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罗嘉红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嘉红 ,. 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 计算数学学报,2022.9. DOI:10.12721/ccn.2022.157083.
摘要: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而言,他们计算能力的高低从某些方面而言也是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表面,更是学生数学基础能否打好的关键。数学学习内容主要是以数与形为主,而计算是小学低段教学的主要内容,数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在小学低段教学期间,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强化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就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进行了详细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低段;计算能力
DOI:10.12721/ccn.2022.157083
基金资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整个过程。学生能否掌握计算能力,对数学成绩、数学学习效率乃至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都有着很大影响。计算作为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生必备的数学能力,理应得到足够重视,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具体是,教师把计算教学和知识教学同等对待,搞好计算基础教学和计算训练,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尽可能帮助学生减少计算错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成绩及数学学习效果。

一、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一)计算增强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而计算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多年教学经验看,拥有较高计算能力的学生往往拥有很好的数学素养。如做题时习惯使用草稿纸,做完题再次验算检查,做题过程中保持很强的专注度和耐心。从这一角度看,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计算保障数学成绩

从应试角度看,小学升入初中以考试成绩为基本条件,而数学试卷中每一道题都涉及计算,倘若学生总是算错,势必不会有好成绩。如果学生能够在两三秒内就完成计算,保证结果正确,就不会浪费考试时间,将有更多时间用于试卷检查,利于提高数学考试成绩。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学生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三)计算提升学习效率

从学生角度看,一些低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总要花费很长时间,这和缺乏计算能力有很大关系。低段教材内容以计算为主,而有些学生又没有足够强的计算能力,自然要花费很长时间学习计算和计算试题,学习效率偏低。如计算能力强的学生,10分钟就能完成试题计算,且保证计算结果正确,而计算能力差的学生,20分钟才能完成计算。对比来看,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学习效率明显偏低。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四)计算占据数学教材绝大部分篇章

从教材角度看,小学低段数学教材中的绝大部分试题都和计算相关,计算占比高达70%以上。这直接反映出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学生只有掌握了计算能力,才能拥有进入数学大门的钥匙,学好数学课程。

二、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错题分析

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利用学生的错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在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中明白错误原因,从而规避这些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或者教师故意设置错题,引导学生分析错题并用正确方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计算思维,既能助力学生提升计算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分析与计算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提高计算兴趣。比如,讲混合运算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经常出现的错题,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错误的地方和错误原因。经分析和讨论,学生发现笔误、计算方式不正确等是最突出的原因。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加深错题印象,谨记错题原因,在以后计算中避免因同样原因发生错误。此外,教师也可以故意设置错题,3+7-3=4、4-1+5=6…要求学生分析哪些是错题、如何正确计算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实施分层教学

低段学生虽然刚刚接触数学,但是学生之间的接受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依然有着很大差别。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课堂教学时应当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因此,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计算题,布置不同的学习要求等,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这样一来,学生有了适合自身情况的习题,能够成功计算,进而获得成就感,乐于接受计算训练,提升计算能力。例如,教师把全班学生分层,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针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计算习题。其中,优等生习题的计算难度最大,中等生其次,学困生最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与之能力相适应的计算习题,自然不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情况,都能在过程中提升计算能力,获得成功乐趣。

(三)培养计算习惯

低段学生计算时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如不使用草稿纸、不检查等,从而导致计算失误。所以,对于该段学生而言,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至关重要,这是计算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对此,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同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助推学生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首先,教师明确告知学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拥有好的计算习惯可以减少或避免计算错误,促进计算能力提升和数学成绩提高。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习惯。计算习惯包括:第一,规范书写,保持字迹工整、书面整洁;第二,使用草稿纸,用草稿纸计算和验算;第三,认真审题,清楚理解题目内容,看清问题,切忌马虎大意;第四,认真检查,全面校对。对解题方向是否偏题进行检查,对书写的数字、符号、标号等进行检查,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避免计算失误;第五,注重计算反思,静坐常思己错,避免重复犯错;等等。教师把以上计算习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日常计算中保有正确的计算习惯,从而保障计算结果。最后,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良计算习惯,使学生正视自身问题,并加以调整,以便学生形成好的计算习惯。比如,教师多多观察学生的习题、作业、试卷等,分析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及时指出学生不良的计算习惯,如字迹不清、笔误等,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从而提升计算能力。

(四)强化算理掌握

掌握算理,是学生提升自身计算能力的基础,教师一定要注重算理教学。因此,教师把算理教学当作低段数学教学的最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渗透算理,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算理并有效使用算理,从而提升计算能力。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算法,使学生熟记并熟练使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计算法则,为学生掌握算理奠定基础。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各种计算法则,并以习题为载体训练学生,使学生在大量练习中懂得算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感悟算理。如教师专门设计习题,让学生计算并分析计算规律。当学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计算后就会发现基本的计算规律,如个位数只能和个位数直接相加,十位数、百位数也是同样。除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后,教师还可以直接教授给学生已经成形的算理,如凑十法、破十法、口诀求商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算理后,就会形成正确的计算思维方式,从而保证计算正确,提升计算能力。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多多做笔记,把已经发现的算理整理归纳出来,不定期地翻阅查看,做到温故而知新,把算理逐渐转变为自身的计算思维。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是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的算理、正确习惯,并加强计算训练和错题资源利用,帮助学生指正计算错误原因,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此一来,学生计算效率才能提高,防止计算错误,提高数学成绩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廖翔.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要素分析及优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5):64-66.

[2]张平奎.算理理解:计算教学的重中之重[J].教学与管理,2020(5):30-3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