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科技金融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研究 下载:35 浏览:425

张玉华 张涛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本文从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并利用2005-2015年我国省际间数据构建了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空间集聚性,且协同集聚水平很大程度上受自身前期惯性的影响;科技金融主要通过研发经费投入和政府科技投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发展。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政策性启示。

物流通道的区域经济聚散机制及其集聚效应检验——基于中国11条物流通道的实证 下载:68 浏览:445

范月娇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物流通道是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骨干物流服务系统,不仅在其干线上承担货物运输功能,在其物流节点上也提供包括储存、分拣、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物流服务,以支持物流通道沿线区域的经济流通,是由物流实体通道和物流信息通道共同构成的现代物流通道。首先,本文以交通区位论、集聚经济理论、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物流通道的区域经济聚散机制及其对沿线区域的集聚效应;其次结合中国区域发展规划和各交通干线的建设状况,梳理出中国11条综合性物流通道,同时考虑了物流信息通道作用,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对其技术水平做了综合评价;最后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物流通道的区域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中国物流通道都具有显著的区域集聚效应;从各通道层面看,综合反映物流通道区域集聚效应的规模、密度和专业化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表现为:同柳、京沪物流通道的规模效应和密度效应较大,而沿海、京广物流通道较小,且在研究期表现为在地处中西部和横跨东中西部的物流通道规模效应和密度效应更明显;长江、沿海、京哈、陇海兰新及沪昆物流通道的专业化效应较大,而相对经济发展落后的、纵贯西部地区的宝昆... 更多

基于区域化特性的工业品供应链研究 下载:45 浏览:234

谭晓宇 程钧谟 贾春光 朱振中 蒋兵 《中国经济》 2020年2期

摘要:
制造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发展"工业互联网"之后,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宣布发展工业的决心。而在当前中国,工业品供应链目前仍主要以传统的供应链模式进行运转,其存在模式老化、信息化差等问题,对工业品供应链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因工业集聚现象加剧、区块链技术、逆向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等因素影响,工业品供应链逐渐呈现区域化的特性。基于这种特性,提出基于第三方网络平台的区域供应链模式: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与区域中间商的合作,完成信息等方面的整合,以平台和中间商为主体维持供应链的销售、物流配送等运转,从而达到优化工业品供应链的目的。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商业集聚与城镇化耦合关系分析——来自中原城市群17城市的经验证据 下载:11 浏览:171

王彦彭1 张高峰2 《中国经济》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针对商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构建了耦合模型,运用中原城市群河南省域内的17个省辖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河南17个省辖市商业集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外围城市规模过小,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地方产业政策对当地产业集聚的影响 下载:54 浏览:360

吴乔一康1 冯晓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之所以发生既有市场机制的原因,也受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政策对于产业集聚有很强的相关性,它既能成为撬动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杠杆,也能成为产业分散的重要推手。近年来,不同行政区域的地方政府为吸引更多制造业项目而展开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产业集聚度的作用。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注意导向性,减少行政直接干预,让市场调节机制更多地发挥作用。

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集聚与服务业生产率 下载:56 浏览:391

王晶晶 朱冬明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本文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构建了异质性服务企业生产率优势来源的理论框架,考察了空间选择效应和集聚效应对异质性服务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影响。并基于2001~2015年服务企业上市公司数据,对大市场中服务企业生产率优势来源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根据"左断尾—右移动"的系统识别方法分析可知,异质性服务企业的空间选择效应和集聚效应均显著;第二,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也验证了市场规模对异质性服务企业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显著,生产率高的服务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大市场;第三,地区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和行业存在差异;第四,各经济地理变量与企业自身变量,可通过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发挥,影响服务业生产率的提升。

南京软件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研究 下载:59 浏览:375

闯家梁1 余乐山2 杨梦茹2 刘舒萍2 黄印1 《电子商务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南京作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已发展近十年,南京深入实施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战略,围绕名园、名企、名品、名人、名展等"五名"工程,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发展,本文从南京市软件产业园的布局、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度分析、南京市软件产业的经济运行情况三个主要方面客观评价南京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城郊淘宝村产业与空间互动机制研究——以成都市土地村为例 下载:61 浏览:365

李寰昊1 虞大鹏2 《中国城镇》 2020年9期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商经济在我国逐渐发展兴盛,2009年至今各地出现大量"淘宝村",目前已经成为带动乡村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由个人创业者发起的乡村电商经济,不仅推动了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还对其空间格局的变化与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安靖镇土地村是一个城郊工业型淘宝村,本文以土地村为例研究其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梳理了其从一个传统农业乡村转变为服装产业高度集聚的淘宝村的过程,分析了在不同阶段其发展的推动力量、产业特征及城镇化表征,同时分析了其产业的类型、组织方式、建设主体等特点对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空间格局在不同阶段对产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交通发生吸引源集聚影响下路网宏观基本特性 下载:58 浏览:458

丁恒 周静文 郑小燕 柏海舰 张卫华 《现代物理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宏观基本图不受路网外部交通发生吸引源的影响,描述了匀质性路网内累积车辆数与路网旅行完成率之间的关系,可直观表达路网宏观基本特性.然而,当路网内交通发生吸引源发生变化时,会影响路网交通密度,从而对宏观基本特性产生影响.为了分析交通发生吸引源不同集聚状态对宏观基本图的影响规律,以交通发生吸引源发生吸引量和路段阻抗为参数,建立交通发生吸引源聚集度模型.以方格式路网为分析对象,设计9组不同交通发生吸引源方案,通过对比交通发生吸引源聚集度与路网宏观基本图曲线,发现只有当路网处于拥挤流状态时,交通发生吸引源聚集现象才会对宏观基本图产生影响,并且路网中交通发生吸引源聚集度越低(交通发生吸引量分布越均衡),路网旅行完成率就会越高.

基础设施提升对区域金融集聚的影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检验 下载:66 浏览:465

王方方 雷丽萍 杨旭宇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基于2003~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基础设施提升对金融集聚的总体影响。结果表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基础设施提升是促进金融集聚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并对其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对本地的金融集聚起促进作用的同时抑制临近城市的金融集聚。本研究评估了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提升对金融集聚的影响程度,以期对现有研究金融集聚、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文献作进一步的拓展与补充。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对策研究——以贺州市平桂区土瑶集聚区为例 下载:32 浏览:315

吕南辉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11期

摘要:
作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深度贫困地区,平桂区土瑶集聚区的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本研究基于平桂区土瑶集聚区的贫困现状,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从主观因素到客观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借鉴了其他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积极做法,提出聚焦特色产业增强产业带动能力、整合资金激发扶贫开发动力等对策建议。

小城镇传统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困境与路径探讨——以湖州市织里镇童装产业为例 下载:70 浏览:398

杨淼1 朱青2 杨冬雪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8期

摘要:
产业转型升级是现今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传统产业集聚区,其转型升级面临着众多的困境。本文以中国童装名镇——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通过对中小企业主及外来务工者的访谈与问卷调查,讨论其转型升级的困境与路径。研究认为:现阶段,织里镇面临着比较优势"断档"、产业空心化、人才吸引难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完成织里镇童装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在政策引导、加强规划建设、良好氛围的营造、配套设施建设、人才吸引等方面做出努力,走出困境。

我国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计量分析 下载:50 浏览:421

李创 刘毅然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本文基于2003~2015年我国各省份的一些代表性污染产业的相关面板数据,测度了我国各类污染产业转移的变动状况。结果发现,我国各类污染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转移现象。总体特征是各类污染产业从东部地区转出,中部地区成为各类污染产业的集聚地区,东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重度和中度污染产业转出而轻度污染产业转入的趋势,西部地区成为各类污染产业的选择性转入地区。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污染产业转移与正式环境管制之间呈"U"型关系,非正式环境管制中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人口密度对污染产业的转移也有重要影响。

金融政策、产业集聚与制造企业升级——基于江西省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下载:56 浏览:436

赵波1 丁霞2 罗小娟2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在影响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诸多因素中,金融政策与产业集聚是极为关键的两个因素。基于此,本文使用江西省制造业企业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金融政策对企业转型升级行为的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企业对政府融资政策的满意度越高,其升级意愿越强;我国现阶段不少的产业集聚还处于低层次的"扎堆"集聚,企业之间集而不聚,难以产生集群效应,不利于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并未实现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这可能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低成本竞争模式对企业转型升级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有必要创新金融体制,以提升融资政策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同时形成具有外部溢出效应的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背景下苏中板块联动发展研究 下载:37 浏览:324

陆剑 成小红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2期

摘要:
苏中板块的建设推进是江苏省"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的重要战略节点,也是"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交汇点。文章以扬州、南通、泰州三市构成的苏中板块联动发展为研究点,分析了苏中三市在板块内部集聚融合、与苏南板块跨江融合、以及科学融入沿江沿海等国家战略的途径,为板块实现精准定位和高效推进发展提供了有效建议。

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会减少污染吗——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下载:88 浏览:495

李莉梁 恒通 王明智 张心睿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回归,考察了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聚集通过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总体上,高新技术产业聚集能够显著地减少污染,缓解产业聚集地的环境压力。地区差异上,东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该影响在西部多数地区尚未显现。最后,针对分析中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公共交通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研究进展述评——基于集聚经济视角 下载:53 浏览:378

李金培1,2 徐丽群1 姚迪1,2 毛燕武2 《管理与科学》 2018年1期

摘要:
在阐释城市群、公共交通和集聚经济内涵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经济增长角度对近年来国外相关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公共交通主要通过劳动力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三个路径影响城市群集聚经济,并进而推动城市群发展。最后,结合该领域国外当前研究进展和国内研究现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产业集聚的旅游小镇升级研究——以黄山市汤口旅游小镇为例 下载:62 浏览:390

张凯1 洪占东1 张文静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6期

摘要:
旅游小镇是特色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产业集聚理论,提出旅游小镇竞争力提升机制,选取安徽省黄山市汤口旅游小镇作为案例,从旅游发展及其带动作用、旅游关联企业间的联系、旅游产品与规划建设、旅游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政府部门协作和服务体系等维度对其产业集聚现状进行评价,指出汤口旅游小镇是典型的景区依托型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并建议从推进旅游产品开发、以规划引导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技术应用、探索旅游产业管理模式、构建人居和谐空间、强化旅游品牌宣传等方面优化提升其产业结构。

区位优势获取、内部资源锁定与总部迁移区位选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 下载:51 浏览:329

吴波 郝云宏 《当代管理》 2018年1期

摘要:
针对总部迁移的多指向问题,在集聚优势拉动观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内部资源跨度对总部迁移区位选择的影响。以中国上市公司为对象的实证研究表明,内部资源跨度是企业总部迁移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即总部迁移区位选择的内部资源锁定观。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与集聚优势拉动观基本一致,中国上市公司更倾向迁往总部集聚优势跨度更大的区位。二是,中国上市公司更倾向迁往内部资源跨度更小的区位,并且与总部集聚优势跨度相比,内部资源跨度对总部迁移区位起到决定性作用。三是,对不同类型企业来说,不同类型内部资源跨度的影响略有不同。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从企业层面发现了内部资源跨度对总部迁移区位选择的核心作用,推动了总部迁移理论,特别是总部迁移多指向现象研究的深入。

金融集聚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非线性和区域异质性的视角 下载:64 浏览:449

罗薇薇1 曾五一2,3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以2009—2017年上市中小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分析了金融集聚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金融集聚可以一定程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但存在地区性差异,且门槛效应明显。金融集聚对低金融集聚水平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明显改善,但其影响随着金融集聚水平的增加而减少。当金融集聚水平超过高门槛值时,这一作用非常微弱,总体上呈现非线性特征。这说明当金融资源高度集中时可能产生挤出效应。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