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自养微生物CO2固定机理研究进展 下载:83 浏览:483

韩亚西1,2 张彦龙1,2 张多英3 曾伟民1,2 赵丹丹1,2 雷虹1,4 白也1,2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具有自养代谢能力的微生物将无机碳同化为有机碳,使其他生物无法获得的碳成为全球碳循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现存生物圈中,卡尔文-本森循环是许多原核生物和所有植物将CO2固定到生物量中的主要代谢机制,然而却忽视了原核生物中的其它5种自养代谢途径。对其他自养代谢途径的研究发现,这5种途径均以乙酰-Co A为中心将CO2同化为生命所需的有机物。该文从分子水平上系统阐述了六种自养代谢途径的CO2固定机理并对CO2的固定对自然界的作用进行展望。

LncRNA FQ223609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下载:76 浏览:485

吴仙华1 陈伟1 尚丹2 林嘉杰1 许馨1 李芳芳1 孙绍光1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构建lncRNA FQ223609真核表达载体,并且探讨其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RT-PCR扩增得到735 bp的lncRNA FQ223609基因序列,以质粒p CMV-CHA为骨架构建FQ223609真核表达载体,通过HindⅢ/XhoⅠ酶切及测序进行鉴定;将FQ223609真核表达载体及其对照空载体p CMV-C-HA分别转染VSMCs,CCK-8分析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显示插入lncRNA FQ223609 c DNA序列正确; CCK-8结果表明过表达lncRNA FQ223609使VSMCs增殖活力提高22%;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LPL和PC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lncRNA FQ223609真核表达载体成功构建; lncRNA FQ223609通过上调LPL的表达,促进VSMCs增殖。

轮作与连作对烟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多样性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344

张笑宇1 段宏群2 王闷灵2 李红丽1 芦阿虔1 王岩1 《土壤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为探讨轮作与连作对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实验室微生物培养联合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玉米-烤烟轮作和烟叶连作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轮作烟田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连作烟田根际土壤,但真菌数量低于连作烟田。土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轮作烟田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均高于连作烟田;在烟株的生长过程中,轮作和连作烟田在旺长期和成熟期微生物群落相似度降低。相较于黑胫病/根腐病/根结线虫发病率较高(36. 67%)的连作烟田来说,轮作烟田发病率较低(0%),进一步分析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发现,轮作烟田根际土壤中拮抗菌如Sphingomonas (鞘脂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假单胞菌属)、Aspergillus (曲霉属)等相对丰度均高于连作烟田,而连作烟田根腐病病菌Pythium (腐霉属)丰度较高。

CRISPR/Cas系统在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91 浏览:515

王雪亮 肖艳群 王华梁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5期

摘要:
近年来,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成簇规律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CRISPR/Cas)系统凭借其简单、高效的基因编辑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等多个研究领域。随着CRISPR技术的快速发展,CRISPR/Cas系统已被开发为一种快速、便携、低成本、高灵敏度的分子检测工具,在病原体检测、耐药性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肿瘤基因突变检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文章就不同Cas蛋白在分子检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帮助。

81例强直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下载:86 浏览:490

​沈宏1 锐靳2 陶然3 孟雁欣2 赵哲2 邴琪1 胡静3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探讨强直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肌肉病科自200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1例强直性肌病患者的临床、骨骼肌活检病理特点,以及其中55例患者经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的致病基因。结果 (1)81例患者中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47例,非萎缩性肌强直(NDM)34例。(2)DM患者切片病理染色中多见特征性的中心核、核聚集和肌浆块,伴纤维变性、坏死;NDM缺乏特征性病理改变。(3)基因分析患者中DM1型患者32例,DM2型患者3例;先天性肌强直(MC)9例,先天性副肌强直(PC)5例,6例未能明确分型。共发现7个CLCN-1新发致病突变位点和3个SCN4A新发致病突变位点。结论 (1)强直性肌病是一组复杂的单基因遗传病,肌强直为共同特征性表现,可出现多系统受累;(2)骨骼肌活检病理分析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基因分析是其诊断和分型诊断的金标准。

关于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载:86 浏览:816

​黄杰 徐玉荣 刘福林 《纳米技术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课程之一,本文从实践出发,分析了生物科学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授课在教学方式、学时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其他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师范专业认证中分子生物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研究 下载:91 浏览:988

​张庆琛 韩霜 朱晓琴 《纳米技术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以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以分子生物学课程为对象,详细介绍该课程的直接达成度、间接达成度评价过程,分析评价结果,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为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了保障。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 下载:97 浏览:1005

​李仕韦 傅博 陈丽金 《纳米技术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通过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细胞培养,可以对该病毒的分子结构特征和基因组序列,多种结构蛋白的生物学性质和功能,病毒的诊断和细胞免疫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研究还处于落后状态,有些方面的研究没有涉及,想要对这种病毒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则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进行研究,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本文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探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分析 下载:98 浏览:1019

​杨柳华 季仙依 张朱婧 《纳米技术研究》 2024年2期

摘要: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在医学检验中常用的高科技手段,能够为治疗带来便利,更加容易分析病因,找出患者的症结所在,提高诊治效率。本文将从医学检验中常用的分子生物技术入手,试析其在临床病原微生物检验、肿瘤诊断及评估、遗传病例诊治、免疫系统疾病诊治中的表型,来具体分析,分析在使用生物学技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评估和预测。

新时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控制策略简析 下载:96 浏览:969

​田力 苏征 胡秋月 《纳米技术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在新时代的分子生物学领域,实验室安全管理控制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风险。建立科学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控制策略,不仅能够保护实验室内的人员安全和健康,还能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基于此,本文简单讨论新时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控制价值,深入探讨新时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控制策略,以供参考。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价值 下载:53 浏览:602

宋书娜 程艳丽 孙峰宇 《生物技术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研究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价值。方法:研究年限区间为2021年2月-2022年2月,择取样本为85例行病原微生物检验患者,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并均行常规RT-PCR检验、实时荧光RT-PCR检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结果:常规RT-PCR检验阳性检出率为(48/85)56.5%,实时荧光RT-PCR检验阳性检出率为(69/85)81.2%,实时荧光RT-PCR检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RT-PCR阳性检出率(P<0.05)。结论: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价值突出,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验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研究 下载:48 浏览:537

​许铙兮 《生物技术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研究。方法:从该院2021.9-2022.9月期间选取60例患者最为研究对象,采取两份检查样本,进行对照以及观察组对比,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观察对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效果。结果:观察组病原微生物阳性计算率高于对照组;病原微生物检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技术在病原菌检测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可以提高病原菌检查的阳性率,提高病人对疾病的满意程度,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效果 下载:53 浏览:519

胡俊 叶欣欣 徐曼 王银 朱骁 刘佳 《生物技术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 探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中心收入的64例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病人,选择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划分对照组(RT-RCR逆转录检验方法)与观察组(胶体金检验方法),观察两组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和病人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达到93.75%,相比对照组的68.75%,数据差异明显(x2=6.564,P=0.010);观察组满意度达到96.88%,比对照组的78.13%高,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x2=5.143,P=0.023)。结论 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选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更具应用优势,其可有效提高阳性率和病人满意度,凸显其应用价值,具推广意义。

“分子生物学”课程案例式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下载:78 浏览:1010

党悦嘉 崔青青 楚立威 《生物技术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前沿学科,研究微观水平,阐释各种生命现象,学科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由过去记忆性和检索性的低阶思维能力转变为对知识和信息进行重组、运用以及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为提高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针对大连大学生命健康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案例式教学方法改革,旨在全面帮助学生从分子水平上分析、理解生命现象与过程,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并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及实际生产的能力,从而培养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下载:110 浏览:1656

刘永平 《生物学报》 2023年4期

摘要:
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健康紧密相连,多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食品安全与食品检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先进技术被应用于食品检验之中,获得良好效果。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检验快速、灵敏、高效等特点,将其应用于食品检验,检验效果更加准确,数据更加可靠,能够为食品安全防控提供有效助力。

分子生物学指标用于推断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研究进展 下载:98 浏览:1063

​邵海军 王静媛 《生物技术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在机械性窒息死亡的鉴定中,颈部体表只有轻微损伤且缺乏其他特异性的诊断依据时,一直是法医学对死亡原因鉴定的难点。近些年随着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机械性窒息死亡原因研究不断深入,更加重视对特异性及相关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研究,这能更有利于对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推断,因此分子生物学指标也成为如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对机械性窒息死亡应用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推断的研究进展作具体综述,以期为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推断提供更多的思路。

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下载:258 浏览:2480

田志发 尹松鹤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2年11期

摘要:
在近几年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提速,民众对食品安全越发关注,社会上经常出现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热烈讨论。现阶段,食源性疾病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方法流程多、耗时长,很难做到对食品的快速检测。而随着分子生物学方法愈发成熟,基于该方法的检测技术必然会被全面用于微生物检测中,这是未来食品检测的发展趋势。文章分析了食品检测的现状,并给出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检测中的应用途径。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有效应用 下载:1136 浏览:2392

蔡芳 《生物学报》 2021年8期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使得人们在各领域均取得成果,这其中也包含分子生物学。在多个领域对此项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基因成为临床医学的基本发展方向,从而衍生出免疫学以及分子细胞学等学科。本文先说明分子生物学技术中技术概况,再叙述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有效应用,最后对分子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应用的问题及展望展开叙述。

医学检验中微生物相关指标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下载:105 浏览:1179

唐金凤 《中国医学研究》 2024年11期

摘要:
本文介绍了传统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局限性,强调了加速检测过程的紧迫性。本研究探讨了一系列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方法和生化传感器等。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有效应用 下载:99 浏览:1247

陈小凤 罗银莉 《医学研究前沿》 2023年2期

摘要:
上世纪末,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日益成熟的克隆技术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后遗传时代,随之而来的分子诊断技术的普及注定要在遗传学、检验、诊断和疾病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医疗检测中,分子检测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本文就目前在医学检测中所使用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论述,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发展前景展开分析,希望能对医学检验领域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提供帮助。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