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研究 下载:19 浏览:115

杜勇1 杨玲芳2 洪凡1 《诊断医学》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寻找解决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纳入观察组。另选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病案信息,包括冠状脉造影结果、年龄、性别、饮酒、吸烟、合并症及梗死部位。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指标,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吸烟、饮酒、家族病史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血压、2型糖尿病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饮酒、家族病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家族病史等,典型胸痛、前壁梗死是其主要临床特征;建议开展针对性急诊干预预。

Hcy、RDW CV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65 浏览:264

王然 于丽丽 《诊断医学》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 CV)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均予测定血Hcy、RDW CV水平。随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记录血Hcy、RDW CV水平,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Hcy、RDW CV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诊断效能。结果 80例疑似患者中,50例为急性心肌梗死,3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组血Hcy、RDW CV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Hcy+RDW CV联合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均优于血Hcy、RDW CV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虽无明显差异,但联合检测>95%。结论血Hcy、RDW CV可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辅助诊断,且两项联合检测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或漏诊。

床旁快速肌钙蛋白I(cTnI)检测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73 浏览:450

刘世洁 刘晓黎 富学林 叶宁 《诊断医学》 2019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床旁快速肌钙蛋白I(c TnI)检测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8例,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1(85例)和观察组2(93例),观察组1采用全定量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肌钙蛋白,观察组2采用化学免疫法检测肌钙蛋白;另选择同期健康成人6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免疫法检测肌钙蛋白。比较3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c TnI、c TnT、CK-MB指标阳性检出率及检测特异度、敏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c Tn I、c TnT、CK-MB指标阳性检出率分别与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检测时间明显比观察组2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快速肌钙蛋白I检测能够对急性心肌梗死作出及时诊断,与化学免疫法相比,全定量荧光免疫检测法检测时间更短,且同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他汀类药物对其影响 下载:61 浏览:200

李盼盼 《诊断医学》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中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的表达及他汀类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10只,心肌梗死组(AMI组)10只,他汀组(P组)根据服用他汀类药物剂量的不同将他汀组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20mg/kg·d)10只和大剂量组(B组)(80mg/kg·d)10只。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发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区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心肌组织中内皮细胞钙黏蛋白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高于SH组(P<0.005)。心肌梗死组不同他汀类药物剂量组中B组浓度低于A组(P<0.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增高,而且在心肌梗死组中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血浆中内皮细胞钙黏蛋白的增高,他汀类药物可调节其表达促进心肌梗死的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后交感风暴患者的护理 下载:56 浏览:493

田甜 《护理研究杂志》 2018年1期

摘要:
总结1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交感电风暴患者的护理,积极纠正电解质平衡,对症实施脑复苏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心理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及效果分析 下载:71 浏览:440

袁美凤 《医学研究前沿》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依据收入时间不同,2018年6月-2019年2月入院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仅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和促进手术进行为主的护理),2019年3-10月入院的38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全面护理(包括心理干预、强化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护理等),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持续性康复指导的效果研究 下载:44 浏览:322

黄芳菲 李婧 孙义波 何继红 谭艳 谢兴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术后至出院前进行持续性康复指导的康复效果。方法:来自100例本院心血管内科的50~65岁中老年AMI患者,均进行了PCI术,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给予常规护理、基础内科治疗和健康教育,试验组再增加持续性心肺运动训练及心理康复指导,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CMQ)于术后及出院前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出院前检测发现,试验组在HAMA、HAMD、MUIS、SSRS、MCMQ中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持续的康复指导能增加PCI术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减少疾病不确定感、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增加社会支持度。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69 浏览:484

廖银燕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方式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观察组为接受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患者,对照组为家属送入医院就诊患者,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79.17%、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5±2.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52%和88.5±1.3分(P<0.01),且溶栓时间1.5±0.6天、抢救时间45.2±2.8min、住院时间22.5±1.6天等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能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救治率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全维度心脏康复模式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的效果分析 下载:39 浏览:336

柳丽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采取全维度心脏康复模式干预的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8例接受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54),分别为采取常规康复干预的对照组与接受全维度心脏康复模式干预的研究组,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LVEF、6MWT水平分别为(63.49±5.81)%、(384.47±35.19)m,与对照组(54.78±5.22)%、(309.87±28.71)m存在差异,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0%(2/54),低于对照组14.81%(8/54),P<0.05;研究组躯体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评分分别为(79.81±4.52)分、(80.57±4.48)分、(78.33±4.63)分、(77.51±4.72)分、(83.24±4.19)分、(81.85±4.31)分、(81.25±4.38)分、(80.46±4.51)分,高于对照组(70.36±5.38)分、(72.62±5.21)分、(69.93±5.54)分、(69.03±5.61)分、(76.77±5.04)分、(73.61±5.16)分、(71.09±5.29)分、(72.07±5.33)分,P<0.05;干预后 3个月、6个月、12个月,研究组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7.41±1.26)mg/L、(6.52±0.98)mg/L、(4.76±0.67)mg/L,低于对照组(8.68±1.73)mg/L、(7.14±1.25)mg/L、(6.25±0.83)mg/L,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采取全维度心脏康复模式干预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的效果分析 下载:37 浏览:650

刘方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采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与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后再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LVEDD为(51.28±4.71)mm,LVESD为(44.52±3.35)mm,NT-proBNP为(254.22±8.44)pg/ml,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83±4.84)mm、(48.68±3.24)mm和(300.20±8.37)pg/ml(P<0.05);试验组的LVEF为(47.83±4.18)%,其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35±3.82)%(P<0.05);试验组的肌钙蛋白T为(0.10±0.11)μg/L,肌钙蛋白I为(0.01±0.08)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11.21±2.13)U/L,肌红蛋白为(76.39±3.29)μg/L,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16±0.28)μg/L、(0.12±0.01)μg/L、(18.17±2.26)U/L和(101.14±3.26)μg/L(P<0.05);试验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中采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可逐步恢复患者的心肌细胞,改善其心功能,为其提供更高质量的预后,对于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参考意义重大。

聚焦解决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护能力与健康认知水平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434

宋卫娟 李明楠 《中国护理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护能力与健康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将患者等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与健康认知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行为、自护技能、自护意识及自我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AMI知识、AMI治疗、康复训练、并发症防控及饮食生活等健康认知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52 浏览:387

杨振华 《中国护理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探讨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七步法康复训练。分别于介入治疗后1,9 d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7 d、介入治疗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介入治疗后1 d两组患者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治疗后9 d试验组LVEF≥50%的患者多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介入治疗后7,30 d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七步法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预后生活能力。

聚焦解决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护能力与健康认知水平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297

宋卫娟 李明楠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护能力与健康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将患者等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与健康认知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行为、自护技能、自护意识及自我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AMI知识、AMI治疗、康复训练、并发症防控及饮食生活等健康认知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能提高其自护能力和健康认知水平。

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9 浏览:183

杨振华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七步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七步法康复训练。分别于介入治疗后1,9 d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7 d、介入治疗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介入治疗后1 d两组患者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治疗后9 d试验组LVEF≥50%的患者多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介入治疗后7,30 d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七步法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预后生活能力。

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心室重塑的影响研讨 下载:33 浏览:383

李翔 彭超 吴容 徐佐厅 石培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探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运用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023.2~2024的阶段中,60名病人实行划分,对照组提供常规性治疗,观察组提供冠状介入治疗,数值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逐渐提高,患者BNP水平改善,CK与CKMB峰值出现时间较短,负面症状概率较低,P<0.05,同时在治疗后患者CK与CKMB峰值活动中观察组更为优质,但是其对比数值差异不大,P>0.05。结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通过冠脉介入治疗期间,能够有效使患者的心脏功能逐渐提高,令患者的BNP水平得到改善。同时有效使患者心脏的各项峰值逐渐增长,负面问题出现概率低。

个体化心理护理对PCI术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 下载:61 浏览:692

段艳梅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12期

摘要:
目的:剖析个体化心理护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82例接受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时间为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单双数字作为1:1分组的基点,接受术前常规护理的41例命名为参照组,实行术前个体化心理护理的41例命名为研讨组,对比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参照组相较,研讨组SAS、SD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相对较低(P<0.05)。结论:在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术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实施术前个体化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运用。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循环内分泌的影响 下载:73 浏览:875

郑金韬 傅德建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1期

摘要: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循环内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老年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40例)和试验组(常规治疗+重组人脑利钠肽,40例)。以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循环内分泌指标作为观察指标评估疗效,以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两组临床疗效,试验组为95.00%,对照组为82.5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TⅡ)、血浆肾素(PR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D、ATⅡ、PRA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D、ATⅡ、PRA对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5.00%,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重组人脑利钠肽应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治疗中,有利于改善患者循环内分泌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少。

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状态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下载:59 浏览:14

李臣凤 《中国护理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PCI)心理状态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和随访,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在患者出院时(干预前)和出院后3个月(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并于干预后1,3个月采用自制的用药依从性量表对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干预后1,3个月的用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状态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下载:41 浏览:238

李臣凤 《临床医学杂志》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PCI)心理状态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和随访,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在患者出院时(干预前)和出院后3个月(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并于干预后1,3个月采用自制的用药依从性量表对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干预后1,3个月的用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及RhoA/ROCK活化机制 下载:76 浏览:450

葛水秀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及Rho A/ROCK活化机制。方法选取生理状况相近的SD大鼠40只,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瑞舒伐他汀组、AMI组、假手术组、正常组四组,平均每组10只;使用ELISA法对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等水平进行检测;使用试剂盒法对各组大鼠肌酸激酶(CK)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转化酶(SOD)以及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利用HE染色对大鼠心脏组织病理变化进行检测,使用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使用TTC/伊文思蓝染色测定大鼠的心肌相应梗死面积;使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体内NF-κBp65、ROCK1、ROCK2、Bcl-2、Bax等表达水平。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大鼠梗死面积下降至(30.00±7.00)%,显著低于AMI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43.00±5.00)%(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大鼠血清中心肌损伤标记分子LDH和CK水平均显著低于AMI组大鼠(均P<0.05)。AMI组大鼠心肌组织和血清中的抗氧化分子SOD水平较假手术组大鼠急剧下降,同时AMI组大鼠氧化损伤标致分子MDA水平则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大鼠(均P<0.01);而瑞舒伐他汀组大鼠MDA水平则显著低于AMI组水平(P<0.05)。AMI组大鼠血清中的IL-6、TNF-α、CRP等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大鼠(均P<0.01);而瑞舒伐他汀组大鼠的IL-6、TNF-α、CRP等水平则显著低于AMI组大鼠(均P<0.05)。AMI组大鼠的ROCK1和ROCK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7±0.06)和(1.49±0.04)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大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瑞舒伐他汀组大鼠的ROCK1和ROCK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MI组大鼠(均P<0.05)。结论对于大鼠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凋亡现象瑞舒伐他汀能够起到较好地缓解效果,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对Rho A/ROCK活化和介导的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进行有效的抑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