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计算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首先是计算兴趣不佳。由于小学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经常进行训练,需要根据训练题目思考、动手计算与验算,总体过程比较繁琐与枯燥,导致一些学生计算兴趣不足,不能定期地进行计算训练。
其次是不明算理。小学生计算能力偏弱的一大原因是不明相关计算的算理,包括数学基本定义、公式、定理、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等。如果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算理不明,在计算中会遇到问题,无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最后是容易马虎出错。这是小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包括审题不清、不明算理、口算与列式计算能力弱、做后不检查等,主要表现为抄写题干错误、抄写数字出错、运算过程出错和计算结果出错等。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对它加强重视,进行针对性教学。
2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
2.1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非常适用,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第一要务,以此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与实践探究活动中。小学数学的计算相关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先根据数学课程内容引入与之有关的图片、文本与视频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此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更好地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第一,将数学计算与游戏结合。小学生年龄小,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将游戏和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比如,教师可以进行“计算大闯关”的游戏,一个同学单独一组,每次只有7个同学参与,设置相同题目,按照正确率和速度选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以及积极参与者,并分发不同的奖品。这样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并且同学之间的良性竞争有利于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第二,将数学计算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数学学科很大程度上和生活密切相关,小至人们饮食起居,大到各类建筑物的建造。买卖商品时需要计算总价,建造建筑物时需要精确的数据。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计算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意识到数学计算的重要性。教师在讲解简单的加减法时,可以将枯燥的数字题目转换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例如,教师可以说:“小明的爸爸在菜市场买了1kg猪肉,0.5kg猪肉18元,那1kg猪肉一共多少钱呢?如果小明的爸爸给卖家50元,应该找零多少呢?如果小明的爸爸给卖家100元,又该找零多少呢?”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里面已经包含了乘法和减法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精心设计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能学好数学知识。
2.2加强计算原理教学引导
小学数学新课改要求中,明确规定计算教学的侧重点应集中在学生对计算原理的理解方面,要求学生结合计算原理,灵活掌握计算法则,并通过计算法则得出正确结果。
1.加强计算法则理解教学,支撑计算准确无误。
计算法则,是人们经过长久的生活总结、验证形成的,也是小学生应该深度理解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点关注学生对计算法则内涵的理解,要求学生明确计算方法、理解计算规则,进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例如,计算33-9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将3捆(每捆10根)余3根小棒,去除9根,因余的3根不够减,得拆开1捆后再减,还剩下2捆余4根,从而理解“个位不够向十位借1当1 0的计算原理”;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器向学生演示个位不够向十位借1当1 0的计算方法,以此促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竖式计算法则中个位3-9不够减的解决方法。学生理解内化了计算法则,通过举一反三开展计算应用,可支撑计算准确无误。
2.加强计算原则把握教学,确保计算规范高效。
计算法则是一成不变固化了的计算原理,而要达到灵活高效地应用,还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计算的原则,通过结合加、减、乘、除计算实际要求,按照相应的原则灵活开展计算应用,才能确保计算规范而高效。例如,开展“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时,针对于24×1 3的计算,通过向学生展示直观图的方式直接反映出其计算过程属于求1 3个24连加的和的数值,直接计算必然较为繁琐,可引导学生按照乘法分配结合原则进行计算:3×24+1 0×24,即3个24为多少?1 0个24为多少?并将两项计算结果的积相加。掌握了拆分和结合的原则,同时要让学生务必掌握3×24的计算顺序的原则,要先算3×4,满1 0进1,再算3×2后加上进的1,同样要掌握加法个位、十分对齐相加原则。学生深度把握了拆分和结合及计算顺序等计算原则后,将为计算活动的规范高效奠定坚实基础。
2.3强化学生计算思维训练
1.发掘教材的实质性内容,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知识内容普遍较为简单,多以培养数学计算兴趣和思维灵活性为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营造激趣氛围,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转化。例如,教师围绕着“0的加减法”进行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示范例图,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数学语言讲解图中的具体含义,同时提问学生:“可以针对示范例图编制出怎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很可能仅会列出计算公式、回答计算结果,但对问题的编制却较为迷茫,这时教师应耐心指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提问方式,带领学生从多种角度着手分析提问思路,在保留问题答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合理编制具体问题,为学生后续应用题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教师应组织学生反复参加看图提问、解决问题的训练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并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实用性内容,有效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意识和想象空间。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计算“4+O=(4)2+0=(2)3+0=(3)”相关题目时,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思考:“观察以上算式与曾经所学算式的区别?”“一个数与0相加后的结果为多少?”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示范题目自行举例,以此提高学生总结计算规律、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发掘4-0=(4)2-O=(2)3-0=(3)的计算规律,从而为后续思考题□-□=0,0+□=□,□-0=□的计算教学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培养学生总结客观规律的方式有助于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对复杂思考题的计算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究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教师应该在熟悉小学数学的主要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应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计划和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计算的思维意识,确保学生的计算量具有一定的密度,并积极创新与优化计算教学形式,通过长期坚持有效锻炼学生综合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孔令玲.试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基础教育论坛,2015(Z2):82.
[2]梁婷.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7(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