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素养.在具体教学中,计算能力教学绝对不容忽视,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可以协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强化小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可见,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计算能力十分重要。
一、小学生在数学计算学习中现存的问题
(一)缺乏计算的耐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计算的耐心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需要面对的主要矛盾.学生在练习数学题过程中不重视对计算题的训练,这是因为学生对计算题产生了比较片面的认知,学生认为计算题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动太多的脑子,只要根据相关公式和解题技巧往题上一套就可以了.也正因为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在做题过程中,学生总是用一种轻视的态度对待计算题,因为持这种做题态度,学生不会认真审题和检查,经常在计算题中出现低级错误.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对计算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排斥心理,主要是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认为计算题就是翻来覆去地计算,非常没意思,进而产生比较严重的排斥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耐心计算,导致计算题方面频繁出错.
(二)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的一大重要问题.学生如果在学习某一个数学计算知识点的时候,对上一个知识点没有有效掌握,在此知识点阶段必然会出现问题.造成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对计算学习不感兴趣.受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一些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具体开展教学时,教师会先为学生详细讲解数学知识,讲解结束后,要求学生利用大量习题巩固知识.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枯燥乏味,自然就提不起对数学计算的学习兴趣了。
(三)方式单一,开放性不足
有效的计算教学应当是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且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和探索空间,使之自主总结和反思,将各种算理和算法内化于心,然后进行灵活应用。但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计算教学就是单纯地出示问题,要求学生运算,而且设计的计算题十分常规,最终的答案也都只有一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很难提升,个人的思维也难以发展,十分不利于其计算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其数学素养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目标,完善计算教学的方案
在计算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整体制订更加科学、完善的目标,然后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使他们由浅入深,充分内化算理、算法,然后加以灵活应用,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计算素养的发展。以“分数加减法”为例,教师在设计计算教学方案时,要将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纳入对应的目标体系中,同时围绕该目标拟定详细的流程,如上课之初先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分数基本性质”“找最小的公倍数”等内容,并提前设计相应的习题,如比较分数59和39的大小,以此促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巩固旧知,接着可以要求学生再次回顾学过的“分数的意义”的内容,分别解释两个变形之后的分数表示的含义,然后用加号将两个分数连起来,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计算,并说明原因。通过有序的探索,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挖掘运算法则,理解其内涵,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而教师则可以再次出示几道计算题,让学生利用自主总结的法则进行计算,从而在多次练习之后顺利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3]。总之,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够在课上给予学生更加科学的指导,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更准确地掌握算理和算法,高效地吸收章节要点,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推动计算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数学计算学习的基本目的就是进行应用.小学计算习题中,应用题就是实际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小学生在练习计算题的时候,非常不善于反思和总结,出现一次错误后,下次再遇到还会出现错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错题的收集、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督促学生整理计算错题本,引导学生在回顾错题的时候,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加深学生对错题的印象,下次再出现类似题型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例如,学习分数乘法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学完分数乘整数这一节知识后,整理好其中自己的易错题,并且采用醒目有趣的方式标注出来,以此类推,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小数以及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都要整理出来,最后对比总结,仔细研究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不断分析的过程中提高计算能力.
(三)帮助学生温习学习过的知识,提升知识的贯通性
当前多数教师在课前都会带领学生简单地温习前面学习的内容,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措施,简单地复习之前学习的知识,再引入新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随着年级的增长,数学知识的难度也在提升,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是对低年级数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因此,通过课前温习,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并且为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提升其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在开始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复习,让学生说一说以前学习过的图形面积计算,之后提问学生长方形以及正方形面积公式,基于此,引入本节课内容。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促进知识之间的贯通。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基于联想思维能力,可以联想长方形面积计算方式,通过对图形进行相关的操作,如拼接、移动,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底边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是长方形的宽,深入理解其面积计算公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学情出发,积极创新和改进教学策略,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他们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白永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8).
[2]汪纳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对策探究[J].读写算,2020(16):74.
[3]李红梅.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求知导刊,2020(7):31-32.
[4]俞晨.探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其对策[J].新课程(中),2019(12):67.
[5]胡雪霞.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其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