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角膜光密度分析 下载:51 浏览:384

王华1 赵峰2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角膜光密度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2例及正常对照者30例,利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行两组患者的角膜光密度检查并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组的平均角膜光密度值大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角膜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角膜光密度值要高于正常人群,但这种改变是否与类风湿关节炎存在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中医定向透药联合手指操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下载:24 浏览:352

钱晨静 《中医研究杂志》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手指操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免疫风湿科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实施中医定向透药联合手指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功能障碍(SOFI)评分、及关节症状改善状况。 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手功能SOF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个数均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中医定向透药联合手指操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手功能、关节肿胀及疼痛情况。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祛湿通脉法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作用 下载:64 浏览:500

刘丹凯1 王强1 韩隆胤1 郭文杰1 郑乐1 丁文聪1 黄文广1 刘敏莹2 林昌松2 《中国中医药》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全蝎、益母草、金钱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药理机制,为祛湿通脉法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TCMSP、TCMID数据库搜集全蝎、益母草、金钱草成分及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通过TTD、DrugBank数据收集RA相关靶点,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互作PPI网络。在Genomics数据库分析药物和疾病共有靶点,并利用Cytoscape软件中Cluego插件分析共同靶点的信号通路,最后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并分析。结果益母草、金钱草、全蝎发挥治疗RA的成分可能是槲皮素、山柰酚等;发挥治疗作用的靶点可能包括IL-6、TNF、JUN、PTGS1、PTGS2、PIK3CG等;其关键作用通路包括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13条。结论益母草、金钱草、全蝎治疗RA作用的药理学机制可能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实现,祛湿通脉法运用于RA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下载:87 浏览:515

​孟宇航1杨卫彬2董宝强3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3期

摘要:
探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美洛昔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及体征变化、ESR、CRP、RF指标变化、炎性及免疫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指数、握力、20 m步行时间等症状明显较对照组改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ESR、CRP、R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1、IL-6、TNF-α、ICMAM-1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IL-1、IL-6、TNF-α、ICMAM-1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显著,利于症状及体征的持续改善,可抑制机体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检验中抗核抗体谱的应用分析 下载:319 浏览:3268

徐兵 吴雪江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检验中抗核抗体谱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68例非类风湿患者作为对照组,均对其进行抗核抗体谱检验,观察检验结果。结果:实验组ANA阳性率为60.19%、对照组为4.63%,较之对照组,实验组ANA阳性率更高,差异具备统计学义(P<0.05);ANA阳性核型分布中,胞浆颗粒型、核均质型、核颗粒型占主导地位;实验组中,ANAs阳性共为47例,阳性率为69.12%;对照组ANAs阳性0例,阳性率为0.00%,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抗Ro-52、抗SS-A、抗SS-B占主导地位,。结论:抗核抗体谱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明确被检者自身抗体种类,针对性给药治疗,减轻患者痛苦。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性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345 浏览:3429

臧荣发 顾盼瑾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与类风湿性因子(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本院范围内,以2018年8月-2019年9月为时间节点,选取RA患者66例、非RA风湿病患者48例,用速率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其RF、抗CCP抗体进行测定。结果 RF联合抗CCP抗体检测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较之单一项检测,差异均明显(P<0.05)。结论 将RF与抗CCP抗体相联合对RA进行检测,有助于诊断率的提升。

肌骨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165 浏览:2045

余春来 《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10期

摘要:
目的:对比X线诊断方式以及非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了解肌骨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3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以及63例其他类型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设置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肌骨超声+X线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两种检查方式的确诊、误诊以及漏诊数据,痛风石、骨侵蚀、结晶、滑膜增生、双轨征的呈像表现情况,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肌骨超声以及X线呈像表现中的灵敏度、特异度情况,观察组炎患者初诊急性发作期以及治疗后稳定期的肌骨超声评分。结果:其他类型关节炎的对照组患者肌骨超声确诊、误诊以及漏诊数据分别为57(90.48%)、2(3.17%)、3(4.76%),痛风性关节炎的观察组患者对应数据分别为62(98.41%)、0(-)、1(1.59%);其他类型关节炎的对照组患者X线诊断结果中确诊、误诊以及漏诊数据分别为51(80.95%)、7(11.11%)、5(7.94%),痛风性关节炎的观察组患者对应数据分别为55(87.30%)、6(9.52%)、2(3.17%);非痛风性关节炎的对照组患者在肌骨超声诊断结果中痛风石、骨侵蚀、结晶、滑膜增生、双轨征的表现情况数据分别为0例、13例、0例、45例、0例,痛风性关节炎的观察组患者对应数据分别为17例、8例、32例、48例、52例;非痛风性关节炎的对照组患者在X线诊断结果中痛风石、骨侵蚀、结晶、滑膜增生、双轨征的表现情况数据分别为0例、11例、0例、33例、0例,痛风性关节炎的观察组患者对应数据分别为9例、7例、25例、37例、44例;在痛风性关节炎观察组患者的肌骨超声呈像表现中痛风石、结晶、滑膜增生以及双轨征的灵敏度数据分别为38.06%、46.27%、13.68%、17.55%,特异度数据分别为100.00%、100.00%、79.05%、100.00%;在痛风性关节炎观察组患者的X线呈像表现中痛风石、结晶、滑膜增生以及双轨征的灵敏度数据分别为31.46%、44.21%、9.39%、11.45%,特异度数据分别为85.62%、84.74%、62.25%、94.75%(P<0.05);初诊急性发作期观察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肌骨超声评分中血流信号、滑膜受损程度、关节囊沉积程度、骨侵蚀程度的评分数据分别为(2.23±0.34)分、(2.19±0.31)分、(2.44±0.41)分、(2.39±0.37)分,治疗后稳定期的观察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肌骨超声评分中血流信号、滑膜受损程度、关节囊沉积程度、骨侵蚀程度的评分数据分别为(1.45±0.28)分、(1.27±0.25)分、(1.42±0.32)分、(1.41±0.29)分(P<0.05)。结论: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使用肌骨超声进行检查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

浅析个性化疼痛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响 下载:148 浏览:1914

陈燕 委晓梅 胡朵妮 《国际护理学》 2022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个性化疼痛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疼痛临床护理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个性化疼痛护理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VAS评分及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在本次实验中,两组患者护理前VAS评分基本相同,护理后实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基本相同,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非常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个性化疼痛护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保障患者及时康复,实现患者护理后VAS评分的有效降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中药蒸汽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疼痛程度分析 下载:79 浏览:687

张文婷 邹永玲 《当代中医药》 2024年11期

摘要: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中药蒸汽浴治疗干预后的成效。方法 择取我院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研究对象选自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观察组分为20例、对照组分为20例(随机数字表法)。此次研究中的观察组受试者,实施中药蒸汽浴治疗干预措施,对照组受试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措施。结果 干预工作开展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观察组的干预过程中,给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药蒸汽浴治疗干预,其实施后的效果相对较好。

中医综合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下载:240 浏览:243

赵雨洁 《中国中医药》 2022年1期

摘要:
探究中医综合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一共收录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总计为6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行中医综合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关节功能、社会功能等K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KP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3.4%高于对照组总满意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应用,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躯体、认知、关节、社会功能,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社会医疗效益。

针灸联合中药蒸汽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观察 下载:354 浏览:3576

张娜 《中国中医药》 2021年12期

摘要:
探究针灸联合中药蒸汽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2017年4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针灸治疗,试验组:针灸联合中药蒸汽浴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住院时间、VAS疼痛指数。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5%),对照组(77%),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VAS疼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应用针灸联合中药蒸汽浴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痛苦,促进尽快康复出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探讨 下载:69 浏览:242

唐绍勇 朱天文 赵水英 林茂 彭雪莲 饶孟超 《当代中医药》 2021年3期

摘要:
目的: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中中药熏蒸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5月-2020年5月间入我院的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选为主要的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方法展开疾病的有效治疗,实验组则应用中药熏蒸治疗方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诊疗服务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诊疗服务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普遍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熏蒸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极有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效果、康复质量的整体提高,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避免引发医患纠纷,医院的现代化改革进程明显加快,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将一片大好。应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改进不足之处,从而为更多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提供有力支持,最终赢得他们的充分信任。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