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历程
王利雪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利雪,. 党的领导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历程[J]. 教育实践与创新,2021.11. DOI:10.12721/ccn.2021.157109.
摘要:
党的成功领导实践在于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并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了党的全面领导。
关键词: 一元化领导;党的领导
DOI:10.12721/ccn.2021.157109
基金资助:

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九个必须”,首要的就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党的坚强领导。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得出的正确结论,究其原因是党在百年的实践中整合了资源,进行了正确领导,成为不断革新的强大领导力量。具体表现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并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了党的全面领导。

一、革命建设时期: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形成与强化

在中国革命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提出了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重要思想观点并进行了积极的领导实践探索。

(一)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原因分析

党的一元化领导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所以我们党建立了一元化领导体制,是有着理论渊源和实践需要的。第一,苏联经验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了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形成了严格的纪律。党的领导的重要原则是集中制。第二,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然要凝聚更多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广大的工农群众和中间阶层,要在一盘散沙的社会凝聚广大的群众必然要形成坚强的政治组织,进行有效地领导,这对于党的领导提出了内在的需要。第三,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决定了在革命过程中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势必存在各自为政和步伐不齐的状况,因此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由游击战向正规战过渡,亟需形成党的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亟需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得到加强。

(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形成与强化过程

党的一元化领导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具体经历了党对基层社会组织的领导探索,党对军队的领导和党对政权的领导的建立。关于党与基层社会组织的领导,党一开始成立就异常重视党的群众工作,探索如何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和社会组织中的领导作用,提出要接近群众并领导群众,党开始依托党支部发挥对基层社会组织的领导作用。关于党与军队的关系,古田会议决议肃清了错误思想的影响,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关于党与政权问题,我们党指出随时随地都应作苏维埃思想上的领导者,而不应限制自己的影响。这是后来根据地建设中处理党和政权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正式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这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纲领性文献,全面系统规定了党的领导的范围、内容和制度,党的领导的理论和实践都由此发展而来。总的来说,党的一元化领导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上,各级党委不仅是领导地方工作的党委,而应当是该地区党政军民的统一的领导机关;在纵向上,党中央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内事务。我们党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统一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取代各地的党政军民委员会,党委成为各地最高领导机关,党委书记全面负责并掌握工作。毫无疑问,这一领导体制对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最终夺取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战争年代的一元化领导的思路和制度被延续下来,并随着领导的实践得到了强化。我们党强化了党对政的领导关系,细化了请示报告制度。在实践中不但政府各部门中的党组要加强并直接接受党中央的领导,而且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都需要通过请示报告制度接受党中央的经常的、直接的领导,党的一元化领导有了更加制度化的程序。但是随着政治斗争形势的发展,党的一元化领导进入实践误区,出现了权力高度集中于第一书记的现象,党的组织和国家机关从中央到基层遭到严重破坏,党的领导威信遭到严重削弱,并中断了党对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积极探索。

(三)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经验与教训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时期形成的党的一元化领导,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初步提出了党的领导的制度的架构,明确了党领导一切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基本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党的领导是全领域和全组织的。这其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

二、改革开放时期: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针对前一阶段党的领导进入实践误区,邓小平等共产党人考虑的是如何改善党的领导的问题。

(一)20世纪80年代的改善党的领导的理论与实践

邓小平对党的领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过诸多的反思,并逐步展现关于党的领导的改革思路和改革逻辑。这一阶段的领导体制的改革集中在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才能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的改革思路。明确党和国家政权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组织形式和职能方式不同,因此要划清职能,理顺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强调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从中央到企事业单位都做了相应的规定。根据这样的改革思路和改革逻辑,推行党政分开的实践,在党的领导的范围上进行收缩,改变了过去党的领导领域过宽和过多的现象,在党的领导方式上进行优化。

(二)20世纪90年代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的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党继续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反省和调整,推动党的领导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政治稳定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党开始集中精力围绕党领导方式的改善和提高方面进行改革,以期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关于党的领导的表述,党的十四大修改的党章重新使用了党的十二大的提法,“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重新重视党的思想和组织领导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要求。首次对党的领导的角色定位做出明确界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总之,这一阶段对于党的领导的改革思路进行了调整,着重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来进行的,之后中国政治发展和制度模式经过国内中共历次代表大会的反复确认和检验,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逐步发展成为了稳定运行的政治体系。

三、党的十八大至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总的来说,我们党在十八大之前,对于党的领导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表述和制度规范,有着一以贯之的思想理论的脉络。我们需要在这样的基础上理解党的全面领导与一元化领导的关系。首先,连续性与继承性,我们党自始至终都有自觉的领导意识。对于党的领导的改善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提高党的领导质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绝非要否定、动摇党的领导,而是要坚决反对一切质疑、否定、削弱、动摇党的领导的理论与言行。经验的继承,理论和制度资源的继承,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已经形成了关于党的领导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其次是创新性与超越性。历史地看党的领导的理论与实践,整个过程是在曲折中探索的过程,是不断对前一阶段的教训的反思,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反思问题的基础上,坚持党的领导的探索,探索更好方式,更科学更有效的领导,每当出现偏差不断矫正的过程,具有无比的超越性和探索性。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