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提高学生数学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观念。从核心素养的观点来看,“生活化”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注重建立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的数学计算课程,以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能力[1]。
一、培养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强调了小学数学学习要注重计算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这一能力,教师要不断改进小学数学课堂,充实课堂,使课堂更加完善。在小学数学中,计算能力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它不是单纯地使用公式和规则,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能力来理解和掌握算术,然后再结合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而且这种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单纯的数学能力是无法将计算能力完全发挥出来的,必须将运算技能和逻辑能力融合在一起。
在教育部的《小学数学》的课程大纲中,就提到了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让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不但可以通过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进行运算,而且还可以理解其中的意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日常生活中,计算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常的购物、出行等活动,都是以计算为基础的,计算可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小学的数学和计算能力进行有效的教育。在小学数学和计算能力的训练中,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因此,当前我国教育界高度重视教育环境的变革,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发展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已是必然趋势。
二、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培养在核心素养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计算方面的学习兴趣低导致计算能力弱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进行数学中的计算知识时,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主动、积极地学习,而过分依赖于各种电子产品、各种辅导材料、参考答案等。一遇不会做的题目便查阅教材全解,或寻求作业帮,不看解题过程,不分析解题能力,直接抄写答案。随着学生年级不断升高,对数学计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本身解题能力若不提升就会使得学生数学计算时积累的题目增多,积极性降低。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同学们偷偷地用计算机来计算,会降低同学们的计算能力[2]。
(二)数学计算方法不正确、未养成良好计算习惯导致计算水平差
在小学数学计算这一阶段,许多同学都学得不够谦虚和扎实。有一种只需要动脑,不需要动手做思维,对学习中题号较多,且计算步骤较为繁琐,仅用脑力计算准确率很低,所以,这样使得许多同学在计算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结果,甚至在操作时速度较高,但是却无法达到算题能够正确的正确率。这一现象的存在会使得学生计算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也会提高学生操作时错误发生的几率。二是学习习惯不佳,如题目多加了,抄就成了减号。也有一些列算式用加法来计算,计算出结果用减法。原本需要乘法求解的题目,同学们不分析列式就写除法,这也是计算教学走下坡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一)创建情境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师很难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数学老师必须将数学计算的具体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上设置情景教学,通过情景的介入,推导出计算公式,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算法,最后就可以解决课本上的问题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很多数学问题上,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进行教学[3]。
比如“鸡兔同笼”这种在小学数学中很常见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加专注。再比如,在小学的数学课上,学《1~5的加减法》时,教师需要创设一个情境,如:“小红有3个糖,小明有2个糖,他们总共有多少个糖?”通过这种故事式的问答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计算教学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可以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结合生活实践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方法。在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之后,他们就必须要将计算公式运用到实际中去,而不是单纯的在教室里学习。教师要给学生以实际的可操作性环境,并适当地提出几点建议,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比如,在收取班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按照课程的内容来计算班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真正的计算。
例如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将课堂上的问题和现实联系起来教学,比如A和他的父母去超市买了一盒六块钱的薯片,一袋四十五块钱的奶粉,还有一瓶三块钱的饮料,一共是多少钱?通过这种生活实践,让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融入到现实的生活之中,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要使用直观的道具,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教具进行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数学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对很多东西的概念都很抽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学生最能理解的道具进行教学能够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听讲。在运用工具的时候,教师要将抽象的计算过程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他们在操作中要掌握的东西,而学生则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去分析、推理,从而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计算能力。
比如,在学习“五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利用粉笔之类的工具,向学生展示整个运算的过程,让学生对运算的过程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学生对五以内的加、减运算有更直观的认识,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运算的原理。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出一个类似的计算题,让他们通过自己寻找工具推理演算整个过程,以便能够更好的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是初等教育的主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数学操作水平得到提升,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苏晓斐.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7):0127-0129.
[2] 上官伟玲.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 2022(2):3.
[3] 李静文. 培养核心素养 提升计算能力——论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J]. 教育界, 2022(24):3.
作者简介:索南冷智 (1982.05.22)男 青海循化 藏 本科 西北师范大学 二级教师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多禾茂乡寄宿制中心完全小学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