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临床活动评分与眼眶核磁共振T2评估甲状腺相关眼病炎症活动 下载:55 浏览:379

章姚丽1 李新宇1 张菁2 罗班1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评估临床活动评分(CAS)与眼眶核磁共振T2 Mapping检查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炎症活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对180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的CAS和眼眶核磁共振T2 Mapping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CAS与眼眶核磁共振T2 Mapping平均眼外肌T2值和平均眼外肌横截面积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 01)。眼外肌平均截面积以及其与平均T2值的联合对于诊断TAO活动期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其中29例CAS为0分的病例中有11例MRI提示眼外肌或眶脂肪有炎性水肿表现。结论与CAS相比,眼眶核磁共振T2Mapping结合CAS相较于CAS可以更敏感以及更准确地检测患者眼外肌或眶脂肪的炎性水肿。

不同干燥过程中预糊化黑米的水分变化规律及对其蒸煮品质的影响研究 下载:64 浏览:270

王姝雯 陈贞 陈虹宏 林俊帆 刘庆庆 包清彬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7期

摘要:
干燥是预糊化黑米生产过程十分重要的环节,预糊化黑米干燥特性及黑米内部水分变化规律直接影响预糊化黑米的干燥效率及产品品质。采用热风干燥方式,考察了不同干燥方法和干燥条件下,预糊化黑米的干燥特性,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预糊化黑米干燥过程进行监测,分析干燥过程中黑米内部自由水和结合水含量变化规律,同时结合质构仪、流变仪对预糊化黑米的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及感官品质进行研究,探讨了干燥方法及温度对预糊化黑米品质的综合影响,确定预糊化黑米采用两段温度干燥更为适合,研究可为预糊化黑米的干燥提供基础理论性参考。

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比较 下载:74 浏览:309

梁建立 《诊断医学》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与CT用于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26例,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检查与CT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 CT诊断符合率为86.51%(109/126)明显低于核磁共振的诊断符合率98.41%(124/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在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检出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核磁共振与CT在诊断脑深部挫伤、脑叶挫裂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检出率更高,特别是对脑深部挫伤、脑叶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明显,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地面核磁偏共振响应特征与复包络反演方法 下载:57 浏览:366

蒋川东1,2 王琦3 杜官峰2 易晓峰1,2 田宝凤1,2 《现代物理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地面核磁共振(surfac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SNMR)方法在地下水探测领域具有直接、定量和解释唯一等优势,但是由于地磁场存在不均匀、随时间变化和易受噪声影响等难以确定的问题,导致偏共振激发,严重影响反演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基于地面核磁偏共振(surface nuclear magnetic off-resonance,SNMOR)模型和相应的核函数表达式,讨论了频率偏量对偏共振信号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系统相位自动搜索和信号实部与虚部同时参与的复包络反演方法.通过仿真模型和反演结果对比得到:偏共振信号相位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仿真模型中的信号幅度最大提高了65.9%;当频率偏量大于2 Hz时,利用SNMOR核函数的反演结果的准确度明显优于SNMR核函数的结果;当噪声较大时,复包络方法充分利用测量数据的有用信息,比常规幅度反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后,通过野外实测数据和反演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SNMOR模型和复包络反演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地下水探测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Halbach阵列核磁共振多相流传感器参数优化与仿真 下载:15 浏览:409

李利品 童美帅 袁景峰 《传感器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基于核磁共振的多相流测量,能有效克服传统多相流测量方法的局限性,是目前多相流研究领域的新方向。文中基于永磁阵列磁场理论,以磁通密度和均匀性为参数优化目标,采用COMSOL有限元软件进行Halbach磁体传感器的设计与仿真。仿真和理论分析表明,永磁源内外径比、组装块数、磁性材料是影响Halbach磁体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2″油管的核磁共振多相流测量,优化和设计Halbach阵列参数,最终形成了性能优越、适用于2″油管的Halbach阵列传感器,解决了核磁共振多相流动态在线测量的重要技术问题。

杭锦旗区块储层产水及气层有效性分析 下载:75 浏览:510

王磊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6期

摘要:
杭锦旗地区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目前测试层位大多出水,进而影响气层产能。针对该区储层产水情况,从储层区域位置、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含水饱和度及试采方式等方面对储层产水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储层产水原因,据此应用核磁测井资料及岩心实验资料对气层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明确了气层中水的含量,进而可以为甲方提供合理施工建议,提高气层产能。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在口腔疾病中的进展 下载:34 浏览:355

李婷1 邓鹏翅2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5期

摘要:
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组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到生物技术各个领域。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复杂生物样品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反映生物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在口腔疾病研究中,代谢组学研究也获得了密切关注,它可以为临床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无损伤、非侵入性地获取生物体的信息,使其在代谢组学研究中迅速发展。本文综述了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在口腔癌、牙周病、龋病等口腔疾病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依非韦伦含量 下载:36 浏览:367

崔晓鸽1 杨金枝1 陈晓峰2 郝海军2,3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6期

摘要:
分别采用氢核磁共振定量法和氟核磁共振定量法测定依非韦伦含量。氢核磁共振定量法以依非韦伦δ1.58~1.65处质子峰为定量峰,马来酸δ6.22处为内标峰。氟核磁共振定量法以δ-80.58处作为定量峰,4-溴-2-氟-乙酰苯胺δ-121.70作为内标峰。通过比较依非韦伦的定量峰与内标物质内标峰峰面积,计算依非韦伦的含量。测试结果显示,氢核磁共振定量法和氟核磁共振定量法的含量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核磁共振法可用于依非韦伦绝对含量的测定,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

核磁共振定量法测定制剂中埃索美拉唑含量 下载:31 浏览:325

杨祎1,2 赵春阳1,2 姜明燕1,2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3期

摘要:
以马来酸为内标,氘代二甲基亚砜为溶剂测定1H核磁共振谱,通过比较样品定量峰与内标物质响应峰峰面积,计算埃索美拉唑的含量。结果显示,同一样品在相同条件下测定6次,定量峰与内标响应峰比值的RSD为0.54%;平行配制5份样品溶液,定量峰与内标响应峰比值的RSD为0.62%。采用不同样品定量峰计算的埃索美拉唑含量分别97.2%、97.1%、98.2%、98.1%,RSD分别为0.54%、0.62%、1.33%、1.28%。本文建立的核磁共振定量法(q NMR法)可以有效避免辅料依地酸二钠、氢氧化钠干扰,经方法验证可用于测定埃索美拉唑含量。

核磁共振设备日常维修与维护有效方法 下载:57 浏览:403

李耐宁 《中国设备》 2025年1期

摘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核磁共振技术的持续发展,医院中使用的核磁共振设备变得越来越普遍。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之中,而系统则以其特有无辐射的优点逐渐取代传统放射性成像方式。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获得的图像为疾病的早期检测提供重要参考,这极大地辅助医生在临床上诊断与治疗,从而提升医疗效率。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核磁共振设备在医疗领域的潜能,确保其工作效率,并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与维修,确保其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至关重要。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干燥方式的海马品质研究 下载:64 浏览:388

吴靖娜1,2 陈晓婷3 苏永昌3 乔琨3 陈贝3 刘智禹3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4期

摘要:
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海马Hippocampus品质特性的影响,采用热风干燥(100℃)、冷风干燥(40℃)、真空冷冻干燥(-26~-30℃,0.1kPa)和真空干燥(70℃,133Pa)等方式对三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湿体质量2.5~3.0g)进行处理,测定并分析了海马干在不同干燥方式下的干燥性能、收缩率、水分分布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对三斑海马的干燥性能、收缩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热风干燥与真空干燥的耗时和耗能分别为15h、4.03kW·h/kg和10 h、2.46kW·h/kg,干燥性能较优,而真空冷冻干燥的收缩率最低;低场核磁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式的干燥过程中海马干的水分含量下降,主要是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含量降低;海马干复水过程的结果显示,不易流动水不断上升,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的复水速度较快。研究表明,热风干燥与真空干燥用时短,具有节能效果,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海马品质较优,复水性能较好。

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85 浏览:523

于加贝1 徐刚1 唐雨2 王峰3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MRI及MRA,之后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从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成分三方面判断MRI联合MRA在诊断本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DSA证实共存在53支颈动脉狭窄,并对其中13支重度狭窄血管行手术治疗;以DSA结果为检验标准,MRI联合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2.98%,特异度为98.17%,准确性为92.45%,MRI联合MRA与DSA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为0.91;MRI及MRA图像质量优30例、良4例、差2例,优良比为94.44%;MRI联合MRA对斑块成分及软硬度的诊断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I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准确客观,且能清晰显示脑出血及脑梗死等继发病变,MRA可有效减少信号噪音,直观显示血管整体情况。二者联合应用,对诊断斑块成分也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 下载:73 浏览:496

王亮1 曹云2 李中峰3 陈建新4 王佳婕5 符欣2 黄佳钦2 冯晶华4 王冬梅2 李志红2 《当代中医药》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方法收集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28例,脾胃虚寒证17例,另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收集各组受试者肘静脉血5 ml,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定量检测血浆代谢物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11种,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浆中葡萄糖、丙氨酸、缬氨酸等含量高于健康人,而谷氨酸、甘氨酸、乳酸、甜菜碱等水平低于健康人。脾胃湿热证组患者缬氨酸、乳果糖水平高于脾胃虚寒证组,而异丁酸、甲酸、肌肽含量低于脾胃虚寒证组。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糖代谢、氨基酸分解代谢紊乱,且两种证型在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方面存在差异。

核磁共振联合CT检查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61 浏览:754

苏瑞林 《诊断医学》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联合CT技术进行检查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联合CT检查,在检查后采用手术治疗,将手术结果设为“金标准”。观察核磁共振联合CT对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 联合检查对不同时间段患者的检出率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更高,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时间段患者的检出率较CT技术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对不同位置脑梗死灶检出率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更高,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位置脑梗死灶检出率较CT技术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类型诊断准确率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更高,核磁共振技术对脑梗死类型诊断准确率较CT技术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检出的病灶直径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更高,核磁共振技术检出的病灶直径较CT技术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联合CT检查的效果更为确切,可以有效为患者确诊,且能够对其梗死病灶的体积和位置进行准确判断,并可以确定患者的梗死类型,这样就可以有效制定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更好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尤其是针对早期发病患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这样就能够及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在早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从而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后果,并取得理想的预后。

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效能 下载:65 浏览:7292

张羡 《诊断医学》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76例最终均经过手术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展开研究;在此之前全部病人均分别接受CT、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分别给予CT、MRI以及二者联合的方式对患者予以诊断,并以手术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其诊断效能。结果:CT、MRI以及联合诊断的检出率分别为92.89%、92.10%和9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征象方面CT对于积气、钙化的诊出率明显高于MRI;MRI则对于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以及硬膜囊受压的诊出率更高,P<0.05。联合诊断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MRI;特异性显著低于CT、MRI。结论: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过程中,运用CT与MRI联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诊断符合率,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CT影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分析 下载:362 浏览:3523

曹伟伟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分析CT影像在腰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0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的实验对象,患者治疗时间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所有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均采用CT影像检查方式进行手术前后的评估,术前对于患者的椎间盘髓核突出影CT值进行测量,术后对于患者椎管内软组织影CT值进行测量。结果:通过术前CT影响检查能够有效检出患者的椎间盘突出影与神经根水肿等情况,术后CT对于患者的椎管内软组织影分辨率相对较低,在本次研究的560例患者中其术前椎管突出影CT值为(58.45±12.45)HU,而术后的椎管突出影CT值为(25.78±5.35)HU,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CT 影像在腰间盘突出症的术前术后判断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在术后早期的该症状鉴别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在不同的临床应用环境下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

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下载:229 浏览:2289

赵美芝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应用效果以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的患者72例为观察的对象,确定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结果:两组患者均对韧带损伤、关节腔积液、骨质改变以及半月板损伤方面进行检测,观察组的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中的检查属于一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对于患者的诊断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清楚的显示出膝关节以及其相关组织的病理变化,明确的判断其病情的变化以及其病变的程度,可以为医生更好的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一定 的基础以及借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研究 下载:50 浏览:541

宋倩 包银龙 《肿瘤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方面的优势。通过综合分析,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MSCT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子宫底部至耻骨联合上缘。扫描参数:120kV,200mAs,层厚5mm,重建间隔1.5mm。MRI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3.0T超导型核磁共振仪,患者取仰卧位,采用标准 线圈。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DWI,冠状位T2WI。扫描参数:T1WI:TR 500ms,TE 10ms;T2WI:TR 4000ms,TE 80ms;DWI:b值0和1000s/mm²,TR 4000ms,TE 68ms。图像分析: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 进行双盲法阅片,重点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以及侵犯范围等。对于MSCT和MRI的图像,分别记录阳性发现数。结果:MSCT与MRI在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肿瘤大小的准确率方面,MRI优于MSCT(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和MRI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但MRI在显示肿瘤大小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求,结合MSCT和MRI检查结果,制定更为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研究 下载:68 浏览:623

宋倩 包银川 《肿瘤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方面的优势。通过综合分析,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MSCT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子宫底部至耻骨联合上缘。扫描参数:120kV,200mAs,层厚5mm,重建间隔1.5mm。MRI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3.0T超导型核磁共振仪,患者取仰卧位,采用标准 线圈。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DWI,冠状位T2WI。扫描参数:T1WI:TR 500ms,TE 10ms;T2WI:TR 4000ms,TE 80ms;DWI:b值0和1000s/mm²,TR 4000ms,TE 68ms。图像分析: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 进行双盲法阅片,重点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以及侵犯范围等。对于MSCT和MRI的图像,分别记录阳性发现数。结果:MSCT与MRI在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肿瘤大小的准确率方面,MRI优于MSCT(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和MRI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但MRI在显示肿瘤大小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求,结合MSCT和MRI检查结果,制定更为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神经影像学临床分析 下载:16 浏览:172

彭炳南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神经影像学的临床特征及分析;方法:研究选取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以1998年世界神经病学联盟(WFN)的修订诊断标准,32例患者均被确诊或拟诊为ALS。对颅脑MRI的CST判定为异常的定位MRI阳性组,其余为阴性组。并对1例患者的DTI及DTT结果进行单独分析,以此判定MRI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效果;结果:对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显示,T2W1双侧CST对称性呈现出高信号的患者6(18.75)例,没有改变的患者26(81.25)例,对其中1例确诊为ALS的MRI阳性患者进行了颅脑DTI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CST、内囊膝部、穹隆等白质纤维束的FA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CST的FA降低幅度最大,通过运用DTT对患者的内囊后肢水平纤维束进行追踪,结果显示出患者的CST呈现出严重损伤。通过对患者的颅脑MRT2W1的CST表现进行分组,CST高信号者为MRI阳性组,否则即为MRI阴性组,在对2组的起病年龄、平均病程及椎体束征等级的比较中发现,阳性组的起病年龄要明显小于阴性组(P<0.05),而阳性组的椎体束征等级则要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颅脑MRI对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具有一定效果,根据MRI结果的异常改变能够对ALS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但整体ALS患者在MRI中的阳性率有待提高,需要探索更多的MRI指标进行判定,从而提高MRI对于ALS诊断的准确性。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