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辽河口海域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63 浏览:368

孙越峰1,2,3 秦艳杰1 李洪波2 吴荷4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7期

摘要:
2013年8月、2013年10月和2014年5月先后3次对辽河口海域进行航次调查,对相关数据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河口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季西北部浓度高,东南区域浓度较低;夏秋呈相反的分布特征在夏季为近河口区域低、河口外区域高,且区域之间的浓度差异较大,最大值出现在西南区域;秋季表现为近河口区域高,远离河口区域较低,叶绿素a较大值主要分布在靠近河口的区域。在不同季节,不同粒径对叶绿素a的贡献率也不尽相同,Nano-级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在3个季度中均为最大。影响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环境因素复杂:在春季,硝酸盐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在夏季,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以及总氮均与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悬浮物浓度与叶绿素a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表层水温(SST)与叶绿素a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在秋季,悬浮物(SS)与叶绿素a存在显著正相关。

二维金属或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化学与生物传感应用 下载:62 浏览:412

杨涛1 崔亚男1 陈怀银2 李伟华2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随着人们对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2D)纳米材料不断深入与扩展研究,近些年来,以2D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和共价有机骨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为代表的2D骨架材料引起了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和广泛关注.与其它的中孔或微孔的纳米材料相比,这些有机骨架材料提供了均一的纳米尺寸的孔,并且相较于石墨烯,2D有机骨架材料可以预期性地设计和组装功能化的结构单元,如羧基、氨基、羟基等基团可以通过多样的化学反应人为可控地接枝到骨架上,这些优点有望使2D有机骨架材料成为新一代提高传感界面灵敏度和稳定性的功能材料.本篇综述分别对2D MOFs和COFs进行简单的概述,总结目前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制备2D MOFs和COFs纳米材料的方法并对其做出简单的点评,介绍(2D)MOFs和COFs材料在化学传感和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讨论了2D MOFs和COFs在传感应用中的潜质和关键性问题,并对未来2D MOFs和COFs的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环形不规则重磁测线网的平差方法研究 下载:454 浏览:448

张旭1,2 张体强2 邢健2 周勐佳2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9期

摘要:
为了提高环形不规则重磁测线网的测线利用率和数据精度,提出了一种不区分主测线和检测线的环形不规则重磁测线网的平差方法,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在假设半系统差在总误差中的影响是显著时进行的半系统调整和最小二乘综合调差法是统一的,是对现有平差方法的拓展和完善。该方法原理简单,计算方便,平差处理后,交叉点不符值可明显减小,并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该方法可有效解决环形不规则测线网难以调平的问题,更具普适意义和实用价值。

近10年连云港海域紫菜养殖区遥感监测与分析 下载:64 浏览:434

许海蓬1 张彦彦1 陈志远1 初佳兰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9期

摘要:
近年来连云港海域紫菜养殖面积不断增大,为监测其发展趋势,本文利用Landsat-5、Landsat-7和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同时采用2017、2018年海域无人机影像对同期卫星影像目视解译结果开展精度验证,得出紫菜养殖区目视解译精度,以此获取近10年连云港海域紫菜养殖范围、面积和分布变化情况。结合等深线数据,开展不同深度区紫菜养殖面积增加和减少情况分析。该研究从宏观的角度掌握了连云港海州湾海域紫菜养殖的动态变化情况,对连云港市海域使用现状监管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起到一定的技术支撑作用。

海洋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的优化路径探析 下载:65 浏览:453

李天相 李梓硕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12期

摘要: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践中暴露出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迫切需要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中加以解决。海洋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效性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实践中处罚方式过于单一,除罚款外的其他处罚方式可操作性不强;二是《海洋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处罚额度过低,导致行政处罚震慑性不足。在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时,应当关注处罚方式的创新和处罚力度的加强。在处罚方式方面,建议引入声誉罚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在处罚力度方面,将重点放在处罚额度的合理化调整上。

海洋环境载荷对自升式平台就位的影响 下载:63 浏览:444

胡南丁 杨进 杨国栋 刘询 庞达 王奕辰 《石油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海洋环境载荷的影响会导致自升式平台就位位置与设计位置发生偏差。针对自升式平台就位位置偏差问题,通过分析自升式平台就位过程与步骤,得到海洋环境载荷中海流载荷为影响自升式平台精确就位的主要原因。以东海某自升式平台为例,结合自升式平台桩腿桁架结构特点,利用桩腿受海流载荷作用的特征面积法和结构力学中悬臂梁弯曲理论,建立了自升式平台桩腿受海流载荷时桩腿挠度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该计算模型得到的就位偏移量与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利用本文建立的平台最大偏移量计算模型得到的自升式平台就位偏移量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可指导自升式平台精确就位作业。

中国周边海域海面温度日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339

周倩 凌铁军 李响 张蕴斐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分别以逐时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及逐日SST数据作为模式的海表温度进行强迫,开展了1991~2010年共计20年的数值模拟,探讨SST日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两组试验均能合理地再现中国区域气候的主要气候态特征。同时发现,两组试验模拟的气候特征在我国沿海区域以及近海洋面上存在明显差异:考虑SST日变化之后,2 m气温和感热通量差异呈现夏季(冬季)升高(降低)为主的趋势;潜热通量则与之相反;低层风场差异在夏季以海洋吹向大陆的东南风为主,冬季则以陆面吹向海洋的西北风差异为主;另外,水汽输送差异呈气旋式(反气旋式)时,降水出现正差异(负差异)。SST日变化对上述气候因子的影响在夏季更为显著。

副热带北太平洋SST在ENSO冷暖位相转变中的作用 下载:86 浏览:273

韦圣标1 陈昇2 王鑫1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2015/2016年发生的极端El Ni?o事件,与1997/1998年El Ni?o事件具有可比拟的强度,但是2016年事件转变为弱La Ni?a,而1998年事件则为强La Ni?a。本文通过对比这两次极端El Ni?o事件,揭示其转变为不同强度La Ni?a事件的物理机制。混合层热收支分析的结果表明,在El Ni?o衰减年的4~11月,2016年平流反馈和温跃层反馈相对较弱,混合层温度衰减速率慢,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赤道中西太平洋的东风异常较弱。进一步分析表明,赤道中西太平洋的东风异常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有关,该地区的SST在1998年表现为冷异常,2016年为暖异常。副热带东北太平洋冷的SSTA有利于信风加强,从而加强中西太平洋的东风异常;而暖的SSTA使得赤道以北出现西南风异常,从而削弱中西太平洋的东风异常。此外,合成分析也表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SSTA与转变的La Ni?a的强度具有关联,El Ni?o转变为强La Ni?a的情况在位相转变期伴随着副热带北太平洋冷的SSTA,而El Ni?o转变为弱La Ni?a的情况没有明显的冷SSTA。

宁波湾区经济发展中的海洋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下载:71 浏览:394

祝翔宇 何丛颖 丁页 沈光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10期

摘要:
发展湾区经济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研究在分析宁波湾区海洋环境问题及成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海洋环境改善策略与行动计划,为改善宁波湾区经济建设的环境基础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大连市旅顺口区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与思考 下载:45 浏览:370

于大涛 孙倩 姜恒 志高范 姚翔 崔雷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6期

摘要:
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是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必要手段,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工作需要一套健全的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在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连市旅顺口区为例,对旅顺口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和水平进行评估。

基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海洋科普教育研究 下载:64 浏览:422

郭丽丽1 于大涛2 《地球科学探索》 2019年5期

摘要:
当前,海洋战略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意识是确立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思想基石,是构成我国海洋政策、海洋战略的内在支撑。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海洋科普及海洋意识教育的最佳阶段应在初中阶段。文章通过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海洋内容的研究,建议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海洋科普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一种海洋科普教育模式,为学生海洋意识提高和海洋文化建设提供保障,为海洋强国建设培养后备人才。

基于光谱分析的海洋污染物检测的应用与研究 下载:36 浏览:1377

杨雨晴 陆大伟 《海洋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对海洋环境的监测与保护越来越重视,各种政策与法规相继制定实施,以确保对海洋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例如,国家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高大众环保意识,积极参加国际环保工作等等。现代光谱技术在检测水质、塑料、金属等方面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光谱检测以其便捷性、无损性成为人们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海洋面积广阔,污染物数不胜数。例如,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海底垃圾等。在进行海洋垃圾检测时,光谱仪作为光电倍增管等光探测器测量谱线不同波长位置强度的装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利用光谱检测海洋垃圾的问题,从根本入手,立足实际,通过合理方式,旨在提高海洋垃圾监测的高效性以及准确性,有效促进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污染物动力扩散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以象山港为例 下载:48 浏览:431

朱志清 叶林安 章紫宁 刘莲鲁 水徐清 《海洋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文章建立污染物动力扩散数值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象山港污染物扩散的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海域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源强的实测值与模型模拟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基本小于15%;污染物动力扩散数值模型在总体上有效模拟了象山港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为该模型在其他海域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协同共治策略探讨 下载:47 浏览:478

郑淑娴 杨黎静 吴霓章 柳立 陈绵润 《海洋研究》 2023年2期

摘要:
粤港澳三地为共同应对跨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开始携手,经过多年的交流深化,已形成总体规划引领,合作框架协议约束,联席会议与粤港、粤澳环保合作小组及其下设的专题小组相结合的海洋环境协同共治平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仍面临海域水质不断恶化、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海洋生物资源衰退等严峻的生态问题。通过系统梳理,借鉴国际三大湾区先进经验,提出健全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法制体系、完善协同共治平台、统筹规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公众参与制度等策略,完善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机制。

基于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的广西南流江口海岛变迁研究 下载:57 浏览:468

杨帆1 高奕康2 边启明3 王增军3 王娜4 温玉波5 《海洋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广西南流江口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自海岛地名普查以来,该区域海岛形态和岛体开发利用变化显著。文章基于2012—2019年共8期遥感影像,开展南流江口海岛形态和开发利用的遥感提取和变化检测,并逐年分析海岛变化情况。遥感监测结果表明:2012—2019年,南流江口10个海岛形态变化显著,面积减少约61.8%,2个海岛岛体新增开发利用变化;重点说明花轿铺、小砖窑岛和小平墩岛3个显著变化海岛的逐年变迁情况,并分析海岛变迁的主要原因,为海岛保护和管理提出若干建议。

海洋倾倒区对附近海域环境影响分析——以嵊泗上川山为例 下载:53 浏览:256

朱志清 叶林安 章紫宁 袁国坚 《海洋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文章根据2016—2017年3个航次的嵊泗上川山疏浚物海洋倾倒区跟踪监测资料,分析了倾倒活动对该海域的水下地形、水质、沉积物、生物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倾倒区局部区域出现一定的淤积态势,平均淤积厚度为0.13m;疏浚物倾倒过程中,海水中的悬浮物、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明显增加,沉积物中的硫化物和镉有所增加;倾倒结束后水质、沉积物和生物都恢复至倾倒前水平。长期来看,受倾倒活动影响较大的是底栖生物,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本底值都明显降低。

渔港防台风等级评估研究——以霞关一级渔港为例 下载:36 浏览:433

韩小燕1 梁连松1 董宇佳1 姚辰阳2 《海洋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文章通过对历史上影响苍南近岸海域的24场风暴潮过程进行分析筛选,确定1323"菲特"为最危险台风路径基础,设计了8~17级的间距为22.5km的18条构造台风路径,采用FVCOM浪、潮、流耦合模式分别计算潮位场、流场和浪场分布,通过分析渔港岸线是否淹没、锚泊地是否船只走锚、防波堤防浪能力3个指标确定单项防台评估能力,按"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最终确定霞关一级渔港的防台风等级为9级,并且渔船锚泊是渔港的薄弱环节,最后结合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渔港防台风建议。

基于雷达和卫星资料对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下载:50 浏览:440

倪煜淮1 何宏让2 陈涛1 《海洋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FY2D逐小时亮温(TBB)资料对2015年4月28日发生在苏皖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可知,此次冰雹天气是由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这次风暴不但发展非常强烈并且持续时间较长,13:00左右对流风暴产生,16:45左右对流风暴发展成为超级单体,从22:02开始,超级单体逐渐减弱并向东南沿海方向移去。另外,0℃层高度为3.7 km左右,-20℃层高度为7.0 km左右,反射率因子强度达到50 dBZ的区域伸展到了-20℃高度以上,表明有产生大冰雹的可能性。(2)利用FY2D逐小时亮温(TBB)资料分析可得,此次中尺度对流风暴云团产生于13:00,并于24:00减弱入海,而后消失。冷云中心TBB最小值达到-60℃,与实际降雹区域进行比较可得,降雹发生在亮温梯度较大的区域。

基于卫星图像的北极冰间水道形态学特征分析 下载:51 浏览:437

王玉出 马玉贤 陈元 陈伟斌 《海洋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面积逐渐减小,冰厚逐渐变薄,海冰在海浪的影响下会变得很脆弱,容易断裂形成裂缝,更易形成冰间水道,有助于北极航道的通航。同时,冰间水道是极地地区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与动量交换的重要通道之一,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冰间水道的形态学特征,对于研究北极海区的动量和热量收支以及预测航道通航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Hilditch的冰间水道骨架技术,基于Landsat8的图像数据,分析了9月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附近冰间水道倾角、长度和冰间水道距离等冰间水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时冰间水道倾角的分布集中在74°~114°之间,冰间水道长度和距离变化范围较大,分别在2~3 km和50~220 m之间。

基于压力式验潮仪的潮汐应急观测可行性研究 下载:86 浏览:120

郭婷婷1 陈泽宗2 陈应峰1 罗荣真1 《海洋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针对沿岸验潮站点布局密度不够的问题,使用压力式验潮仪对遮浪站附近海域进行潮汐应急观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处理,并计算了实验数据的误差和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台风灾害过程中,压力式验潮仪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压力式验潮仪潮位与实际潮位的数据曲线基本吻合,两者的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此外,压力式验潮仪潮位误差绝对值均小于5 cm,反应了压力式验潮仪潮位数据能较好地反应台风灾害过程中实际潮位的变化,表明使用压力式验潮仪开展潮汐观测工作具备良好的可行性。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