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曾明英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曾明英 ,. 数学课堂中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 计算数学学报,2024.5. DOI:10.12721/ccn.2024.157047.
摘要: 计算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模块。随着如今新课改的逐渐深化,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为核心,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作为关键点,制订出更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数学课堂中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数学课堂;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47
基金资助: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数学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导,通过讲述灌输的方式将各种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达成计算能力培养目标,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保障。

一、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意义

数学学科中包含诸多计算类的内容,不仅会根据学生年级的变化而不断增多,还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抽象。但无论整体内容和复杂程度如何转变,都缺少不了计算。如果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不足,那么在数学学习中就会存在困难。反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学习水平提高。

二、数学课堂中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融入生活资源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为知识与生活的融合提供了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应渗透生活教育思想,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理解与运用数学知识,借助丰富的数字资源掌握计算技巧,在反复尝试中总结计算经验,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计算能力。

以“百分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衣物面料成分表,帮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表示方法。每件衣服都有一个水洗标,上面标出了衣服面料的成分,如羊毛占百分之多少、聚酯纤维占百分之多少等。衣服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将水洗标上面的内容作为教学对象,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引导其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前往商场,关注一些打折商品,计算商品打折后的价格。如“某件大衣的原价为1999元,现打7.5折,顾客需要花费多少元钱?”“原价899元的电饭煲,现亏本清仓处理,只需359元,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多少?商家打了几折?”在观察这些打折商品时,学生可以将数据记录下来,列出算式进行计算。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能力会不断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资源,拓展计算空间,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二)强化思维引导

从多年来的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想要真正实现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以更清晰明确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样也将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水平。此外,强化课中思维引导的关键,在于计算题目要有趣,能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计算活动中。除了要让学生认真完成计算题目之外,也要使其能通过计算过程,感受计算带来的乐趣,这也能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技巧的印象,并熟练地将计算技巧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学生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计算问题,将学生引入趣味十足又富有探索感的计算活动中,让学生能够找寻计算的规律和逻辑性。这样一来,即便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相对复杂的应用题,也能够自主审题查验,找寻计算的关键点,并快速完成计算。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学校组织学生一起看电影,一间电影院一共有408个座位,一年级一共有192个学生,二年级有300个学生,如果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一起看电影,可以坐下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理顺问题中的各个关键数字和关键点后,有助于学生形成计算逻辑,以后学生也能够在问题解析和计算的过程中,找寻更加简便、快速又正确的计算方法,这将切实实现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合作学习就是个体共同学习的一种方法。开展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实现优势互补,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背景,教师应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而合作学习正是拓展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要想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价值,教师应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划分为多个小组,确保每组都有一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并能够引导其他学生学习。

以“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式。在课前,各小组可以找到一些符合图形结构的盒子,并将盒子展开,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几个面,并测量不同面的长与宽,结合测量数据计算各个面的面积。这一过程需要组长划分任务,一人负责测量,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计算,由此探讨如何根据不同面的面积计算表面积。学生在之前就已学过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并结合合作成果推理表面积计算公式、体积计算公式等。经过合作讨论,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要将六个面的面积相加。接下来,教师可以给出不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数据,要求学生合作计算其表面积。这一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计算为主,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结语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这一目标渗透至教学中,拉长教育战线,落实育人目标。教师应注重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制订出更加完善的教学策略,以此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青兰.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3,(36):79-80.

[2]祁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启迪与智慧(上),2023,(12):83-8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