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席慕蓉文学创作场域意识的追寻与重建 下载:86 浏览:499

李莉 《文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席慕蓉在绘画、诗歌、散文三大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少数民族文学中少见的具有经典地位的作家。走向经典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席慕蓉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场域意识。其创作中突出表现为三个层面:第一,乡愁情思与异地想象促使其文化场域不断重建,其创作具有多元文化内涵。第二,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距离促使其审美场域不断重建,其创作具有独特的生态美学意识。第三,民族情怀的坚守和性别意识的突围促使其心理场域不断重建,激励其创作成就节节攀升。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之我见 下载:11 浏览:151

曲高磊 《当代中文学刊》 2025年4期

摘要: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学作品的解读,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仍有待加强。传统文化如同一座丰富的宝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因此,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教学现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

如何激发学生的诗词学习兴趣 下载:125 浏览:1272

邵兰芳 《当代中文学刊》 2023年3期

摘要:
古诗词里留下了先贤的无穷智慧,不仅包含了哲学,还有人文历史,目前传统文化正在复兴的阶段,我们通过讲述故事、品析手法、进行创作实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模糊性的哲学意义——以文学创作为例 下载:156 浏览:1959

高学涵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5期

摘要:
本次研究以文学创作与语言模糊性之间的联结为切入点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模糊性的意义,从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究语言模糊性的哲学意义——完善思维、深化认知、提升审美。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案例的解读,以小见大,以实际导理论,实现从典型性结论到普适性结论的升华。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探研 下载:74 浏览:978

曲高磊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4年5期

摘要: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师资力量与专业发展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