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红色题材舞蹈的发展历程 下载:97 浏览:507

高杨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红色题材舞蹈,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至今未间断过,而在这不同的时期,红色题材舞蹈的发展历程有着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红色题材舞蹈本身对于中国革命历史有着自身独特的解读,所以在新中国的文艺发展史上,一直是个热门的研究视点。本文通过红色题材舞蹈发展历程当中不同时期的视角切入,一方面对新中国舞蹈发展史上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红色题材舞蹈进行梳理;另一方面是对于这不同时期当中红色题材舞蹈的内容形式、表达思想、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文化符号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以“茶马古道”题材大型舞作为例 下载:27 浏览:310

唐白晶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文化符号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也是文化的典型表征。舞蹈作品作为一种艺术文本,是产生文化意义的符号集合,同时也是我们传达和阐释文化记忆的媒介,文化符号在艺术文本中的运用至关重要。茶马古道文化符号主要以"茶""马""道""市""人"为主,符号与符号之间是相互交织、共生互融的关系。在以"茶马古道"为题材的大型舞作中,文化符号的运用对于大型舞作的意义主要是"文本真实""文化记忆""人文精神"的体现。在舞蹈创作中,应该建立一个符号圈或文化空间的概念,考虑具体的文化语境,尽可能"均匀混合"地使用能够表现"表意感知—经验理解—抽象理解"过程的文化符号,彰显人文精神的,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

在世界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以敦煌题材的舞蹈创作为例 下载:30 浏览:307

慕羽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敦煌题材的舞剧不胜枚举,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部以此为题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40年来一直受到文化界的整体关注,此种现象并不多见。敦煌题材的舞蹈创作如何能在世界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呢?敦煌好故事,既是"千年生命"的敦煌文化故事,也有当今敦煌"供养人"的故事。"讲好敦煌故事"并非指狭义的"情节叙事",而是广义的"文化叙事",涉及话语技巧和叙述行为,体现在舞蹈创作上,则可以涵盖"重建"并探索敦煌乐舞的剧场形态,创作叙事性民族舞剧,以及进行当代审美的舞蹈剧场或跨界总体艺术尝试等。

“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舞剧创作述评 下载:31 浏览:318

于平1 张月龙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岭南文化"语境深刻地影响了广东舞剧创作的文化想象。纵观广东舞剧创作的文化意蕴,大致可分为:一是区域的古代历史文化;二是区域的民俗风情文化;三是区域的反抗列强文化;四是区域的红色革命文化;五是区域的当代都市文化。广东的舞剧创作已然确立了"表意优先"的理念;广东的舞剧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区域的"反抗列强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多部舞剧都可以看到这一点,而这是我国自近代以来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百年奋起中最需培植的民族精神;广东的舞剧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开放性";广东舞剧创作体现出创编的"前沿意识"和"精品意识"。广东舞剧创编在全国舞剧创作中继续处于"领跑"的第一方阵。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研究 下载:92 浏览:500

罗江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新时期以来,从2013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成立,到2018年"七彩云南""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展""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等展览的成功举办,围绕"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这一命题,中国美术家协会展开并推进民族美术发展新面貌和新特点的多项工作,"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也成为新时代以来美术发展的关键词。云南是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但一直以来关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理论研究者较少。中国画作为云南的代表绘画表现形式之一,是云南美术创作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文章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作为对象,以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发展为时间顺序,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进行历史梳理和呈现。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舞蹈演进启示 下载:90 浏览:502

慕羽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现实题材"一般来说指的是展现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尤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实语境中的作品。在中国舞蹈界,所谓现实题材舞蹈却有更为宽泛的含义,它既包括了当代现实生活题材,也把具有"现实性"的题材囊括其中。因此,"现实题材"舞蹈就有了三方面内容:即当代现实生活题材、"现实性"的革命军旅题材、民族题材。虽然上述创作是中国舞蹈艺术的主流,而且在现代性的价值观和多元化艺术手法的表达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实际效果上,始终缺乏中国文艺界的学术认知度,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也不够,更谈不上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顶多能实现"圈内效益"。通过梳理"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基本演进,尝试归纳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取得的历史经验和成就,从中窥见中国现实题材舞蹈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分析——以《我不是药神》为例 下载:54 浏览:360

郁轩 孔璇 肖涛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7期

摘要:
2018年凭借真人故事改编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上映,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本文将从影片的故事策略、叙事模式以及视觉情景建构三方面着手,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画面,细致分析《我不是药神》在故事选择、主题凸显、镜头画面运用的独到之处,探究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为其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提供借鉴。

数字媒体技术对我国古装玄幻题材电视剧的影响 下载:44 浏览:368

林倩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7期

摘要:
数字媒体作为网络化、数字化、电子化的载体,使电视剧的生产与创作、消费与批评、传播与营销等发生了多方面的转型,依托数字媒体技术存在和发展的电视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古装玄幻题材电视剧,也同样如此。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在古装玄幻题材电视剧上的具体应用,从生产制作、受众接受、传播媒介三个方面,探析数字媒体技术对国产古装玄幻题材电视剧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古装玄幻题材电视剧在当前数字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古装玄幻题材电视剧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1930年代“赛金花”题材戏剧禁演史实考论 下载:55 浏览:358

艾立中 《中国文学》 2020年6期

摘要:
从20世纪初的庚子事变以来,以"赛金花"为题材的文艺创作绵延不绝,成为文艺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1930年代中后期,夏衍《赛金花》和熊佛西《赛金花》先后问世,名噪一时,但在1937年3月两剧同时被国民党当局禁演。先前还有一部京剧《赛金花》在1934年被禁演。这些戏剧的禁演既和国民党的戏剧审查政策有关,又和德国大使馆的干预密不可分。国民党政府在查禁过程中,既要宣传民族精神,又因国力羸弱而受制于列强,处于一个被动、尴尬的境地。

与大海再续“缘”——张爱玲译《冰洋四杰》(部分)的发现 下载:47 浏览:340

陈子善 《文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1952年夏张爱玲再到香港后,翻译了美国传记小说家佛兰西斯·桑顿的长篇小说《冰洋四杰》,发表于香港《中南日报》,却一直不为人知。这是张爱玲继《老人与海》之后,第二次翻译大海题材的作品。以现存的译作来看,张爱玲是选择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精彩段落进行节译和摘译。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自利性”农民形象的剖析 下载:46 浏览:368

吴都保 《文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通过农民"猫腻"行为的描写,展示出物质贫乏年代"下属群体"出于生存本能的"物质自利性"的自我保护行为。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农业合作化运动试图通过"农业技术"提高物质生产来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以此解决农民意识中"信仰"与"物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作家也因其矛盾与冲突而陷入"道"与"器"写作立场的抉择困境,从而建构了"自上而下"的"显性"叙事和"自下而上"的"隐性"叙事两种叙事模式,折射出政治场域的理性真实和文学场域的感性真实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

钱松喦山水画三大题材回望与时下批评的反思 下载:37 浏览:274

魏耕原 高劼 《当代艺术》 2019年7期

摘要:
钱松喦山水画有三大特点:一是结构变化多端,主山多呈梯形的半边,稳重而雄伟;二是色彩与墨的组合,或绚丽多彩,或苍莽厚重,甚至以色彩组合结构;三是皴法比较多样,或羊毫大点,或长条粗线,或中锋横折。三种特点体现在三大母题上:井冈山、延安、长安的系列作品中。

身份·人伦·集体: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的伦理记忆 下载:58 浏览:329

郭增强 杨柏岭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在电影伦理学的语境下,以符号叙事为方法,诠释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梳理出伦理记忆的文化意涵。在代际叙事的聚合与组合关系中,父辈以漂泊体验体悟着身份焦虑的记忆;子辈以情感形式确证着身份认同的记忆。在家庭结构的能指和所指的叙事维度中,家宅作为伦理感知的记忆之场,婚姻出入于伦理宿命的围城,伦理观念被社会建构。在家庭场域的外延与内涵的功能叙事中,家庭与社会的互文性,融合着导演的创作记忆,影像作品储存着社会凝聚性结构的时代记忆。

苏轼游赤壁题材戏曲论析 下载:67 浏览:389

安忆涵 《当代艺术》 2020年7期

摘要: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曾游览赤壁并写下杰作前后《赤壁赋》。元明清时期戏曲作家围绕这一题材展开了丰富的艺术创作。剧作家在戏曲中对苏轼所作前后《赤壁赋》加以运用,或引用原文作宾白,或化用意境作唱词,使戏曲语言更显文雅。通过虚构情节、改换人物和处理时间三种方式,剧作家对苏轼游赤壁的本事进行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改编。受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元明清三代戏曲中建构的苏轼形象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元杂剧中的苏轼虽潦倒落魄却仍富于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明代戏曲中的苏轼则转向了超迈旷达并富有谐谑、世俗的气质。清代戏曲或沿袭明代苏轼形象,或对其进行雅化的艺术改造,呈现出两种创作路径。

当代教育题材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的新路径——电视剧《小欢喜》的创新性研究 下载:66 浏览:369

石蓓1,2 《当代艺术》 2020年2期

摘要:
电视剧《小欢喜》以高考为切入点展开叙事,反映当代社会的教育观和亲子观,正视敏感话题和生活的痛楚,通过语言设计强化了生活的真实感,对当代社会的应试文化和亲子矛盾进行真实的呈现和深刻的反思。剧作以轻喜剧的艺术风格,拓展了当代教育题材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的新路径。

鲁迅神话题材小说的“去神化” 下载:87 浏览:484

张岩 2018年8期

摘要:
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取材自神话的四篇小说《补天》《奔月》《理水》《铸剑》在题目与内容上都存在着一个偏差角。而这种偏差角的呈现反映出作品的主题在神话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穿行,投射出鲁迅对神话英雄形象的消弭与重建的复杂心境,体现出其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及其对于自我的内在剖析。

明清博古题材绘画及其文化更迭 下载:19 浏览:394

邵宏轩1 杨欢2 《当代艺术》 2018年8期

摘要:
宋代以来,博古题材绘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继承与发展的同时也烙下些许时代印记。分析明代博古题材绘画,不难发现其中的"共通性"。清代博古图逐渐趋于"静物画",与明代甚至明以前博古绘画形成了鲜明对比,人物元素退居其后,不再出现于此类绘画之中,仅以"器物"为主体展开各种艺术表现,从而也有益于我们区分画作的年代。对博古题材绘画不同时代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可为后续鉴赏和研究社会文化更迭提供主要依据。

穿越升级与N世情劫——文学与影视中穿越题材的叙事之维 下载:52 浏览:267

苏喜庆 《当代艺术》 2018年1期

摘要:
近十年来,穿越题材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迅速地在网络和影视媒体中发酵,成为当下现象级的文艺创作趋向。这种发展态势源自受众所处的特殊生存语境和文化期待。穿越题材实际上是跨界爱情故事在当代的一种叙事策略,它承载着对现实界和想象界两个时空的存在性思考。近年来,从内容到形式,穿越剧呈现出不断升级改造的创作倾向,但传统的"N世情劫"叙事套路、情节的机械复制、人设的固化模式,既形成固定的叙事范式,也束缚了这类题材向深度、内涵和情感方向的开掘。因此,从电影叙事视角的转换、多类型电影经典元素的吸纳和对历史事件及其神话空间的深度剖析进行创新改造,不失为一条对中国叙事文化传统升级转化的有效路径。

浅论如何创作优秀诗词 下载:134 浏览:1361

佘国武 《当代中文学刊》 2023年4期

摘要:
分析了当前诗词作品的创作情况,粗制多,精品少。提出了创作优秀诗词的方法:深入生活,寻找非常感动的题材;选择体裁,运用恰当的表达形式;注意结构,裁成繁简得当的篇幅;借助手法,写出形象生动的作品;反复修改,虚心听取各方意见。

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中如何体现现实主义题材与风格 下载:63 浏览:636

冯雪雯 《中国艺术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现实主义题材和风格作为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充分反映现实生活当中的新闻和现象。本文以体现现实主义题材与风格为出发点,讨论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中小品,歌曲,戏剧的创作,列举了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中包含群众主义题材与风格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体现现实主义题材与风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