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鼻咽癌螺旋断层放疗与常规调强放疗剂量学及对唾液腺保护的分析 下载:20 浏览:440

王孔成 李双双 刘娟 高山宝 闫婧 《肿瘤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比较鼻咽癌在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与常规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两种治疗计划中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及唾液腺的剂量。[方法 ]收集2015~2016年行放疗的31例鼻咽癌患者,将定位数据及靶区勾画信息分别传输至Tomotherapy TPS工作站及Elekta Pinnacle TPS工作站进行调强计划设计,比较两个治疗计划的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及唾液腺平均剂量、腮腺D50等指标。[结果]螺旋断层放疗计划与常规调强放疗计划比较,适形度指数(P<0.001)与均匀性指数(P<0.001)均有明显优势。腮腺的受照射剂量在常规调强放疗计划中更有优势(右侧P=0.01,左侧P=0.001)。腮腺D50在两组放疗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P=0.671,左侧P=0.156)。螺旋断层放疗计划中颌下腺的平均剂量明显降低(右侧P=0.007,左侧P=0.007)。[结论]两组放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相较于传统调强放疗计划,螺旋断层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有更好的靶区剂量覆盖,剂量均匀性,在颌下腺保护优势明显。

理性设计和基因剂量效应提高米根霉脂肪酶ROL的表达水平 下载:70 浏览:493

张奕昀 魏子翔 杨江科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实现米根霉(Rhizopus oryzae)脂肪酶ROL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的高效表达,为其产业化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基因的理性设计提高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水平,再通过构建含串联的ROL基因的表达载体,获得含多拷贝ROL基因的重组菌株,拟通过提高ROL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基因剂量来进一步提高其表达量。[结果]基因的理性设计和基因剂量有效地提高了ROL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量。原始ROL基因重组表达菌株活性最高的为260 U/mL。进行密码子优化后,发酵罐条件下,其活性最高的为26 500 U/mL,前后相比较,酶活力提高10倍。[结论]成功获得了脂肪酶ROL高效表达的菌株,完成了在小型发酵罐中的产酶能力评估,为该酶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固井小剂量药品添加器的设计与应用 下载:38 浏览:473

高亚宁 姜文龙 王丽 彭诚峰 《中国设备》 2020年6期

摘要:
介绍一种小剂量药品添加装置的设计方法,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经过现场使用、验证,能够满足25 kg以下药品的添加,添加计量准确、剩余量少,可现场移动,设计紧凑,操作方便。

膜受体介导双酚A低剂量内分泌干扰效应的分子机制 下载:58 浏览:413

朱本占1,2 沈忱1,2 盛治国1,2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双酚A(BisphenolA,BPA)为苯酚系衍生物,作为生产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树脂的中间体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产品制造中,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工业品之一。BPA的大量应用使普通人群暴露BPA的几率显著增加。BPA结构与雌激素相似,为一典型雌激素样内分泌干扰物,可以对机体产生多种毒性效应。高剂量BPA主要通过拮抗雌激素受体而发挥其内分泌干扰效应;环境相关低剂量BPA由于不能与雌激素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主要通过膜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以非基因组方式诱导细胞生物学功能改变。但是,具体何种膜受体介导BPA的低剂量效应以及相关分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基于此,我们课题组近年来在这些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我们发现,膜G蛋白偶联受体30和整合素αvβ3及其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分别介导了环境相关低剂量BPA对雄性生殖细胞的增殖诱导和甲状腺素基因转录的干扰。对环境相关低剂量BPA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更客观真实评价和预测环境暴露BPA对人体健康的可能潜在影响以及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同时,也将为评价其他类似结构雌激素样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健康效应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持。本文将结合我们近年来的研究工作,综述目前环境低剂量BPA暴露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研究的一些思考。 

小剂量地高辛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快室率房颤的疗效观察 下载:35 浏览:176

侯玉玲 《诊断医学》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高辛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快室率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心衰伴快室率房颤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单纯予以小剂量地高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疗前后的相关血清指标、心功能指标、静息及运动后心室率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hs-cTn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息及运动后心室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则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地高辛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衰伴快室率房颤疗效确切,调节NT-proBNP、hs-cTnT表达,且可明显改善心室率及心功能。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安全性分析 下载:54 浏览:184

韩云清 《诊断医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大司酮组和小司酮组各63例。大司酮组患者给予25mg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小司酮组患者给予12.5mg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司酮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大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肯定,安全性更好。

不同剂量的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方案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观察 下载:77 浏览:361

张艳红 《诊断医学》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剂量的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方案对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0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给予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剂量为1g/kg,对照组剂量2g/kg,通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发热、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改善时间比较(P>0.05),对照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22.86%,与观察组的20.0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种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儿疗效确切,1g/kg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达到2g/kg剂量的临床效果,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类似,临床可选择1g/kg作为丙种免疫球蛋白首选剂量。

果胶酶基因剂量效应与水解果胶的工艺研究 下载:85 浏览:522

彭小波 杨江科 陈光军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实现烟曲霉果胶酶AFPG基因在毕赤酵母表达并获得高产菌株;阐述果胶酶AFPG的基因剂量效应;探究果胶的水解工艺。[方法]采用PCR技术从烟曲霉扩增AFPG基因并克隆到p AO815载体;用同尾酶构建多拷贝串联表达盒,经线性化的质粒电转到毕赤酵母构建重组工程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FPG基因拷贝数;用薄层层析(TLC)技术对果胶的酶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SDS PAGE分析表明AFPG基因表达了一个约40 kDa的蛋白;拷贝数为2、3、5的重组子摇瓶发酵,蛋白含量分别为0.24 mg/mL、0.28 mg/mL、0.35 mg/mL;14 L高密度发酵比活为8783 U/mg;该酶最适温度和pH为70℃和5.0;在底物浓度0.7%(W/V),酶量20 U,水解果胶30 min,转化率达到12%。[结论]果胶酶AFPG的表达存在基因剂量效应,5拷贝是2拷贝表达量的1.5倍,可通过构建多拷贝获得高产菌株。果胶酶解效果明显,水解工艺研究为果胶酶的应用奠定基础。

电路级模拟技术在SRAM型FPGA总剂量效应敏感性预测中的应用 下载:78 浏览:521

郭红霞 丁李利 范如玉 姚志斌 罗尹虹 张凤祁 张科营 赵雯 《物理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在分析SRAM型FPGA单元电路及芯片辐照效应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仿真模拟,研究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抗辐射性能的敏感性预测技术。采用分层仿真和评价的方法,先由上而下,根据器件参数要求分配性能指标,再依据实验数据,借助数值模拟,由下而上检验性能阈值、裕量及其不确定度,最终给出整个FPGA的可信度值,确定了敏感单元电路,并且通过X射线微束总剂量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建立的电路级数值模拟方法为累积电离总剂量效应敏感性预测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低剂量的毒物对生物有益?——比较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理论和双相剂量效应理论(4) 下载:76 浏览:517

朱钦士 《生物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对于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各种伤害性因素(统称为毒物)的攻击,生物有2种反应方式。在毒害作用超出生物应对能力的情况下,伤害程度与毒物的剂量成正比,可用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linear no-threshold, LNT)理论来描述。然而在低剂量下,由于生物防御和修复机制的作用,不仅毒物的伤害作用可被大大降低,而且由于刺激了生物的主动反应,还可导致对生物有益的结果,其效应可用毒物的双相剂量效应(Hormesis)理论来描述。毒物的双相剂量效应在生物界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包括人)中都被发现。能引起双相剂量效应的伤害性刺激各式各样,包括电离辐射、活性氧、限食、高温、缺氧、缺血、机械伤害、重金属、化学毒物、抗生素、抗病毒药,以及植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等。在本文的第1部分中,我们先介绍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理论和双相剂量效应理论的内容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在第2和第3部分中,我们将分别以电离辐射和活性氧为例,具体讨论这2种理论对这些伤害性刺激的适用情形。大量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低剂量的电离辐射对生物有益,而体育锻炼带来的体内活性氧的增加不仅对生物无害,还为实现体育锻炼有益效果所必须,证实了毒物双相剂量效应理论的正确性。

低剂量的毒物对生物有益?——比较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理论和双相剂量效应理论(3) 下载:82 浏览:496

朱钦士 《生物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对于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各种伤害性因素(统称为毒物)的攻击,生物有2种反应方式。在毒害作用超出生物应对能力的情况下,伤害程度与毒物的剂量成正比,可用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linear no-threshold, LNT)理论来描述。然而在低剂量下,由于生物防御和修复机制的作用,不仅毒物的伤害作用可被大大降低,而且由于刺激了生物的主动反应,还可导致对生物有益的结果,其效应可用毒物的双相剂量效应(Hormesis)理论来描述。毒物的双相剂量效应在生物界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包括人)中都被发现。能引起双相剂量效应的伤害性刺激各式各样,包括电离辐射、活性氧、限食、高温、缺氧、缺血、机械伤害、重金属、化学毒物、抗生素、抗病毒药,以及植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等。在本文的第1部分中,我们先介绍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理论和双相剂量效应理论的内容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在第2和第3部分中,我们将分别以电离辐射和活性氧为例,具体讨论这2种理论对这些伤害性刺激的适用情形。大量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低剂量的电离辐射对生物有益,而体育锻炼带来的体内活性氧的增加不仅对生物无害,还为实现体育锻炼有益效果所必须,证实了毒物双相剂量效应理论的正确性。

低剂量的毒物对生物有益?——比较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理论和双相剂量效应理论(1) 下载:72 浏览:487

朱钦士 《生物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对于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各种伤害性因素(统称为毒物)的攻击,生物有2种反应方式。在毒害作用超出生物应对能力的情况下,伤害程度与毒物的剂量成正比,可用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linear no-threshold, LNT)理论来描述。然而在低剂量下,由于生物防御和修复机制的作用,不仅毒物的伤害作用可被大大降低,而且由于刺激了生物的主动反应,还可导致对生物有益的结果,其效应可用毒物的双相剂量效应(Hormesis)理论描述。毒物的双相剂量效应在生物界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包括人)中都被发现。能引起双相剂量效应的伤害性刺激各式各样,包括电离辐射、活性氧、限食、高温、缺氧、缺血、机械伤害、重金属、化学毒物、抗生素、抗病毒药,以及植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等。在本文的第1部分中,先介绍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理论和双相剂量效应理论的内容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在第2和第3部分中,将分别以电离辐射和活性氧为例,具体讨论这2种理论对这些伤害性刺激的适用情形。大量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低剂量的电离辐射对生物有益,而体育锻炼带来的体内活性氧的增加不仅对生物无害,还为实现体育锻炼有益效果所必须,证实了毒物双相剂量效应理论的正确性。

铀加工与燃料制造设施核临界事故所致瞬发剂量计算研究 下载:76 浏览:452

沈海波 刘爱华 胡伟 肖洪文 黄丹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12期

摘要:
建立了基于蒙特卡罗(MCNP)程序建模的铀加工与燃料制造设施核临界事故工况下瞬发剂量的计算方法,并将该计算方法与EJ/T 988—96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我国某核燃料元件研发厂址为例,采用MCNP程序建模计算了该厂址核临界事故对厂界公众所致的瞬发剂量。结果表明,EJ/T 988—96的计算方法过于保守的估计了核临界事故工况下的瞬发剂量;基于MCNP程序建模的计算方法,因其求解算法的科学性和模型对屏蔽介质的准确描述,以及结果误差的可控性,使得计算结果更准确。因此,建议采用基于MCNP程序建模的方法计算铀加工与燃料制造设施核临界事故下的瞬发剂量。

代表性个人在核设施辐射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66 浏览:417

董豫阳 苏自强 陈海龙 廉冰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随着辐射防护体系的不断改变,其组成部分和应用也在发生着改变。目前对核设施的环境评价也与常规的环境评价一样,也要经历逐步加强及规范化的过程。对ICRP第101号出版物中提出的代表性个人的相关概念和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关键居民组的概念,开展相关的研究,并结合国内某核设施的实际情况,对两者的作用和区别做出解释和分析。

堆舱辐射场可视化与人体受照辐射剂量模拟计算研究及实现 下载:53 浏览:292

张开运 秦利华 胡诗远 亢绮 浩吴虹 《核工业与技术》 2018年2期

摘要:
基于DELMIA软件二次开发了堆舱辐射场可视化和人体受照辐射剂量模拟计算的功能。通过辐射场可视化将反应堆堆舱内辐射强弱区域分布情况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辅助检修人员工作,减少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提高其工作效率。通过人体模型受照辐射剂量模拟计算可以了解人体所受到的损伤程度,从而为检修人员提供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通过对输出的统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对检修工艺进行评价和优化,对实际的反应堆检修工程有指导意义。计算结果实时快速,显示效果良好。

福州市农村地区原野与道路γ剂量率水平调查 下载:64 浏览:469

宋沁楠 王瑞俊 高泽全 杨宇轩 杨有坤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为确定福州农村地区γ剂量率水平,本次调查于2014~2015年利用高气压电离室对福州市农村地区原野和道路的52个点位进行连续2年,每月1次的γ剂量率测量,原野组测量结果平均值为63.9n Gy/h,道路组测量结果平均值为77.8n Gy/h,未见本底异常区域。建议以后的调查工作对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

混合维生素制剂治疗淋巴瘤患儿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后口腔溃疡的效果观察 下载:63 浏览:508

宋伟娜 《护理研究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观察混合维生素制剂对淋巴瘤患儿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化疗后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2例HDMTX化疗后口腔溃疡的淋巴瘤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使用混合维生素制剂,对照组使用口腔溃疡散。比较两组患儿的起效时间、患儿的依从性、有效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有效率、起效时间、患儿依从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混合维生素制剂治疗HDMTX化疗后口腔溃疡起效快,有效率高,提高患儿依从性。

骨显像患者饮水时间对其周围剂量当量率影响的研究 下载:21 浏览:432

袁慧瑜 王春梅 郑营营 杨忠毅 李永霞 薛静 许晓平 章英剑 2020年10期

摘要:
探讨骨显像受检者饮水开始时间对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影响,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公众的影响。方法将60例住院骨显像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于注射骨显像剂前1 h开始饮水1 000 ml,后者予注射骨显像剂后2 h饮水1 000 ml,均1 h内饮完。采用辐射剂量仪分别测量注射显像剂后0.5 h、1 h、2 h、3 h、6 h、12 h、24 h的7个时间点,距受检者正面0.5 m、1 m、2 m、3 m处4个距离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比较2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2.5μSv/h时所需时间及距离。结果两组在注射显像剂后0.5 h、1 h、2 h、3 h、6 h的5个时间点、距受检者0.5 m、1 m、2 m、3 m处,试验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低为2.5μSv/h所需的时间和距离。两组图像质量均比较满意,达到诊断标准。结论骨显像受检者在注射前1 h饮水1 000 ml可以在保证显像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显像剂的排泄,降低注射后6 h内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护理人员可利用测量结果来指导患者、家属及公众的放射防护。

提高伽玛刀处方剂量对老年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518

丁建波1 吴瀚峰1 许云2 潘力1 王滨江1 张南1 汤旭群1 陈晶晶1 董艳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分析提高伽玛刀处方剂量对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方法 60例接受伽玛刀治疗的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处方剂量分为普通剂量组(80~85 Gy)及提高剂量组(86~90 Gy)。根据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BNI)量表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对患者疼痛缓解及面部麻木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提高剂量组开始起效时间、达到最佳稳定疗效时间显著早于普通剂量组(P=0.009,P=0.006)。与普通剂量组比较,提高剂量组疗效优异率显著升高(P=0.005),但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与普通剂量组比较,提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BNI分级显著降低(P=0.002,P=0.045),12个月、2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P=0.148)。两组间面部麻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两组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提高剂量组与普通剂量组疼痛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结论提高伽玛刀治疗剂量至86~90 Gy可以更快、更高效的控制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发作,同时不会增加治疗相关的风险。

低剂量坎地沙坦对小鼠脑梗死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的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及机制 下载:80 浏览:511

​冯晓燕1 李蓉2 马涛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探讨低剂量坎地沙坦(Cand)对小鼠脑梗死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1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6只)、rt-PA组(52只)、rt-PA+Cand组(52只)。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rt-PA组和rt-PA+Cand组在MCAO开始后2 h股静脉注射rt-PA(10 mg/kg),rt-PA+Cand组MCAO术前口服Cand 2周[0. 5 mg/(kg·d)]。术后24 h评价各组神经功能、脑出血转化情况、出血转化体积及伊文思蓝渗出浓度,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法检测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laudin-5基因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MMP-9、Claudin-5蛋白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血浆激肽释放酶(Pkal)、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AT1R)及缓激肽受体(B2R)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及rt-PA+Cand组一般功能损伤评分、局灶功能损伤评分、出血转化评分、血红蛋白水平及伊文思蓝渗出浓度显著低于rt-PA组(均P <0.01)。与rt-PA组比较,对照组及rt-PA+Cand组MMP-9 mRNA相对表达量及阳性细胞率显著降低,Claudin-5 mRNA相对表达量及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 <0. 05~0. 01)。对照组及rt-PA+Cand组Pkal、AT1R、B2R表达显著低于rt-PA组(P <0. 05~0. 01)。结论低剂量Cand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并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使用rt-PA的出血并发症,这可能是通过减少AngⅡ-AT1R/Pkal表达实现的。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