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面向共治格局的法治形态及其展开 下载:86 浏览:510

杜辉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构建政府、市场和社群共治的治理秩序,是法治中国战略下有关治理结构的重要命题。共治格局将给法治系统带来新的挑战,引发法权关系及其法理的结构性调整,挑战程式主义法治观的动态适应性,加剧治理的实用主义取向与法治的形式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为此,有必要塑造与共治格局相匹配的法治形态。面向共治格局的法治形态,在本体论上,需立足于治理结构之更新、机制之整合,强调依法治理与有效治理双重规范性的统一;在基本架构上,需着眼于开放的规范结构、互嵌的治理组织、交涉平衡的共治程序、面向任务和过程的工具四个维度的建设。面向共治格局的法治形态的展开,应从发展法律体系的融贯性功能、建立法治秩序与治理秩序的新型协调关系、塑造"政府—社会—市场"三强结构、根据治理改革的实践逻辑确立法律建制重心四个维度加以推动。

近27年焉耆县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下载:85 浏览:517

古丽米热·艾尔 肯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支持下,以焉耆县1993-2019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1993年、2003年、2013年、2019年4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库,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模型和典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对该县近27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和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了9810.59 hm2、19131.68 hm2及829.13 hm2,草地、林地、裸地、裸岩、沼泽地和沙漠面积分别减少了2142.83 hm2、5448.52 hm2、13338.32 hm2、1530.76 hm2、330.76 hm2及6980.21 hm2。研究期末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21.44%)、林地(17.51%)、沙漠(16.88%)、草地(12.33%)、建设用地(12.07%)、裸岩(11.62%)、裸地(6.54%)、水域(0.84%)及沼泽地(0.77%);而且各种斑块类型景观破碎度逐渐降低,最大斑块类型面积变化幅度不大,但景观多样性增加。研究认为:焉耆县土地利用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受人类活动影响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推动恢复当地生态环境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不同恢复年限内陆盐沼湿地土壤氮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基于LUCC的武汉市高速公路周边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下载:75 浏览:477

陈竹安1,2,3 冯祥瑞1 危小建1,2,3 《中国土壤》 2019年7期

摘要:
高速公路在推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本文以武汉市主干道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利用缓冲区分析、景观指数法、生态价值评测等方法,以土地利用变化(LUCC)为基础分析2002年到2017年高速公路周边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武汉市高速公路周边主要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为主,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最为显著;(2)在空间上,1~10 km缓冲区内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为主,随着时间推移,耕地所占比重持续减少,反之,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空间差异有继续增大趋势;(3)2002年和2017年中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指数变化差异明显,水域的斑块密度和分离度最低,建设用地的分维度指数最高,耕地的分离度指数最高,这与土地利用变化一致,2002年城镇化对景观格局影响范围为4 km,到2017年扩大到6 km,影响有扩大趋势;(4)借助Google Earth和ESV对武汉市进行景观格局验证,与高速公路距离越远,景观类别越丰富,ESV值越高,主城区附近ESV值较低。总体ESV值呈下降趋势,LUCC降低了缓冲内的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生态服务价值减少。

区域一体化战略下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下载:36 浏览:320

李玲 《中国经济》 2020年8期

摘要:
互联网技术及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受上海市的辐射和带动,其区域经济的差异化程度日益缩小,区域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文章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为例,基于区域一体化战略背景,对该地区各城市的区域经济差异以及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为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云南京剧班社格局之变迁 下载:63 浏览:413

张俊卿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京剧流入云南,经历了从众多班社市场竞争到形成以关肃霜为中心的格局,体现了政权的更迭引起的演出制度、戏剧观念、艺术生存环境一系列的急遽变化。云南京剧前后整体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京剧在云南开辟了市场,奠定了演员阵容,拥有了广泛的观众;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剧院的重组向外展示了云南京剧强大的实力,创造了时代的辉煌。但人为铲除商业化市场,以导演制全面代替提纲幕表制,以政治标准编演新戏取代大量传统剧目,无形中破坏了京剧生存的根基和环境,为后来的不景气埋下了隐患。

从开放格局到开创新域——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舞剧 下载:65 浏览:409

于平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舞剧,首个焦点出现在1979年"新古典舞派"舞剧一马当先,在讴歌民族和睦和畅想文化融通的同时,创新着民族舞剧的表意语言和表意方式,体现出民族舞剧"开放格局"的全新气象。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歌剧院舞剧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共襄"新古典舞派"舞剧盛举;中国芭蕾舞剧"告别样板",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聚焦"精神创伤""芭蕾民族化"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一种更接近现代人的情愫;而"少数民族舞剧"运用各少数民族舞蹈语言,主要表现"民间传说",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向两个方面深化,发挥了"舞蹈本体的优势";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舞剧的"新古典舞派"出现了"新新古典舞派"或"后新古典舞派",并且这类舞剧创作强化"地域色彩"和"交响构成"。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强化"地域色彩"的"在地化"追求和认同"交响构成"的"本体化"探索,成为中国舞剧创作题材选择和形态构建的总体趋向。跨入新世纪,中国芭蕾舞剧对题材"现实性"的开掘回到"反抗",而中国民族舞剧的"在地化"追求成为"新常态"。自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实施以来,中国当代舞剧更是实现了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中国舞剧发展格局正步入充满"新想象"的"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铁路“走出去”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 下载:26 浏览:241

陈安娜1,2 《中国经济》 2019年1期

摘要:
随着中国铁路产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全产业链输出逐渐成为中国铁路"走出去"的重要发展模式,这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关键领域。中国铁路产业只有抓住机遇,创新"走出去"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惠共赢。

近代中意交流格局下的人物图景——佛弼执礼的在华行迹与《酷刑逼供论》译介 下载:41 浏览:272

孙车龙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意大利人佛弼执礼光绪年间来华,侨居中国近五十年,其人汉学渊博,曾长期兼领意大利驻华多地领事之职。他广交名贤,孙中山曾亲笔致信予以称赞,其信可补文献之阙。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佛弼执礼时常扮演为和平奔走的调解者角色。究其原因,既是他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然,也是由意大利在华所处的尴尬境地决定的。此外,作为贝卡里亚名著《论犯罪与刑罚》的最早汉译选本,《酷刑逼供论》的译介是佛弼执礼审时度势后的选择,但深究之,它更是佛弼氏为扭转"三门湾事件"后意大利在华不利局面而做出的尝试。该书虽夹带了一定的私心,但也确实对清末刑讯制度的革除有襄助之功。

新媒体背景下地方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下载:51 浏览:362

汤维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1期

摘要:
近些年,媒体跨界竞争已经十分普遍,这和全媒体取得迅速发展有着极大的关联性。然而,作为地方电视媒体,多模式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功能定位问题,容易导致它的未来面临严峻挑战。如今,一方面优质资源开始汇聚于主流电视媒体,而诸多媒体模式也在逐渐融合,地方电视台想要成功突围,就需要突出自身的媒体特色,提升节目的内涵度和质量,由此积极推动媒体融合,为地方电视台开拓更大的发展格局。

明代市场演变与货币流通格局的变化 下载:64 浏览:413

赵小平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明代的货币政策几经演变,初期出现了"钱楮并用"货币流通格局,中后期又形成了"银钱兼行"的新格局。上述货币流通格局的出现及其更替,无疑是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行为是首要推手,"大明宝钞"在市场上渐渐不为民众所接受,完全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从"禁银"到"驰银"再到普遍用银,皆与市场这一推手有重要关系。而明前期大数用钞、小数用钱,中后期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二元流通格局的相继出现,无疑是小农经济由恢复到发展、大额交易由萎缩到拓展的客观需求。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中国区域空间格局重塑 下载:35 浏览:419

孙久文 易淑昶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代表的带状经济区建设极大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是依托京杭大运河的运河文化提出的新的带状经济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及"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当前的大运河文化带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运河文化带北接京津冀,南连长江经济带,串起了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大地优化了中国区域空间格局。最后,本文提出了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以文化为引领、以文化共同体建设作为顶层设计,以工程的形式促进发展理念的落实等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议。

公共产品供给;二元社会格局;均等化;社会公平主义 下载:51 浏览:356

李爱龙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奈格里对马克思《大纲》"机器论片断"的激进政治解读直接改写了由福柯所开创的生命政治话语范式。在奈格里看来,生命政治与生命权力并不是同一的,而是处于相互对抗之中,生命政治作为一种反抗力量形塑了生命权力。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奈格里确立起劳动与资本的对抗逻辑,由此,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概念——剥削、共产主义和危机的生命政治阐释,从而开辟了生命政治批判空间。撇开其学理上的不足,奈格里的生命政治的范式转换具有不容忽视的建构性意义,它不仅深化了对危机的理解,而且指出了反抗资本逻辑的新道路——出走,在当代视域中建立起危机与解放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重新塑造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久被遮蔽的阶级逻辑。

论中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优化 下载:66 浏览:372

徐放达 王增涛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也存在一些短板,具体表现为农村供给不足与城市局部供给过度现象并存,城乡都存在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中主体不清晰,权责划分不明确。要提高城乡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和数量,破除中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就应当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短板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在坚持均等化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分别予以化解,努力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路下,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优化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格局动态演变特征 下载:46 浏览:451

熊善 高万军 秦昌波 李新关 杨路路 王依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6期

摘要:
利用3期(2000、2005、2010年)遥感分类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对长江中游地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存在6种生态系统类型,其中以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为主,二者面积约占全区域总面积的58%和31%。各生态系统面积大小依次为: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等绿色生态空间主要呈环状结构分布。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中部江汉平原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则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地区和鄱阳湖地区。10年间,区域内生态系统均发生明显变化,以城镇生态系统变化幅度最大,增长约25.45%。湿地生态系统变化幅度最小,约为0.03%。空间转移最显著特征为农田生态系统转为城镇生态系统,呈现极端非平衡态势。

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下载:33 浏览:426

张亚亚1,2 范红霞3,2 潘敏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通过两个研究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一,采用自我参照R/K范式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1)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核心为自我参照和配偶参照,母亲参照、父亲参照和子女参照居于第二位,婆婆参照、公公参照居于第三位;(2)孕妇的自我参照水平影响自身焦虑情绪,配偶参照水平影响孕妇的抑郁情绪。

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成效与展望 下载:67 浏览:437

王宏丽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面对包容性全球化、互联互通便利化、物流枢纽网络化发展态势,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增强核心区内生增长动力和发展实力、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人口聚集是当前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政策之基。

系统论视野中司法与媒体间的技术格局 下载:60 浏览:467

陈征楠 《法学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司法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表征着司法机构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重要现实指标。近年来颇富争议性的热点案例,映射出该种关系的高度复杂性,其逻辑结构与问题节点亟待厘清。在此,以卢曼为代表的系统论社会学是具有突出解释功能与指涉效力的理论工具。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为了在环境中保持自身,系统在运作上必须具有规范闭合性,这是其认知开放性的前提。以此为理论基础,应当认识到,司法与媒体分别代表着当代社会两种具有独立逻辑的功能系统,必须在二者间建构合理的结构耦合关系。其中的技术核心在于充分维护司法论证环节的规范闭合性,以此保证法律系统自身符码与纲要的运作有效性。

中部地区小城镇收缩空间格局及分区发展方向——以河南省为例 下载:42 浏览:346

韩勇1 贺萌琳2 娄昕欣2 《中国城镇》 2020年12期

摘要:
从区域层面对小城镇收缩程度展开定量分析,有助于科学研判小城镇发展水平的区域类型。本研究基于小城镇收缩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核密度分析刻画小城镇收缩的空间格局,利用耦合协调方法分析制约小城镇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河南省存在四种小城镇收缩类型,即边缘型收缩地区、被动虹吸型收缩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型收缩地区和低度收缩地区。从小城镇内部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来看,河南省小城镇建设仍处于低水平制约阶段。基于上述结论,对不同类型收缩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主要方向提出建议。研究结果为分类推进小城镇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思路探索 下载:25 浏览:267

顾建波 《中国城镇》 2019年11期

摘要:
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位于"五级"规划体系的实施层,主要任务是对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进行细化和落实;县级空间单元又是"三类"空间规划的集中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专项规划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也是详细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核心任务是"构建全域空间格局、优化空间要素配置",因此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解和把握各个工作环节的技术思路,还需要贯彻当前规划理念的转变。

基于全域调查的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类型体系构建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下载:54 浏览:389

卓晓岚 陶金 肖大威 《中国城镇》 2020年7期

摘要:
客家民系的居住文化有着鲜明的民系特色,但既往研究尚缺少以整个赣闽粤客家核心地区为视域进行的村落整体形态的系统归纳和分析。本文提出在全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客家传统村落和民居类型数据库,以建筑单元的组织逻辑和构成关系、村落与地形的依存拓展关系等为线索,构建客家传统村落分类体系,作为理解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整体特性和形态生成机制的基础;并通过分析各种村落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探索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和发展规律。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