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也在遭受着冲击。在这一情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支柱力量,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此,如何在时代大背景下实现全球化社会化信息化的转型是一个关键问题。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巩固走具有重要意义。而面对新的形势,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必须积极强化创新,采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实现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提高。
1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够完善。这一情况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当前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想脱离,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出勤率不高。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各个高校都意识到当前思政工作存在的不足,因此开始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工作。但是,从当前的建设效果而言,依然存在以西额不足。这些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对思政工作的认识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当前高校教育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而对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相对较弱,这就使得一些学生虽然专业知识相对较高,但是却思想道德素质较低。其次,当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主要依靠学校专门的思政教师。而忽略了家长和社会的重要作用。这就使得大学生思政工作效果大打折扣[1]。
2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2.1大学生思想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受到信息技术和社会形势发展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当前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多。大学生在接收到不同的信息以后,其思想会发生各种变化。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在接收到这些信息以后并没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因此可能受到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对于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加直观的建立。因此,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2.2情绪不稳定性较高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在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之后情绪波动会较大。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课业压力较小,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的管束,一些学生会很快堕落。终日沉沦于网络游戏,虚度光阴。而一些学生由于感情受挫等原因,变得更加敏感。这就使得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波动较大,不稳定性较多,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2.3对网络的依赖性较高
互联网的普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但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却带来更大的挑战。当前,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同时大学生活课业压力相对较小,一些大学生自我约束力也相对较差,这就使得其会在网络上花费大量的实践。同时,网络本身具有的自由度相对较高,信息传播的速度也相对较快,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受到网络上一些不当言论的影响而发生思想转变,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3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的策略研究
3.1积极开展教学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前,我国大学在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方面存在内容老旧等情况。因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强化教学内容的更新工作。一方面要选择一些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内容进行教学,尤其是针对一些人生价值和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贴近生活才能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在不同时期国家都会发布相关政策。因此,大学思政工作人员要积极关注政策方面的变化,及时进行更新,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3]。
3.2校所有的育人队伍要同频共振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多个教育主体协同发力产生放大效应的过程,在体制机制健全的情况下,作用主体的同频共振非常关键。首先,要坚持全员育人,构建“大思政”格局。多主体参与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保证,也是释放协同效应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充分调动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等不同育人主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要坚持全员“同频”,聚焦立德树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在“同频”,“同频”才能“共振”,只有同频同向发力才能使叠加效应最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总目标和核心,所有的教育主体都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在相互支撑中实现协同创新。
3.3开展教育机制创新工作
鉴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大大学相继开展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制的建立和创新,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各大大学必须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前开展思政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对教育教学工作及逆行统筹安排[4]。
2.4扩大思政教育范围
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贯彻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一过程。在时间蔓延的过程中,学生在任何阶段都可以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家长反馈和校内网站来对学生进行远程思政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校也可以为学生们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际“三全育人”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个人素质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由于学生的成长规律性,他们在每一个阶段所的需求都不相同。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特点来进行教育内容的设计,让学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年帮助他们解决实践技能的学习,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思路。通过加强思想防线教育、优化思政课教学方式、应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扩大思政教育范围等措施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辛未.新时期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分析[J].低碳世界,2019,9(10):313-314.
[2]徐楠,厉复超,刘晓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西南北,2019(19):240-241.
[3]刘骊.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9(18):32+46.
[4]赵宝贵.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8):71-72.
[5]孟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4):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