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并未接触到新颖教育理念前,所实施的教学策略比较单一,以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很难感受到计算能力的提升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基于此,身为新时期的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让自身的教学思想融入新课程改革的时代中,确定计算在数学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了解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对其长远发展的意义,从而思考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核心素养,不断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一、学生计算能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然而,学生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如计算方面出现错误。在计算期间,很多学生都会出现马虎的情况,如说看错了题目,在计算的时候出现进位、退位出错的情况,以及其他无法理解的错误。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在于,学习上的粗心。然而,学生计算出错的问题,不仅是粗心,还有更多的原因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在计算题目中,很多学生都会在估算、找规律等问题上出现一定的错误,体现了学生计算能力和学习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另外,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计算熟练也就达到了学习目标,所以,教师经常会在课上设置较多的练习题目,以此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使其全面地思考问题。小学数学试卷中都会有单独的应用类计算题目,学生总是会在计算题上丢分,这就导致学生的成绩难以提升。虽然教师都会提醒学生在计算完成后进行检查,但还是不能避免学生出现这一类问题。在日常的作业中,学生也会经常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有时候学生改两到三次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积极性也会受挫。他们会在出错后体验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对计算的兴趣,甚至会出现畏难的情绪。这种状态会直接反应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如出现对于学习的厌倦心理。学生计算能力差,不利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从而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对此,学生要参与到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提高判断能力,高质量地解决问题。教师也需要做好教学设计,避免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生活背景,点燃学生计算欲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与数学计算相关的最常见的活动就是“购物”,而“购物”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是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基于此,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数学教材内容透彻地研究分析,从而结合生活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点燃学生学习计算知识的欲望,以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思维,最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达到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这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在课件上呈现了文具店的画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提问:“文具店里都有什么文具,你们知道你们所用文具的价格嘛?”于是为学生介绍了人民币的作用。然后,我以生活中购买文具的场景为例题,引导学生学习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接着,我以人民币之间的单位换算为问题,进行随堂检测,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计算的过程中了解了人民币单位之间十进制的关系,并让学生了解了人民币的功用。从而使学生的应用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切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达到了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数感
学生在计算习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而想要确保学生能够获取正确的计算答案,教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在日常展开计算练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了解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数、未知数以及数量关系,并且在计算后利用草稿纸对结果进行检查与验算,以此来确保能够获取正确的答案。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在日常练习以及考试后,如果有错题,可以记录在错题集中,并且在旁写出错误的原因,例如粗心马虎、未认真审题、计算步骤错误等,促使学生能够时常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且让学生日常翻阅错题集,进行反复的计算练习,以便掌握计算步骤、计算技巧,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实现计算能力的整体提高,让学生在日后计算习题时,能够更加细心,保持认真的态度,取得理想的数学成绩。
(三)建立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科学分析问题
针对课堂教学、课下作业以及考试活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完备的评价机制。教师需要做好设计与规划,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并设置多元的评价主体。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分层评价,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评价方案。如果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学生的能力就难以得到发展,也无法取得进步。其次,教师可以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励学困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激励学优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的问题,在学生出现计算问题后,要为他们留出解释的时间,用平等的语气询问他们的想法。以小学数学《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实践教学结尾,教师需要设置评价环节。为了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师可以设置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教师要做好观察记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整个解题过程展开综合评价。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优化教学方案,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要科学制订教学评价方法,科学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加强对“倍数”知识概念的学习和了解。计算是数学学科的基本解题方法,它能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计算概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还会引导他们形成逻辑思维。对此,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评价的改革,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才能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问题,并真正解决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公式计算的存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自身较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模式,探索更加新颖、有趣的教学策略,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计算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计算规律、计算方法等知识,减少由于粗心、马虎而致使计算错误的问题发生,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有效梳理计算步骤,实现答案精准度的提高,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充分地掌握,取得可观且理想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闵士强.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J].小学教育研究,2020(27):61—63.
[2]曹学芹.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计算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0(21):63—64.
[3]邬东明.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169—170.
[4]俞小春.基于探索视域下的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21(27):83—84.
[5]程小忠.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课程,2020(44):190.
[6]刘影.练习有“法”计算不难——谈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创新策略[J].吉林教育,2020(3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