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一门主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任务,学好初中数学就能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初中数学题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短时间内难以理解题目的意思,做到正确解决问题,因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广大教师需要转变和更新传统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多方面培养,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旁征博引、整合知识,最终实现高效答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初中数学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
(一)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对数字运用较强的科目,包含了很强的逻辑性和思维缜密性,这些特殊属性就外化为理性思维,而理性思维的萌发的衍生都立足于丰富的数学解题教学活动。学生在进行数学解题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并且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运用数学思维去理解、演算、验证,这个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就能够促进初中生的理性思维不断发展和衍生。
(二)有助于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
初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解题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化的方法,建立起数学知识网络结构,让学生明确每个题目条件对解题的作用,并且在脑海中明晰题干条件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板块。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还能让学生的数学知识网络更加牢靠,同时又巩固了知识点,让学生数学学习更加有效。另外,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明白数学知识的归类和演变,让学生能够整合知识,快速解决问题,并且找准定位,精准出击。可见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数学知识结构的优化建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1]。
二、初中数学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注重知识化思维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数学知识有待初中生和教师去探索,所以除了要让学生认真地去思考和观察生活之外,还要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创造良好的思维培养环境。因此,数学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明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内涵,从而收获更直观、具体的知识内容,最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时,为了检查学生对方程具体运用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把学生带到生活实践中。要让学生积极的思考生活中的方程的运用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通过小组成员分别介绍生活中的方程运用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讲出自己的答案,在锻炼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像拓展“希望工程的义演活动”中的方程运用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不少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贫穷而上不起学,也有不少有爱心的好人为了他们而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珍惜学习的机会,也能培养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然后提供相关的例题,如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义演,成人票8元,学生票5元,成人票款共得6400元,学生票款共得2500元,成人票和学生票共卖出多少张?让学生在解决例题的过程中升华对社会义务汇演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认识,以此实现学科知识和思维意识培养的有效结合。通过借助一些实例和思维探究活动,学生们将数学知识很好地融入了困难的生活实践,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复杂的数学知识背后,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直观的感受,提升解题效率。
(二)问题由难到易进行教学,寻求典型
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往往忽视数学题目的结构层次,没有考虑每一道数学题的教育价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同时,布置的题目没有任何层次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不能提高初中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还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前进行规划,思考如何呈现题目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包括一些典型的课堂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其中一些与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无关的问题要从教学任务中划掉[3]。
例如,在学习“平行”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并系统地向学生传达平行的位置概念知识内容,让学生对平行的定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平行的证明型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最后教师把学生的不会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讲解。通过这种解题模式,学生也可以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达到提升解题能力的目的。
(三)为初中生开辟独立思考的机会
要想培养初中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给初中生提供相对平等和自由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反思老师讲解的知识点。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问题,也要及时的提供帮助的引导,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4]。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结束后,预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进行思考和反思。但在这个反思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杜绝课堂人云亦云的“跟风”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初中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整合数学知识并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题目往往形式多变,类型较多。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合数学知识,将多个知识点进行灵活地运用,促进解题的高效化和正确化。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还能让学生的数学知识网络更加牢靠,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比如,在教授“数轴”这个概念的时候,先把数与形相结合,再用一个具体的温度计刻度来指导学生掌握其构成要素,然后再去了解其含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由此可见,解题过程中对知识的整合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联系前后知识,引导学生对不同板块的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最终促进解题效率的提升,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结语:
在初中数学实施思维培养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探究和解题环节中获得更多的思维训练,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要通过生活,提升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华林.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 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 2020.
[2] 冯亚峰.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 安徽教育科研, 2021(24):49-50.
[3] 李云寨.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
[4] 钱冠. 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 000(013):84.
[5] 蔡小兵. 浅谈提高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