护理干预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观察 下载:149 浏览:1676
摘要:
目的:观察疼痛护理干预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21年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疼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减轻疼痛。
[1/1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