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蒿常霞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蒿常霞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 计算数学学报,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119.
摘要: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正确计算的能力是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反复练习这个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设计有趣的教学和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同时获得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119
基金资助:

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即计算能力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解题算法上存在讲解方式不合理,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解题与运算。这对于学生后期学习非常不利。所以要寻找学生的问题,在教师的讲课上与学生的学习上进行总结与反思,面对问题要不断改进,使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快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夯实算理知识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数学算理的掌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算理,才能更顺利、更准确地参与数学计算。就此,教师在实际的数学知识教授和计算训练中,也要将具体的算理和计算法则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为学生详细讲解,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以有效强化其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更进一步推进小学生计算基础知识的强化,为后续更深入的数学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7+5=?”这一类的计算时,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从实际操作入手,让小学生理解7比10少,计算7与5之和时,可以借助“凑十法”将算式中的5分成2和3,将其中的3与算式中的7凑成10,然后再与剩下的2相加,直接得出算式的结果为10。并且借助类似算式(8+3,6+5,9+4……)的练习,帮助学生明白“凑十法”的使用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相加”,提升运算速度。而在指导学生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这部分知识时,则指导学生必须熟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的话先算小括号里的数”。从而在抓好算理教学的同时,保证学生运算过程和运算结果的准确性,切实推进其运算能力的发展。

二、强化口算练习

口算是小学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还能使学生在长期的口算坚持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口算方法和口算技能,有助于强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但同时,教师在实际的口算强化训练与指导中,也要有意识地做到适时、适度、适量,以免增加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抵触情绪,帮助其保持对数学计算的激情,从而可以切实推进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题海式口算练习,教师还可以借助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口算积极性。例如,“拍7令”便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锻炼学生口算能力的数学小游戏,即在开始游戏之前,首先圈定本次游戏的最大数100,然后从1开始,按照一定的顺序请学生依次报数。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是,凡是遇到含有“7”,或者是“7”的倍数的数字就要说:“过!”如果哪位学生没有说“过”,而是不小心说出了这个数字,那就要接受讲笑话或者表演其他才艺的小惩罚……在欢乐的游戏氛围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快速反应和口算能力。不仅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教学生一些口算小技巧:10加10以内的几就等于十几(10+2=12,10+6=16……);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然后分别与另一个数进行计算(2×28×5,原式变成2×5×4×7=10×4×7=40×7=280)……以丰富学生的计算方法,更提升其计算速度、保证计算质量。

三、注重层级引导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表明日常的数学计算训练也应该是一个层层递进、慢慢磨合的过程。对此,教师在实际的数学计算指导中,既要将计算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试题练习中,也要关注每一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计算基础、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计算练习,以缩减学生的计算难度,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实际的数学计算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上课表现、考试成绩、作业完成状况等评判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将学生按照计算能力的高低分成A、B、C三个等级。当然,这个等级划分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就好,不要进行公开,以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在开展课上计算练习时,对于一些相对简单和基础的计算提问:“3+7=?”“2×5=?”“15÷3=……”教师便可以邀请C等级的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予其鼓励,强化其班级存在感;而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变式类计算,便可以请B或者A等级的学生做答,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以让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计算问题开展专项训练。比如,有些学生加法计算比较好,减法计算就略有欠缺,那便为其设计偏重于减法的计算试题;有的学生总是不注意运算顺序,那便为其设计混合运算试题……从而在等级练习和个性指导的结合引领下,不断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在充分践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同时,有效保证数学计算教学质量。

四、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清晰表达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有意识地将生活元素引入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们可以在生活化事例的指引下参与数学计算,也可以引导学生们用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促成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融合,使学生们可以在熟悉的氛围中参与计算。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进行计算试题设计,“妈妈在下班的路上买了10个苹果,在小区门口给了李阿姨3个,请问妈妈还剩几个苹果?”“树枝上有5只小鸟在唱歌,飞走了2两只,请问树枝上还有几只小鸟……”而在指导学生们学习完《小小存钱罐——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知识之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们引入“小茗同学带着自己的存钱罐去超市买学习用品,橡皮1元,铅笔1元,笔记本2元等……”的生活化场景,使其在观察的过程中,既能够明确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又能够在小茗与售货员的买卖、找零过程中,再一次认识数学计算的价值,获得计算训练。从而借助生活内容将抽象的数学计算和数学数字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在优化学生计算体验的同时,有效提升计算趣味性,也缩减学生的计算难度。

五、培养良好习惯

正所谓“少年若成性,习惯成自然”。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运算速度,还要从点滴入手,关注学生的整个运算过程,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审题过程、计算时间、演算流程、卷面整洁程度等,以端正小学生的每一个计算细节,并在有效培养其良好计算习惯的同时,帮助其进一步消除计算过程中的偏差,也为将来学生们可以参与更有深度的数学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小学阶段在整个人生阶段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所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种种的学习困难,而且也要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紧跟新课改背景下的全面发展思想,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